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獲得108個諾貝爾獎的德國,反而主張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80後寶媽芳芳 發佈 2019-12-16T01:44:41+00:00

諾貝爾獎作為頒發給在各個領域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的世界級最高獎項,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實力。屠呦呦獲諾貝爾獎德國是歐洲的四大經濟體之一,截止目前,諾貝爾獎項的獲獎人數達到了108人,僅次於美國和英國。而在20世紀初,約有1/3的諾貝爾獎是頒給了德國科學家。

諾貝爾獎作為頒發給在各個領域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的世界級最高獎項,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實力。

德國是歐洲的四大經濟體之一,截止目前,諾貝爾獎項的獲獎人數達到了108人,僅次於美國和英國。而在20世紀初,約有1/3的諾貝爾獎是頒給了德國科學家。

提到德國,就想起了德國製造,而德國人也一直以聰明、嚴謹著稱,這與早期接受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別人都是想讓孩子學得越多越好,但德國人的教育卻是——不過早開發兒童智力,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為什麼不讓孩子提前接受知識?

1、反對「學前教育」

德國是反對學前教育的,這裡所說的學前教育不是說不讓孩子在上學前接受教育,而是指在幼兒園不學習專業知識,在小學不增加額外課程,但是基本的社會常識以及孩子人格的培養還是非常重要的。

2、變成「學習機器」

過早讓孩子接觸太多的知識,孩子的思維還沒有發育完全,只是對知識的硬灌輸,理解能力跟不上,容易變成只會死記硬背的「學習機器」。雖然看起來基礎知識很紮實,但是孩子的思考與想像能力已經被破壞,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

德國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每一個成長階段想到什麼就做什麼,讓孩子主動去熱愛學習。

3、適應「殘酷教育」

與中國家長對於孩子成長的精心呵護不同,德國人認為孩子早晚都要獨自生存,與其那時候面對挫折不知所措,不如從小就讓孩子在「殘酷教育」中成長,摔打出面對挫折人生的勇氣。

之前寶媽關注過一個定居荷蘭的博主,在她的視頻中可以看到,歐洲的孩子們在公園玩耍的時候,膽子都非常大,有些看起來很驚險的動作,對他們來說仿佛已經習以為常。

德國人的教育方式要比中國看起來「散漫」很多,幼兒園不按年齡分班,小學只上半天,3年級才學習英語,4年級就畢業......那為什麼德國人反而非常的聰明呢?這從德國的小學教育中能體現出不同。

德國小學教育有什麼不同?

德國的小學教育,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科學課對於小學教育來說非常重要

一個在德國生活的網友在朋友圈發了孩子在小學的科學課內容,竟然已經開始學習人體結構,這是認真的嗎?感覺在看初中的生物書。



科學課是德國小學極具特色的一門課程,涉及到地理、社會、經濟、生物以及自然科學等多個領域,與語文數學一起並列為核心課程,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1、激發想像力

讓孩子學習科學課,最重要的不是教授孩子知識,而是通過與自然科學的接觸,激發孩子無窮的想像力,讓孩子能夠自己想辦法解決現有和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

2、培養獨立性

科學課遵循的是「一切從兒童出發」,利用兒童的思維和經驗,進行自由活動,從而培養兒童的獨立性,用自己的方式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

3、科學看問題

科學課致力於通過生活中的小科學喚起孩子對從未接觸過的事物的探知欲,強調用科學對待問題,用科學解決問題,培養孩子的思維以及行為能力,享受生活而不是適應生活。

德國的小學教育雖然自由但絕不散漫,極其重視對孩子頭腦的主動開發而不是被動灌輸,這一點是需要學習的。

在與孩子的日常互動學習中,與其讓孩子讀簡單的故事書,或者死記硬背一些還不能理解的古詩詞,不如與孩子一起:第一次遇見科學

孩子的科學啟蒙書,96個科學主題,涵蓋地球科學、物質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四大領域,適合5-14歲兒童。探索不一樣的科學世界,獲取科學的思維方式。

有趣生動的高清圖片,吸引孩子學習探索。

非常適合親子共讀,與孩子一起動手做科學實驗,感受科學的神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讓孩子被動的接受淺顯的知識,不如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

點擊下方連結購買《第一次遇見科學》↓↓↓

全網首發!限量4000冊!折後算下來每冊只需27元,卻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關注芳芳,一起交流育兒經驗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