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戰記,掃平西班牙及北非的失利

老威觀史 發佈 2019-12-16T08:09:40+00:00

萊里達戰役之後,龐培在西班牙的主力基本被凱撒消滅,接下來在西班牙的戰事也沒了什麼懸念,一切也只是掃尾的事情了。

萊里達戰役之後,龐培在西班牙的主力基本被凱撒消滅,接下來在西班牙的戰事也沒了什麼懸念,一切也只是掃尾的事情了。

掃平西部地區

公元前49年8月22日,凱撒在取得了萊里達戰役的勝利後離開了萊里達,往西班牙南部進軍,於9月17日抵達西班牙南部的加的斯,從西班牙南部走海路,9月25日抵達塔拉戈納,10月中旬又回到了馬賽。

鎮守在西班牙南部由瓦羅帶領的2個軍團向凱撒投降,還是如之前一樣,凱撒准許瓦羅及2個軍團自行決定去留。與之前在萊里達投降的將領一樣,瓦羅選擇了回到龐培身邊,對於2個軍團的士兵,願意留在西班牙當地的留在西班牙當地,願意回到義大利的凱撒保證他們的補給讓他們回到義大利。

回到馬賽的時候,馬賽已經被攻下。當凱撒完成了對西班牙的經略的時候,馬賽的拿下已經基本沒有問題。布魯圖在7月25日的海戰中再次擊敗了龐培派來的艦隊,海上的封鎖依然堅固,馬賽守軍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日益消沉。最終在10月25日,馬賽被凱撒的軍團拿下,從5月4日開始圍城開始,經歷5個月20天的時間,以3個軍團1.5萬人的兵力就拿下了地中海最大的港口城市,已經算是很快的了,之前迦太基人用了3年才攻下馬賽。

至此,西部的戰事全面結束,龐培所設想的從西(西班牙)、南(北非)、東(希臘)三面進攻凱撒的戰略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接下來凱撒只要對付來自南面和東面的威脅即可。

《高盧戰記》與《內戰記》

《高盧戰記》可以說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而《內戰記》則要晦澀很多,原因在於凱撒在高盧對付的是外族,在內戰中對付的是本族人。在《高盧戰記》中,凱撒盡顯英雄本色,英姿颯爽,而在《內戰記》中,他的形象變得多少有些生澀。

原因就在於在《高盧戰記》中他可以盡情地揮灑筆墨,把他是如何欺騙敵人,把敵人引入他的陷阱的事情,以及他是如何使用各種計謀的事情說的淋漓盡致。但是在《內戰記》中,因為對付的是羅馬本民族的人,他不能說自己對對方使用了什麼計謀,自己如何誘騙敵人上當,不然他在羅馬人民面前就會顯得很奸詐。在高盧他可以盡情地發動自己的戰爭機器對高盧人進行屠戮,而在內戰中,儘管經常出現可以全殲敵軍的戰機,但他很多時候並沒有發動進攻,而是忍耐,儘可能地減少同胞的傷亡。其實在萊里達戰役的最後一個星期里,凱撒完全可以實行包圍殲滅的作戰方法,但他並沒有那樣做,而是忍耐到對方投降,避免了一場血流成河的戰鬥。當時的情況如果換在高盧,被圍的7萬多人如果是高盧人的話基本就不會活下多少了。甚至有時候我也在想,是不是西方人對本民族人民的寬容,在古代就有了呢?

至少在這場羅馬人的內戰當中,我看到了很多現代西方人對於內戰的態度。比如在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之後,美國人也很快放下了本民族之間的仇恨,戰後沒有政府組織過秋後算帳的事情,至今為止,美國南北方的教科書也是北方說北方的,南方說南方的,並沒有就內戰的事情做太多的糾結。


凱撒和龐培都是為了自己認為的正義而戰,在這場內戰中,很多家族的人也出現了撕裂。比如凱撒家族就有人投靠了龐培,而很多元老院議員的子女都投靠了凱撒,與自己的父輩為敵。龐培代表的是元老院的寡頭統治,而凱撒代表的是變革。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凱撒從未使用過勝利者的權利,對戰敗者肆意處置,而是將他們全部釋放,甚至允許他們回到龐培那裡再次與自己為敵。這種做法放在我國絕對是一種愚蠢的行為,我們的觀念里,從來都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而在這方面起了最不好的頭的,便是越王勾踐。他出賣了自己全部的尊嚴和人格,為的只是苟延殘喘,忍辱偷生,甚至不惜為吳王夫差品嘗糞便,才「感動」了夫差,被放了回來。在他自己做大做強之後,又打敗了夫差,盡情地行使了他勝利者的權利,將吳國趕盡殺絕。這種行為千百年來卻被我們的國人視為英雄,我不以為然。

