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危機:解析回紇汗國為何要借兵支援?

貓眼觀史 發佈 2020-04-16T08:11:01+00:00

唐朝是我國有記載以來的一個知名繁華盛世時代,期間不但實現了大統一,還成為亞洲的大帝國,許多周邊的藩屬國都遠道而來,長期定居長安,有的外藩使者在長安學習了唐朝的文化跟知識後,就帶回自己國家傳揚,使得中華文化再次發揚光大。

唐朝是我國有記載以來的一個知名繁華盛世時代,期間不但實現了大統一,還成為亞洲的大帝國,許多周邊的藩屬國都遠道而來,長期定居長安,有的外藩使者在長安學習了唐朝的文化跟知識後,就帶回自己國家傳揚,使得中華文化再次發揚光大。

不過當時的唐朝雖然強盛,也會經常爆發危機,而這些危機好幾次都是因為匈奴後代回紇人借兵給唐朝才得以平復。

唐朝面臨危機,回紇汗國為什麼要借兵支援?不趁機攻打大唐?


當年唐朝邁入太平盛世,一片繁榮之際,其北方依然盤踞著諸多部落國家,並且當中的回紇汗國相當強盛,實力更是不容小窺。然而除了回紇汗國對唐朝構成威脅之外,還先後出現過吐蕃眾國、黠嘎斯、葛邏祿等部族,這些勢力隨時都會給唐朝構成危險。

有人說,如果當果這些部族國家沒有互相勾心鬥角,轉而對抗唐朝的話,或許大唐在危難時刻根本就挺不下來,從而最終被北方部落入主中原。

葛邏祿族

不過,當時強悍的回紇汗國有兩個敵人黠嘎斯跟葛邏祿要對付,沒多少時間打唐朝的主意,特別是回紇跟葛邏祿的恩怨歷來已久,逐漸無法化解。起初葛邏祿部族跟回紇人是同出一系,均是鐵勒族人,其祖先一起努力把突厥汗國打敗消滅,之後鐵勒族因為利益關係發生內亂,而且打得非常激烈,死傷無數,不久就分裂成回紇族跟葛邏祿族,因此兩者屬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存在。而被打敗的葛邏祿族人,被回紇人無情的驅趕,導致他們朝西邊遷移,最後到了西域定居。

多年後,怛邏斯戰爭爆發,阿拉伯人大戰唐朝軍隊,而原來說幫唐軍的葛邏祿族人,在關鍵時刻反過來咬了唐軍一口,導致大將高仙芝慘敗。之後唐朝軍隊被迫退出西域,而後葛邏祿族開始藉機發展勢力,一度在中亞地區活躍起來,並且經過東征西討,最終成為中亞地域的新霸主。然而這對回紇人來說,是一件壞事,畢竟兩者是世仇,見面只有開打的份兒,葛邏祿族的壯大,相當是側面牽制了回紇汗國的發展。

黠嘎斯部族

另外,回紇汗國還有一個強敵黠嘎斯部族。該部族原先給回紇汗國壓迫100多年,在忍辱負重後崛起,跟著反將過來攻擊回紇汗國,導致回紇重挫,最終黠嘎斯部族便順利替代回紇成為蒙古大草原的首領部族。

所以說,當初回紇汗國雖然強大,並且有實力跟大唐拚死一戰,但或許不會把大唐列為大敵。畢竟周邊還有不少宿敵在虎視眈眈,此時再惹大唐,無疑是令回紇更加背腹受敵。故此,當時回紇汗國採用的是措施就是儘量跟大唐王朝保持良好的外交關係。

回紇汗國興衰過程

回紇汗國興衰過程共分2個階段,首先是回紇汗國跟回鶻汗國時代,在這個階段中回回紇汗國對唐朝的態度經歷了從好到壞再轉好,後來發展到第二個階段,雙方的友好關係就趨於穩定了。而雙方的外交關係穩定之後,才使得唐朝正式邁入真正的太平盛世,唐朝人一個個才睡得更加安穩,不用擔心北方部落會突然入侵北境搞事情。

