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人生歷經坎坷,仍高唱大江東去

冷賦憶史 發佈 2019-12-16T23:28:05+00:00

引子北宋自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開始,就陷入了文強武弱的局面。這個時代是一個屬於文人的時代,而提起宋代的文人又自然繞不開「三蘇」。所謂「三蘇」即:蘇洵、蘇軾、蘇轍。這父子三人均在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其中又以蘇軾的文學造詣最高。

引子

北宋自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開始,就陷入了文強武弱的局面。這個時代是一個屬於文人的時代,而提起宋代的文人又自然繞不開「三蘇」。

所謂「三蘇」即:蘇洵、蘇軾、蘇轍。這父子三人均在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其中又以蘇軾的文學造詣最高。

蘇軾出自書香世家,他的父親蘇洵就是當時有名的大文豪。在父親的影響下,蘇洵自幼就開始接觸詩詞曲賦,並表現出了很高的天賦。在精於詩詞歌賦的同時,蘇軾還十分喜歡結交朋友,經常和三五好友一起宴飲于山林之間,好不快活。他樂觀曠達的心胸也是在這一時期養成的。


然而這樣的時光畢竟不能長久。人總有長大的一天,在蘇軾二十一歲那一年,即嘉祐二年(1057年),他跟隨著父親和弟弟蘇轍一起前往京城趕考,並在隨後的考試過程中一舉中第進入了仕途。同時他還得到了當時的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仕途一片大好。

然而,開局如此順利的蘇軾卻並沒能在政壇大放異彩,筆者認為主要有一下幾點原因。

一、文人相輕

北宋時期文人的地位很高。在朝堂之上,身居高位的文人又分為多個派系,因此朝局十分複雜。然而,歷史證明文人都是驕傲的。文人相輕自古就存在。被歐陽修賞識,才華橫溢的蘇軾自然而然的成了朝中老牌大臣們攻擊的對象。

此時的蘇軾正需要謹言慎行,每走一步都應該小心謹慎。可偏偏蘇軾生活的環境較為寬鬆,他的性格也是大大咧咧,不會去計較這些,這些不懂「權術」的舉動為蘇軾蘇軾招致了很多人的嫉恨,也為他的仕途買下了隱患。


二、朝局大變

蘇軾剛剛做官時,雖然沒能得到重用,但是朝政還算清明,官員也還算盡心盡力。只可惜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蘇軾的命運徹底改變了。


父親的突然去世蘇軾在悲痛之餘也回鄉守孝三年,再三年之後再次回到朝堂的蘇軾所面對的已經是一個全然不同的環境了。最初十分賞識蘇軾的歐陽修由於反對王安石變法被打擊出了京城。朝局逐漸變得晦暗不明。蘇軾看到了新法的弊端,於是上書皇帝,矛頭直指變法領袖王安石。當然他也不可避免的遭到了變法派的排擠,被迫離開了朝堂。

三、欲加之罪

離京之後蘇軾也沒能躲過朝中群臣的打擊,元豐二年(1079年),時任湖州任知州的蘇軾按照北宋的慣例向朝廷寫謝表,來感激皇上的恩德。蘇軾也不例外,在他到任之後就向皇帝上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事一件平常的事,然而蘇軾絕對想不到這封信竟然會引起一陣軒然大波。一封送與朝廷。然而就是這看似普通的例行公事,卻在朝堂之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一切的起因就在於這篇表文中的幾句話, 「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就是這樣幾句看似平常的話,在別有用心的人看來就是大逆不道,在十分看重暗喻、暗諷的古代,這樣的話被指在污衊朝廷,妄自尊大。在新黨人的渲染之下,蘇軾被安上了足以殺頭的大罪。好在王安石站了出來,仗義執言道:「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這樣才最終保住了蘇軾的性命。但他也因此被貶到了黃州。

但蘇軾的仕途並未就此終結。

待到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後,高太后臨朝聽政,新黨人士受到排擠,守舊派人物再次掌握了朝廷大權。被認為是守舊派的蘇軾也被召還回京。再次擔任朝廷要職。

但是蘇軾卻並沒有將自己歸位朝中的某一派,他所做的都是為了朝廷,為了國家愛。在看到舊黨的腐敗問題後,蘇軾再次上書皇帝,這下他將兩派全部得罪了,最終蘇軾在大臣們的排擠之中申請外調,再次離開京城,並且再也沒有回來。

​總覽蘇軾的一生,總是充滿了崎嶇坎坷,與各種各樣的不如意,但是這些困難最終都沒有將蘇軾打倒。他依然是那個笑對春風,高唱大江東去的蘇東坡。

參考資料:

林語堂:《蘇東坡傳·原序》

《宋史卷三百三十八•列傳第九十七》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