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是情聖?這種鬼話千萬別信!

讀史十二年 發佈 2020-04-16T09:00:36+00:00

誰知李隆基人小氣魄大,呵斥武懿宗說:「我家的朝堂,與你有什麼相關?敢攔我的車駕!」話說得理直氣壯,令武懿宗啞口無言、瞠目結舌。


文:有風自南(讀史專欄作者)


他在61歲時談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於是成了文學作品中的情聖。其實,他的人生遠比他的愛情來得精彩,2歲封王,7歲設官署,27歲稱帝,在位45年,享年78歲,一個輝煌的王朝因他而興,也自他而敗。


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大唐第七位君主。


一、政變高手


李隆基2歲封王,4歲時被過繼給已故的伯父太子弘,等於變相被剝奪了皇位的繼承權,8歲時生母竇氏被毒殺。


當時,大唐的政權正操控在李隆基的奶奶武則天手中,李唐王室的命運岌岌可危。在母子爭權的鬥爭中,李隆基的伯父中宗李顯、父親睿宗李旦被屢立屢廢,朝不保夕。


身為李氏子孫,李隆基也不能倖免,然而就是在這樣危險的政治環境下,他表現出了與年齡極不相符的政治早熟。


史書記載了一個小故事,李隆基7歲時帶著自己的車騎儀仗上朝時,遇到了金吾將軍武懿宗的刁難。51歲的武懿宗是武則天的堂侄,為人殘酷陰毒,根本沒把李隆基放在眼裡,本想折辱一下這個李家的小娃娃。誰知李隆基人小氣魄大,呵斥武懿宗說:「我家的朝堂,與你有什麼相關?敢攔我的車駕!」話說得理直氣壯,令武懿宗啞口無言、瞠目結舌。


李隆基20歲時,大唐發生了一件大事——「神龍政變」。神龍是武則天的最後一個年號。


神龍元年,中宗李顯、太平公主、宰相張柬之趁武則天病重不能起身之機,發動了政變,誅殺了武則天的心愛男寵張易之、張宗昌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政權回歸李唐王室。


作為旁觀者,李隆基看到了政變帶來的好處,伯父李顯重新上位。於是接下來,這個躍躍欲試的年輕人便準備親自下場——神龍政變發生5年後,25歲的李隆基一顯身手,通過唐隆政變干翻了自己的嬸母韋氏和堂姐安樂公主。


唐隆元年,中宗李顯突然暴斃,盛傳是被老婆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想做另一個武則天的韋氏扶植李重茂上位,改元唐隆。


韋氏的專權早已引起帝國上下的不滿,中宗之死正好是一個導火索。李隆基早已暗中培植勢力,其中就有後來主導了馬嵬驛譁變的陳玄禮。


李隆基藉助駐紮在玄武門的禁衛軍羽林軍,又得到盟友太平公主的支持,以「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為名殺入禁宮,一舉剷除了韋氏及同黨,誅殺了韋皇后、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


韋氏扶植的少帝乖乖退了位,李隆基的父親睿宗李旦登基。擅長以恭儉退讓保身的李旦非常清楚兒子的用意,立刻冊封李隆基為皇太子,並打算很快就讓位。但是,他的妹子太平公主可不答應了。作為政變的老手,她豈能被初出茅廬的李隆基毀掉自己的女皇夢。


朝堂上全是姑姑太平公主的人。李隆基面臨的形勢比之前更加險惡嚴峻。甚至連老婆懷孕,他為了防止胎兒被太平公主謀害,只能自己買打胎藥了結。


被逼迫到了這種地步,李隆基於是決定再一次先下手為強。


唐隆政變三年後,李隆基再次果斷髮動政變,干翻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給朝堂來了一次大換血。


先天二年,李隆基傳詔宰相竇懷貞等人入宮,一舉斬殺了崔湜、蕭至忠、岑羲、竇懷貞四位宰相,羽林軍大將常元楷、李慈等人。


在剪除了太平公主的全部黨羽後,李隆基不顧李旦的求情,堅決賜死了太平公主,延續了一貫的快准狠風格。


高力士在這場政變中成為李隆基的親密戰友,見證了他以後歲月的所有重要時刻,後被肅宗李亨流放。

二、皇權至上


李隆基人生的大起大落,有人說是因為戀愛上腦,有人歸咎為晚年昏聵。其實,作為帝王,他的「政商」一直在線,就是皇權至上。


他不僅不戀愛上腦,甚至還有點渣。


李隆基的原配廢后王氏,不僅與他同患難過,而且在他奪權的過程中幫助很大。但是,在他登基十三年後就以無子為藉口廢除。


事實上,李隆基有三十個兒子,根本不缺兒子,只能說是為了新歡才對舊人這樣絕情。


新歡就是武惠妃,武則天的侄孫女,比李隆基小了14歲。很多人推測她是李隆基最愛的女人,甚至超過楊玉環。


確實,李隆基為了武惠妃廢掉了髮妻,與她育有四子三女,待她一切禮儀如皇后。但是,李隆基還是沒有正式冊封她為皇后。為什麼呢?因為朝堂會反對。李唐剛剛經歷了與武氏的權力鬥爭,如果又立武氏女子為後,大臣們肯定不會答應。李隆基非常清楚這一點。