公元745年,唐朝天寶四年,回紇汗國第一任大王懷仁可汗上位僅有3年,就跟西邊的葛邏祿國開戰,結果在征途中暴斃。懷仁死後,葛邏祿跟回紇的關係越加緊張,其兒子葛勒很快就繼承王位,成為回紇的第二任可汗,然而殺父之仇不共戴天,葛勒在位12餘年,每天都想著征服西域的葛邏祿國,最終在其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屢次揮軍西征,終把葛邏祿部族跟黠嘎斯族一舉消滅,正式把回紇汗國推向權力的巔峰。

到了公元754年,獨霸北方地域的葛勒可汗,特意派使者到長安,宣布回紇汗國正式邁入全盛時代。而論當時的局勢,回紇汗國完全有實力跟大唐抗衡,說不準還能一舉南下入主中原。特別是唐朝雖然屬於太平盛世,但內亂還是發生了,在不久的「安史之亂」中,大唐內政一塌糊塗,安祿山帶著唐軍反過來要討伐唐朝皇帝,在這個關鍵時期,北方強大起來的回紇汗國並沒有趁機侵犯唐朝。

之後,唐肅宗還派出敦煌藩王李承寀跟將領僕固懷恩親赴回紇汗國借兵,以平復唐朝叛軍。這正是回紇汗國的出手相助,才讓唐肅宗保住了自己的皇位。後來,回紇可汗還把自己的小姨子許配給來借兵的李承寀,這也是有史以來,唐朝跟回紇族的首次聯姻,唐朝人沒想到,在危難時刻,回紇汗國不但肯借兵相助,還嫁出一個公主給唐朝皇爺。

去借兵的兩個人,唐承寀娶了回紇公主,那僕固懷恩又得到什麼好處呢?

據說,僕固懷恩是鐵勒仆固族人,跟回紇本是同宗,雖然分裂後,兩者少有來往,但仆固族不是回紇的世仇。另外,仆固一族從鐵勒族分離出來後,曾促進了大唐跟回紇族的友好關係,甚至經常搭橋牽線當和事佬,使得兩國外交關係越來越好。為此,僕固懷恩的功勞,唐朝一直記著,就算他後來興兵反唐,執權者唐代宗也念其以往功勞,沒有對仆固的家屬做出任何懲罰。

當年回紇汗國強盛起來後,主要目的就是想征服西域的葛邏祿、黠嘎斯。

期間在打對方的同時,還在公元756年、公元757年兩次借兵給唐朝平復戰亂,幫助唐朝皇室平復過「兩京戰役」,從而在關鍵時扭轉局勢,成功保住唐朝江山。

因此《舊唐書》就記載了:「回紇於國家有救難之勛」。

這些都充分證明著,每當唐朝有難的時候,回紇汗國不僅沒有趁機入侵,還特意借兵派增援,幫助大唐渡過危機。

如果當初回紇汗國不肯借兵給唐朝的話,憑唐朝軍隊的力量是否能挺過叛亂呢?


能不能挺過去確實很難說,因為在回紇人眼裡,後期的唐朝顯得很不爭氣。「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北方地域遭到空前慘狀,百姓四處逃難,大部分邊境早已沒有守軍,處處淪落為荒城,此慘景《舊唐書》也有記載:

「荒城無戍卒,州縣盡為空壘,有輕唐色」。

另外,當時的唐朝掌權人唐肅宗在處理「安史之亂」的事情上,屢次犯錯,實施大量錯誤政策,導致平復進程十分緩慢。根據這些情況,就使得回紇部族覺得,唐朝早已不再強盛,反而是到了衰落階段。所以此時,如果回紇人不肯借兵,反過來攻打唐朝的話,估計唐朝滅亡的機率會很大。可惜,回紇汗國當時的兵策是以西征打敗葛邏祿部族跟黠嘎斯部族為主,假若沒有這兩個宿敵的牽絆,估計回紇汗國會反過來進攻大唐。

然而歷史總是充滿了巧合,唐朝數次發生危機的時候,都遇到回紇汗國忙著西征,並且基於兩國友好的關係,才使得回紇人三次借兵給唐朝。

公元789年,唐德宗第三次把唐朝的公主嫁到回紇,以實現更好的和親關係。而回紇汗國在大唐的准許之後,從此把回紇改叫回鶻,其意喻著「俊健如鶻」的寓意,同時也暗示著回紇汗國已不再像當年那麼強盛,當自己逐漸衰落後,就只能反過來依靠唐朝的扶值,從而願意改名回鶻,此行為還有點是想借名字強調自己依舊強盛的意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