219年,諸葛亮用一奇謀險統一天下,卻被司馬懿用一封信輕鬆擊潰

陶陶讀歷史 發佈 2020-04-16T06:53:40+00:00

讀通鑑,知通鑑,用通鑑。今天陶陶繼續為大家講解《資治通鑑》。以下內容,均依照《資治通鑑》講解。陳壽曾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而後世諸人就這句話,對諸葛亮的謀略多有貶意。但在筆者看來,諸葛亮雖然在「奇險」之計方面有所欠缺,但在大戰略方面,卻是毫無問題的。

讀通鑑,知通鑑,用通鑑。今天陶陶繼續為大家講解《資治通鑑》。以下內容,均依照《資治通鑑》講解。



陳壽曾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而後世諸人就這句話,對諸葛亮的謀略多有貶意。但在筆者看來,諸葛亮雖然在「奇險」之計方面有所欠缺,但在大戰略方面,卻是毫無問題的。甚至完全可用奇謀來形容。

諸葛亮初出茅廬之時,曾給劉備提出一千古奇謀,那就是《隆中對》。《隆中對》提出之時,劉備正處於人生中的事業低谷。他作為客將,寄居於荊州軍閥劉表帳下,有志不能伸,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曹操打贏官渡之戰,進而一統北方。

但就在劉備覺得前路茫茫之時,年輕的諸葛亮卻給了一份可實現的戰略計劃,即「東聯孫吳,西據巴蜀。只要等天下有變,則劉備自率主力從巴蜀進攻關中,同時派一上將從荊州殺入宛、洛,進而一統天下。」



諸葛亮的戰略計劃,讓劉備茅塞頓開,而劉備也就此由失敗走上了成功的道路。隨後,事情的發展一如諸葛亮所料,劉備先是聯合孫權,在赤壁擊敗了曹操。其後,劉備與孫權瓜分荊州,進而殺入蜀地,實現橫跨荊、益的戰略構想。

而在公元219年,諸葛亮的奇謀已經接近於成功,而天下已經處於《隆中對》所云「天下大變」的邊緣。原來在公元217年,曹操已經進位為魏王,其篡漢之心已經昭然若揭。而此時在中原,對漢朝懷有感情的士民仍大有人在。

另外,曹操對於百姓的統治實在殘暴,可以說已經到了敲骨吸髓的地步。以屯田制為例,曹操對於屯田兵的剝削,已經到了「公六民四」的地步。不僅如此,屯田兵的法律地位極低,等同於農奴,沒有絲毫的自由。



因此在217~219年之間,中原百姓不斷作亂。曹操西征時,河間民田銀、蘇伯反,扇動幽、冀。其後,曹操又想強行遷徙江淮地區的百姓,然而這些百姓卻爭相逃向吳國。由此看出,曹操雖然統一北方,但是百姓對他的服從,完全是出於恐懼。也就是說,曹操並沒有得到民心。

由此,劉備集團一如諸葛亮所言,兵分兩路,向曹操發動猛攻。首先是巴蜀方向,劉備率領傾國之兵,攻打曹操的漢中。經過一番苦戰,劉備終於在定軍山陣斬夏侯淵,控制了漢中的局勢。而在東吳一邊,孫權還不斷北上,試圖攻占合肥。

無奈之下,曹操只好親自率領主力前往漢中,與劉備鏖戰一年之久。就這樣,曹魏數十萬大軍轉移騰挪於東、西兩大戰場,疲於奔命,不但削弱了軍事優勢, 而且加重了經濟負擔 , 「人民苦於役」 , 士兵則不 斷逃亡。



而在河南,人民對於曹操暴政的反抗變得更加激烈。公元218年陸渾長張固 「 被書調丁夫 , 當給漢中。 百姓惡憚遠役 , 並懷憂憂 。 民孫狼等因興兵殺縣主薄 , 作為叛亂。 」 冬十月南陽吏民苦謠役繁重 ,「 宛守將侯音等反 , 執南陽太守」 。 同時在曹操統治中樞,還發生了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 、司直韋晃 「 攻許燒丞相長史王必營」 的事件 。而在此背景之下,曹操被迫放棄了漢中,一生中頭一次輸給劉備。

