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太監第一人——陳矩

趣談天下歷史 發佈 2019-12-16T03:28:25+00:00

扒開歷史迷霧,還原歷史真相 一說起太監,大家印象里想起的就是那些說話聲音不男不女,翹起蘭花指,專權跋扈,殘害忠良,甚至有些宮闈秘史說某太監與後宮中某妃子有姦情的形象,再加上影視作品的推波助瀾結合歷史上的那些事,太監在我們心目中就成為了不是一個好東西的人。

扒開歷史迷霧,還原歷史真相

一說起太監,大家印象里想起的就是那些說話聲音不男不女,翹起蘭花指,專權跋扈,殘害忠良,甚至有些宮闈秘史說某太監與後宮中某妃子有姦情的形象,再加上影視作品的推波助瀾結合歷史上的那些事,太監在我們心目中就成為了不是一個好東西的人。

說起來太監,大家第一反應就是秦末指鹿為馬的趙高,清末第一大太監李蓮英貪贓枉法,或者明末的九千歲魏忠賢禍亂宮廷,或許還有讓人聞風喪膽的東廠,竟然很少人知道,被歷史的長河所掩蓋的一代忠臣太臨陳矩。



1547年,年僅9歲的陳矩因為家貧被父親送入了宮,被分配在司禮監,當時的小太監是被當做皇儲的書記官來培養的,統一在內書房讀書,陳矩就一邊讀書,一邊跟隨秉筆太監高忠學習宮務。三年後,俺答統率大軍兵逼近京師,高忠率領神機營參與防守,英勇殺敵,立下功勞。陳矩從此立志要像高忠一樣,為大明盡心盡力做事,為皇帝盡忠。在高忠的靜心培養下,陳矩開始在內廷嶄露頭腳,經常會奉旨出宮辦差,當時很多的宦官都很貪財,經常利用外出辦事的機會積攢錢財,通常就是貪污受賄,敲詐勒索,氣焰很是囂張,而陳矩只是盡心為朝廷做事,從不攬財,路上只住驛站並不挑剔。看到不平事,還會管一管。甚至被老百姓被稱為「佛」,辦差途中還寫了《皇華紀實》等書。等到陳矩成了司禮監秉筆太監之後,更是把「宗祖法度,聖明道理」當做自己的處世宗旨。

陳矩最讓人敬佩的就是他處理那件震驚朝野的「妖書「案。萬曆三十一年十一月的一天早晨,朝廷的許多大臣都收到了一份名為《續憂危談》的匿名信,信中的內容大致是,神宗寵愛的鄭貴妃寵妃聯合了朝中的一些實權大臣,要密謀更換太子。此後陳矩兼掌了東廠,可以說太監中的第一人,大權在握。而此時的東廠是有史以來抓人最少的。京城的秩序甚為平穩。此後陳矩更是對皇帝勸諫,對下屬教導,又低調謙和,從不享受奢華。陳矩位高權重,可從不為家族謀取利益,他弟弟的進士功名還是自己努力學習考來的,可謂是太監中的「聖人」。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陳矩在內直房端坐去世。生前他已在香山慈感庵旁預先卜得葬地一塊,建了一個石塔在冢上,稱「太極鎮山塔」,在墓道前豎了一個石坊,上寫「敕葬中使神道」。有石門,門楣上寫「還一仙洞」。死後,用立棺,像僧人一樣安葬。神宗賜諭祭九壇,祠額題為「清忠」,並頒布了保護祠和墓的敕令,上面開載著房屋、地畝的數目。文武百官都親臨弔唁,穿著素白色衣服送葬的人多至堵塞道路。大學士朱賡、李廷機、葉向高親自在棺前祭奠,祭文中有「三辰無光,長夜不旦」等句,充分表達了他們對陳矩的敬慕之情,城中的百姓在送葬的那天,更是把街道堵的水泄不通,即便千百年過去了,如今還有人為這位「聖人」掃墓,真是古今少有的宦官典範。。陳矩的遺像,供在德勝門裡欽賜會館祠堂內,供人瞻仰。

陳矩集糾政、監察大權於一身,位高權重得在宦官雲集的明朝也少有,但陳矩只守著「祖宗法度,聖賢道理」八個字,廉潔安靜,淡泊名利,不擾官不害民,從不濫用權力,僅是力圖救正時弊缺失,被人稱之為「佛」,得此稱號亦被是千古太監第一人,和北宋仁宗皇帝可相提並論。可是現在的影視作品對太監大多是黑化的,更談沒有專門為太監拍一部影視作品。陳矩生活在明朝神宗年間,就是20年躲著不上朝的那哥們,與之相關的正面影視作品更是少之又少,以至人們都不知道我們的歷史上還有一位「佛」的太監。所以今天專撰此文,以記念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不致沉寂在歷史的長河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