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核心秘密」

深圳市捷伴科技 發佈 2020-01-03T02:32:00+00:00

人類自遠古以來就過著群居的生活,因此,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人在社會上能夠立足的必要條件之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微妙多變,捉摸不透。

人類自遠古以來就過著群居的生活,因此,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人在社會上能夠立足的必要條件之一。與人相處的學問,在人類所有的學問中應該是排在前面的。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微妙多變,捉摸不透。有的人人際關係如魚得水,和誰都能和睦相處;有的人人際關係卻一塌糊塗,處處與人結怨仇;這都是為什麼呢?我們將從下面四個原則來解開人際關係的神秘面紗。

人際交往的四個原則

✔平等待人

✔誠實守信

✔寬容謙讓

✔互利互惠

一、平等待人是人際交往的前提

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後,英國著名作家蕭伯納前往蘇聯考察。一天,他在大街上同一個可愛的蘇聯小女孩相識,兩人玩了半天,很開心。分別時,蕭伯納覺得應告訴孩子自己是誰,於是問小女孩:「小姑娘,你知道今天同你玩的是誰嗎?」小姑娘答:「不知道。」蕭說:「告訴你小姑娘,回家也告訴你媽媽,今天同你玩的是英國著名作家蕭伯納。」

小姑娘聞之不悅,回敬說:「你回家也告訴你媽媽,今天同你玩的是蘇聯小姑娘瑪沙。」聽了小姑娘的話,蕭伯納為之一震。孩子單純幼稚,不識名人,頭腦中沒有世俗的等級觀念,在與成人交往時,幼小純潔的心靈同樣渴望一份平等。

蕭伯納為自己不經意間流露出的以名人自居的不平等態度而深感內疚。為此,他回國後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反省自己,並提醒世人與他人交往時一定要相互尊重,平等待人。

平等原則即交往者要懂得自尊與相互尊重,這是正常人際關係建立的基礎之一。交往者的自尊體現在不卑不亢,這是首先贏得別人尊重的前提;同時,交往者也應尊重對方,應把自己擺在與對方同樣的位置,不以權壓人、以強凌弱,不拿架子,不擺資格,相互尊重,平等協商,不傷害和侵犯他人利益。只有這樣的相互尊重才能有深化交往、發展關係的可能。如果不尊重對方,使對方產生厭噁心理,就會失去交往的先決條件。

平等待人非常重要,但往往人們還會忽略一點,在與人交往中,常常會不自覺地表現出自己的優越感,這也是有違平等原則的。

正如《法言•修身》所言:「上交不諂,下交不驕。」遇到顯貴的人,不會因此奉承巴結;遇到寒微的人,不會因此傲慢自大,這正是平等之交的可貴之處。

二、誠實守信是人際交往的基石

誠實:實事求是,坦坦蕩蕩,不弄虛作假,不口是心非,不坑人騙人,不搞陰謀詭計。

守信:言而有信,恪守諾言,說話算數,應允了的事情,就一定按時、按質、按量的完成、辦好。

誠信是人類的高尚美德,也是維繫良好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之一。曾仕強在《圓通的人際關係》中說,誠信是自古以來人們推崇的美德,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沒有誠信,就會變成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那還有什麼意思?

誠信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根本,無論何種經濟時代都是如此。農業經濟時代,與之相適應的是一種鄉村社會誠信。借糧借錢、交友嫁娶,講的是誠信。「好借好還,再借不難;有借無還,全村皆知,不與交易」。孔子更是把誠信視為做人的根本,他提出,朋友之間要「言而有信」,還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說,人如果不講信用,那他就不知道該怎樣立身處世。

三、寬容謙讓是人際交往的粘合劑

東漢人劉寬, 為人仁慈寬厚。在南陽當太守時,小吏、百姓幹了錯事,他只是讓差役用蒲鞭責打,表示羞辱。

他的夫人為了試探他是否真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仁厚,便讓婢女在他和下屬集會辦公的時候捧出肉湯,把肉湯潑在他的官服上,結果劉寬不僅沒發脾氣,反而問婢女:「燙了你的手嗎?」

還有一次,有人曾經錯認了他駕車的牛,硬說這牛是他的,劉寬什麼也沒說,叫車夫把牛解下給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後來,那人找到自己的牛,便把牛還給劉寬,並向他賠禮道歉,劉寬反而安慰那人。

所謂寬容,就是指能夠適當原諒別人的缺點、錯誤或對自己的傷害,不斤斤計較,「得饒人時且饒人」,同時,能夠在心理上容納各種不同特徵的人。

有人寫了這樣一副對聯:「胸寬能盛三江水,量大能容百萬兵;退一步風平浪靜,讓三分幸福來臨」。用來教育人們用寬容大度的精神去處理人際關係,化解各種人際矛盾。

寬容,一要「容言」,即能傾聽、容納各種不同意見;二要「容過」,即不苛求於人,允許別人犯錯誤和改正錯誤;三要「容才」,即不嫉賢妒能。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將心比心,經常換位思考,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謙讓,就是謙虛禮讓,在處理人際關係上,謙讓也是化解矛盾的良方。比如過馬路時,行人或車輛之間相互謙讓一下,排隊購物、買票時,大家相互謙讓一下,這樣就會避免許多無謂的矛盾。正所謂是:逼一寸眼盲路窄;退一步海闊天空。驕橫能致四面皆是楚歌;謙讓卻能化干戈為玉帛。

四、互利互惠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

人際交往的本質是社會交換,你來我往,一來一往之間就形成了人際關係。這裡的交換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等價交換或物質、經濟上的相互給予,而首先應該理解為人際交往中的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相互愛護的根本原則。

這裡既有物質上的相互扶持,更有心理及情感上的相互慰藉和滿足。人們經常說的「黃金有價情無價」、「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等等,都是說良好人際關係的維繫,重在情而不在物

這種社會交換要以主動為主,先付出,後收穫。「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真正懂得交往之道的人,是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儘量「給予」的。如果你的付出比你得到的多,最終,你得到的必定會比你付出的多。在你誠懇地助人時,就一定會助己,這就是生活給你的美好補償。有時候,突然對別人的一個小小的幫助或者恩惠,可能會幫了自己的大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