就在此時,駐守荊州的關羽見北伐時期已經成熟,於是大舉北方,發動了襄樊戰役。當時,劉備、孫權和曹操三分荊州。其中荊州治所襄陽,仍在曹操手中。襄樊位於湖北北部漢水與白河交匯處 , 漢水環繞 ,樊城在北、 襄陽在南 , 地處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 乃曹魏南大門。襄樊一旦被攻破,從許昌到洛陽將無險可守。因此,曹操以曹仁為主將,並派遣七軍重兵防守於襄樊。

然而曹操東征西討,抽調了襄樊地區的兵力,導致該地的防禦極度空虛。而劉備則發布檄文,表示要「應 天順時,撲討凶逆 ,以寧社稷」。就此,關羽率軍大舉北上,決心一戰平定襄樊,進而進攻中原。



公元219年7月,關羽率領步騎3萬人,與于禁、龐德率領的3萬多士兵在樊城以北對峙。而就在此時,突然天降暴雨,導致曹魏七軍皆困於洪水之中。而關羽事先早就準備了戰船,因此「盡虜七軍」,進而「擒于禁,斬龐德」。

就此,曹魏在荊州的主力遭到全殲,而關羽收編了降軍後實力大增,將曹仁團團圍困於樊城。一時間,關羽「威震華夏」。而曹操的反對者見此情況,紛紛表示要與關羽聯合,在曹軍後方興風作浪(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

曹操見中原已呈土崩瓦解之勢,於是準備離開許昌,遷都於鄴城。如果曹操真的這麼做,關中和中原真的會如諸葛亮所說,不復為曹魏所有,而興復漢室的大業,或許真的會成功。後世常常說,《隆中對》絕非成功的計謀。但在筆者看來,這不過是以成敗論英雄。因為至少在公元219年,《隆中對》幾乎就要成功了。



但是凡事都有變數,誰又能想到,劉備、關羽、諸葛亮「興復漢室」的夢想,卻會因為一封信而破滅。而寫信人,正是諸葛亮未來的宿敵——司馬懿。

就在曹操即將遷都河北時,當時還是軍司馬的司馬懿進諫:

「于禁等人的失利是被水所淹沒,並非戰鬥能力不足,且這點軍隊的損失並未傷及國家根本。貿然遷都,示敵以弱,難免動搖軍心,前線將更難堅守。況且,孫劉雖暫時聯合,但外親內疏,關羽節節獲勝,必是孫權不願看見的。可派人給孫權寫一封信,許割江南以封孫權,則圍困自解。」

司馬懿不愧是一代奸雄,一眼就看出孫劉聯盟的致命弱點。那就是劉備集團居於東吳的上游,完全有可能順流直下,直接攻下其首都建業。如果關羽攻占襄陽,全據長江和漢水,東吳的腹地將直接暴露在關羽的槍口之下。而且關羽對待東吳原本就十分不友好,誰知道他在收拾完曹仁後,會不會直接攻滅東吳?



接到司馬懿的信後,孫權果然暗中與曹操聯合,他派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而荊州守備糜芳、傅士仁與關羽不和,竟不戰而開城投降,導致關羽腹背受敵。而在漢水上游的上庸駐守的蜀將劉封,又不肯派兵支援關羽。最終,關羽敗死,荊州全失。其後,劉備又率軍東征,並在夷陵大敗於孫權之手。而造成這一系列連鎖反應的,都是源於司馬懿的一封信。

在筆者看來,《隆中對》確實是相當高明。其失敗,完全是因為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疊加而成。實際上,若糜芳和傅士仁不背叛,而是據城而守,荊州未必丟失。只能說,劉備、諸葛亮實在是時運不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