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伊斯蘭教國家,為何將成疫情下一個爆點?與宗教有關

泥腿看客 發佈 2020-05-15T01:51:51+00:00

不過全球最關心的還是亞洲兩個國家,一個是有13億多人的人口大國印度,關於印度疫情的分析,我已經在以前的文字中介紹了,印度疫情雖然8萬多,但與專家預測的數字差距很大,還有很多未檢測的感染者。

全球疫情暴發後,先是從歐洲蔓延,然後是美國出現蔓延。此後美國疫情迅速增加,而且感染人數超百萬,美國民眾對疫情似乎並不擔心。



現在疫情已經出現第二波,當時第一波稱為抗疫「模範生」的新加坡,現在也不得不面對第二波疫情。不過全球最關心的還是亞洲兩個國家,一個是有13億多人的人口大國印度,關於印度疫情的分析,我已經在以前的文字中介紹了,印度疫情雖然8萬多,但與專家預測的數字差距很大,還有很多未檢測的感染者。另一個國家就是印尼。



為什麼印尼也受到關注呢?

因為印尼也是人口大國,該國有2.62億人口,而且國內有87%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如果按這一比例,印尼有兩億多人信奉伊斯蘭教,因此,印尼又是全球穆斯林人最多的國家。由於伊斯蘭教每周都要集中在一起活動,明顯造成人群聚集。正是這個數據,外界很擔心印尼疫情的暴發。

那麼印尼又做得怎麼樣呢?

從外媒資料顯示,印尼國內疫情防控不容樂觀,而且存在很多隱患,令人擔憂。

寧要宗教也不防控

據《太陽報》報導資料,2020年4月24日,印度尼西亞的亞齊省清真寺里,上萬名穆斯林信徒聚在一起做禮拜進行祈禱。據說這是印尼慶祝齋月的第一天。



據資料記載,伊斯蘭教曆規定,每年印尼都舉行慶祝齋月的傳統,而且雷打不動。在齋月中,穆斯林信徒,白天不允許吃飯,只能等晚上時,聚到一起祈禱並吃各自分享的食物。

據說在其他穆斯林國家,這項活動早已經進行限制,而且不允許有大量人員聚集祈禱,但在印尼卻沒有這樣的限制,依舊進行上萬人的祈禱。

為什麼印尼寧要宗教不採取措施呢?

其實這與印尼歷史傳統有關,在印尼人眼裡伊斯蘭教的東西是文化是傳統,不能忘。而印尼執政者如果加以限制,必然遭到反抗。本來印尼從政府到民間,就有著很嚴重的宗教氛圍,而且在印尼的偏遠地區,民眾只信伊斯蘭教,其他事情對他們來說都是深外之物。特別是疫情來襲時,沒人對疫情有過多的關注。但這種傳統的行為習慣,卻給印尼疫情防控帶來了巨大的隱患。但這就是印尼,甚至比阿拉伯國家還要虔誠。



據說印尼齋月第一天時,有些人對總統佐科沒有採取嚴格措施防控,而進行了批評。但這種批評聲音很小,在印尼兩億多人的穆斯林,如果政府反對他們齋月,那將是一股強大的反擊力量。

印尼政府無奈

有人會問,難道全球疫情暴發後,印尼政府沒做什麼嗎?其實印尼總統佐科也採取了措施,但佐科把主要目標放在首都雅加達,並出台了一些限制措施,比如不允許5人以上聚會集會,甚至對公共運輸也進行了限制,並要求民眾在家辦公。

不過佐科的措施也只在雅加達,而且這種限制並不是嚴格的強制,在首都並沒有很好的執行。在印尼其他地方,對於佐科的措施根本沒人執行。



這就是印尼的無奈,因為全球疫情暴發後,本來對印尼的經濟就造成損失,如果再進行限制,民眾沒了工作,就會引起騷亂。這是印尼的無奈之處。

印尼醫療設施很差,也無法應對大量感染人數,莫不如採取少檢測,不限制的半放任措施。比如剛才我們說的亞齊省,這個是印尼一個半自治地區,如果印尼政府強制讓他們執政防控措施,根本不可能,會引起民眾的反抗,直至爆發騷亂,那將比疫情更難防控。



這就是印尼的現狀和印尼政府的無奈。佐科很明白,他雖然沒有採取大規模的管控,但至少得到民眾的認可。如果採取嚴格的措施防控,不僅遭到民眾反對,反對派也會藉機出手,到時會引發騷亂,印尼政府更沒有精力防控疫情。

特別是全球疫情暴發後,已經影響到印尼的經濟,在大城市,很多民眾因為丟了工作而不滿,而且印尼經濟下行也會導致社會不穩,如果再強制,經濟或將崩潰。



未來疫情分析

從5月15日全球疫情的數據看,印尼的疫情累計確診16496例,雖然與印尼龐大的人口數量相比,比例較少,但並不排除有爆發的可能性。

據專家認為,如果印尼再不採取嚴格的措施,印尼疫情將爆發,會有大量的人感染。

印尼既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熱帶迷人地區,特別是像巴厘島等地區,每年都會吸引全球遊客來遊玩,誰能保證這些遊客不攜帶病毒。

特別是印尼的宗教活動如果不制止,繼續採取「寧要宗教,不要防控」的措施,感染人數將不斷上升。

疫情下,印尼政府也有很多無奈,既怕民眾騷亂,又怕醫療設施無法承受,更重要還是經濟已經受到影響。這種防控與維穩之間的矛盾,是印尼必須解決的問題。



而印尼鄰國菲律賓卻在採取嚴格的防疫,據外媒資料顯示,杜特爾特總統在防控措施上,甚至採取禁毒那樣的措施,對於不聽招呼的民眾,菲律賓警察可以直接將其擊斃。但印尼國情與菲律賓不同,印尼不敢採取這樣的措施。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