李隆基還為了武惠妃一日殺死三子,但是到了立儲的關鍵時候,又作出了正確選擇。


武惠妃已經四十歲了,為兒子壽王娶了如花似玉的媳婦楊玉環,又想為兒子謀取太子之位。她告訴李隆基,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結黨要謀害自己。李隆基聽了,毫不猶豫打算廢掉太子。


儘管賢相張九齡擺事實講道理苦苦勸阻,最終三人還是被廢為庶人,並很快被賜死。


李隆基因為此事還疏遠了張九齡,讓著名奸臣李林甫趁機上位。此後,李林甫當了19年宰相,並且引狼入室提拔了安祿山,為安史之亂埋下伏筆。


李林甫自以為了解李隆基,為了討好武惠妃,極力推薦壽王為太子。但是,面對寵妃寵臣的鼓動,李隆基還是保持了政治上的清醒,立了「仁孝」的皇三子李亨為太子。——對於壽王,則奪了他的妻為自己的妃,也就是楊玉環了。


後來,李隆基儘管把楊玉環寵上了天,但是一旦皇權面臨威脅,他仍會毫不遲疑作出最正確的選擇。


於是,在馬嵬坡面對六軍不發的困境,他決定賜死楊玉環。包括進入與兒子李亨形成二元政局的後鬥爭時期,他的行為都證明了「政商」不僅從未掉線,而且是保持了很高的水準。

三、作秀達人


唐隆政變後,李隆基的兄長,原為嫡長子的宋王李成器主動把太子位讓出來。李隆基為了表現兄弟的友愛之情,特地做了長枕大被與兄長同用。


他還建造了「五王宅」,與兄弟們時常歡聚宴飲,令天下人都羨慕皇家的兄弟情深。


特別是安史之亂發生後,已經作了四十多年太平天子的李隆基,雖然已71歲高齡,但是面對巨大的戰禍及之後產生的父子爭權,仍表現出了一個高級政治玩家的水平。


戰爭初期,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先是攻下洛陽,又大敗哥舒翰於潼關,直逼長安而來。他帶著太子準備離開長安逃難,卻遇到民意堅決要求太子留下抗敵。


他很清楚,太子如果與自己分道,必然會拉起人馬另起爐灶,即使將來平息了戰亂,也要面臨二元政局。這是慈禧太后都懂的道理。八國聯軍進北京時,她堅決要帶著光緒逃難,不是因為愛光緒,而是怕光緒擺脫自己的控制另立門戶。


但是形勢緊迫,民意不可違。李隆基同意了,並作出好聚好散的姿態。接下來,他不動聲色巧妙布局,在委任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的同時,又任命其他三個兒子為都督進行分權制衡。


果然,李亨離開老爸後很快在靈武稱帝。李隆基面對二元政局的既定事實,心中肯定惱火,表面上卻積極配合兒子上演了父慈子孝戮力同心的劇目,又暗戳戳進行爭權。


他接到兒子稱帝的通知後,感嘆說自己已對皇位厭倦,早有讓位的打算。他欣然接受兒子給的太上皇稱號,又派自己的心腹韋見素、房琯前往靈武宣冊。


但是,他的冊文卻寫得極妙,說是軍國大事可以先由皇帝處置,再告訴太上皇,但是要等收復兩京後,自己才能完全退休。就是說,讓我承認你這個皇帝的合法性,是有條件的,先要收復兩京。


李隆基的如意算盤打得很好,一方面安撫了兒子,一方面又為自己留下轉圜餘地。戰爭瞬息萬變,誰知道你李亨能不能堅持到最後。


李亨,這個被人稱頌「最類聖祖」李世民的皇帝,自在娘胎里就躲過老爸的打胎藥。他這一路走來也是經歷了各種風險考驗,不過福大命大都抗了下來。還有就是靠了「仁孝」的人設。現在他遇到了安史之亂這個最大的機遇與挑戰,當然不能失敗。


最終,李亨靠著郭子儀等人一路殺回長安,迎回太上皇。


事隔多年後,父子兩人要同台競技,誰的表演更上一籌呢?


老爸的車隊剛到扶風,李亨就已在咸陽等候。


到了長安見到歡迎群眾,李亨抱著老爸的腳痛哭流涕,並且要親自為老爸牽馬。

李隆基的表演是相對克制內斂的。面對情緒奔放的兒子,他表現出長者的氣度,既體諒兒子的孝心,又維持他作為天子的威儀,制止了李亨的牽馬舉動,但是允許他騎馬在前方引路。


這是多麼和諧美好的畫面啊,老百姓都為此沸騰了。


李隆基還非常主動地選擇興慶宮居住,暗示自己要退休養老了。但是,很快他就被移居到了西內太極宮。


與大明宮、興慶宮相比,太極宮建成最早,也是最老舊的。李亨的理由是住得近,便於探望,當然也更利於監視控制。畢竟他的前半一生活在老爸的陰影中,現在總算掌握了主動權。


還有就是,當年李隆基也是把自己的老爸送到了這裡,命運真是輪迴啊。


三年後,78歲的李隆基在神龍殿駕崩;兩周後,李亨也離世。


四、餘韻


杜甫詩《憶昔》描述了開元盛景: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丸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詩人們越是懷念已遠去的盛景,對他的締造者的感情就會越複雜。


於是,白居易只能讓他永遠活在《長恨歌》的愛情中,「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安史之亂不僅把大唐拖進了深淵,而且成為王朝後期擺脫不了的夢魘,宦官自此開始掌握兵權,藩鎮趁機用兵自重,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