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為什麼變沒味兒了?番茄發展史

麥草人有機農業公園 發佈 2020-04-15T10:59:00+00:00

野生番茄原產於南美的秘魯地區,最早由南美原住民馴化種植,叫「狼桃,因其艷麗誘人,人疑有毒,只觀賞而不敢吃。16世紀到17世紀,歐洲人將其作為珍貴觀賞植物引入。18世紀開始作為蔬菜在南歐種植。我國清朝時期就有關於番茄的記載,番茄在中國大陸地區又被稱為西紅柿,這種西方來的果實形似柿子

野生番茄原產於南美的秘魯地區,最早由南美原住民馴化種植,叫「狼桃,因其艷麗誘人,人疑有毒,只觀賞而不敢吃。

16世紀到17世紀,歐洲人將其作為珍貴觀賞植物引入。

18世紀開始作為蔬菜在南歐種植。

我國清朝時期就有關於番茄的記載,番茄在中國大陸地區又被稱為西紅柿,這種西方來的果實形似柿子,故名「西紅柿」。

番茄可能是果蔬屆最靈活的角色,即是餐桌上的蔬菜,也是日常的水果。如今市場上所有的番茄一樣,變得生硬,帶著令人反感的青澀味,番茄的香味消失地無影無蹤。

「番茄味兒」到底是什麼?

人們在吃食物時體會到的「味道」,其實是味覺、嗅覺與其他感官(觸感、溫度感受等等)的綜合體。

純粹味覺層面的「番茄味」說起來很簡單:它主要就是有機酸與糖類的組合。研究認為,番茄的甜味來自於葡萄糖和果糖,酸味主要來自於檸檬酸、蘋果酸。此外,谷氨酸等胺基酸也會增強番茄的滋味。

在嗅覺方面,組成「番茄味」的化學物質就要複雜得多了。科學家們從番茄分離出了超過400種揮發性化合物,不過其中僅有30種成分的濃度達到了嗅覺的檢測閾值,包括己烯醛、β-紫羅酮,己醛、β-大馬酮等。這些分子來自於生物酶對於脂質、胺基酸、類胡蘿蔔素和萜類成分的水解。

咀嚼過程中嗅覺感知到的氣味分子尤為重要。當你咬上一口細細品味時,其中的糖分和酸類物質激活了舌頭上的味覺受體,同時,多種揮發性成分飄入鼻腔,激活了嗅覺,這些感受加在一起,才構成了完整的「番茄味兒」。

現在的西紅柿與50年前的營養成分完全不能同日而語,其他的蔬菜水果也有類似的情況。為什麼? 專家說,這主要是因為新興農業技術大多把重點放在增加農作物的單位產量、縮短生長周期和加強抗病蟲害上,而不是老百姓最關心的營養問題上。

為什麼番茄沒有番茄味?

其一:品種的選育傾斜,讓番茄風味黯然失色

番茄選育者就越來越傾向於選擇耐儲存、個頭大、長相漂亮的番茄。而這種選擇並不會讓番茄變得味道更好,甚至可能還與美味相互矛盾。

研究者表示,現代番茄品種所缺少的這些風味並不是在一次選育中突然丟失的,而是逐漸累積的結果,與傳統品種相比,現代品種共有13種風味相關的揮發性成分含量顯著降低。

其二:浮躁的栽種方式,讓番茄風味雪上加霜

原本肥沃的土地,通過常年單一化種植,對產量的追逐驅使著農民不斷地施用化肥,嚴重的病蟲害逼迫著農民大面積,高頻率地使用農藥。頻繁的用藥,讓番茄品質直線下滑。

其三:現代流通體系,讓不好吃的番茄泛濫成災

在傳統農產品流通體系中,產品質量口味的話語權不在消費者和生產者手中,而在二者中間的一些大型流通商手裡。他們最在乎如何讓它們流通更加便捷,如何讓運輸過程中損耗率最低,因此他們需要硬的番茄,需要產品保存時間長的番茄。

生產者只能按照流通商的標準要求種植番茄:更硬更耐存儲,提早採摘,這就導致了番茄風味的喪失!

當下這個新形勢中,消費者把握了更多的話語權:消費者追求的是什麼呢?好吃和安全!

在番茄變得不好吃的這件事情上,錯誤的種植管理模式,流通體系和市場需求的轉變,才可能追求「兒時味道」,重新尋回「番茄味兒」。

麥草人有機農業公園是有機農業生產結合兒童自然教育的一三產業融合示範項目,全年約九十個社會節假日開放接待攜帶4-12歲兒童的親子家庭,2020年計劃開園時間為5月1日。

我們期望通過不斷努力,為城市生活注入健康活力,解決大家對食品安全的擔憂,傳遞可持續發展生態理念,與你一起共建美好生活家園。

關注我們,參與留言互動:你是否願意,支持本地有機生產的果蔬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