也曾經身邊有女性的朋友在聽我說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後,她思索良久,說道,她就是喜歡這樣的男人。至少也說明,很多時候追隨自己本性的行為,至少可以得到一半人的讚許,至少吳三桂這樣的衝動,女性是贊同的。我們不能奢求吳三桂在自己全家被抄,老爸被嚴刑拷打,愛妾被人霸占的情況下還去投降李自成,選擇與清朝的合作是他當時唯一的選擇。

在整個內戰中,凱撒追求的是自己的本性行為,對於本民族戰敗者的寬容,在日後還會有很多的體現

解決罷兵事件

回到義大利後,凱撒就開始處理政務問題,得益於其高效的政務處理系統,在征戰的同時對於政務的處理從來都是有條不紊。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凱撒的部隊出了問題,第九軍團的士兵表示拒絕出戰。得知這個消息後,來未回到羅馬的凱撒就直奔第九軍團所在的皮亞琴察,他要將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

在羅馬,能夠成為羅馬軍團士兵的都是擁有羅馬公民權的人,其他民族參戰的士兵不管人數多少都只能稱之為「輔助兵」,而不能成為「軍團兵」。凱撒推行了改革後,將士兵們的薪水翻倍,一年擁有124第納爾的薪資(1第納爾等於4阿斯),與當時羅馬一般市民收入相當。此外,羅馬士兵退休後可以得到一些土地,如果能夠參加一次凱旋儀式,還可以得到一筆獎金,這些都可以視為士兵們的福利。無論是從榮譽方面來看還是從收入方面來看,羅馬士兵是當時社會的中堅力量而非底層。


正因為此,士兵一般自視甚高,罷戰的事情在他們當中其實經常發生,除了漢尼拔和蘇拉,其他幾乎沒有人避免過這類事情。即便是亞歷山大和西庇阿,也遇到過這種情況,所以凱撒遇到這種情況也在情理之中。而第九軍團是凱撒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等四大軍團中的一個,是凱撒像孩子一樣親手培養得來的部隊,也是他最為信賴的部下,而罷兵的事情,往往就發生在最信賴的士兵當中。在一次次的作戰中,統帥往往和士兵們結成了深厚的感情,士兵也會和統帥之間慢慢親密起來,這種親密一旦突破某種程度就容易出現「恃寵而驕」的狀況,第九軍團的罷兵便是如此。

表面上是罷兵,實際上是要求增加軍餉。凱撒來到了第九軍團,向士兵們表達了自己的意思,絕不答應他們的要求,如果士兵們不履行職責,則會採取「什一殺」,羅馬軍隊中最為殘酷的懲罰。所謂的「什一殺」,就是在軍中以抽籤的方式抽取十分之一的人,讓剩下的十分之九的人用棒子將那十分之一的人打死。其實最為痛苦的,是親手打死自己戰友的過程,無論是心靈還是肉體上的,都是極為殘酷的刑罰。

此時整個第九軍團集體陷入了沉默,凱撒對這樣的氛圍視而不見,隨即拿出了士兵的名單,準備抽籤決定生死。這個時候「劇本」開始上演了,凱撒身邊的幕僚們開始了勸說。拿到我們在古代戰爭戲中,就是一個常見的場景,一個統帥因一員將領作戰不力要當場斬殺這員將領,然後身邊的眾將紛紛跪下求情,這樣的「劇本」,東西方都經常上演。面對幕僚們的勸說,凱撒不為所動,軍團長、大隊長們也開始向繃著臉的凱撒求情,整個第九軍團也沒了之前的氣勢,面色凝重。

最後,凱撒還是開口了,但是沒有取消「什一殺」,只是宣布刑罰延期執行,如果在他們下一個目的地布林迪西能不能看到他們,就看他們的表現了。

結果第九軍團的士兵全部都趕到了布林迪西,「什一殺」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北非的失敗

庫里奧與凱撒有著很多的共同點,都非常喜歡花錢。只是作為一個方面軍的統帥,他還缺乏歷練,如果凱撒能把他留在身邊經歷高盧戰爭,那麼這個時候的庫里奧大概就能成為一位優秀的武將吧。由於占領西西里太過於順利,他對接下來的任務,攻占北非顯得太過於輕率。本來擁有4個軍團的庫里奧只帶了2個軍團趕到了北非,但他不知道的是,他將面對異常強大的敵人——努米底亞王國。

如果看過我之前寫的關於布匿戰爭的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努米底亞的騎兵是當時地中海世界最為優秀的騎兵,是迦太基和羅馬都爭相搶奪的對象,誰能擁有努米底亞騎兵,誰就能獲得戰爭中相當大的優勢。此時的庫里奧帶著2個軍團和500名騎兵在公元前49年8月11日在北非登陸了。

登陸後的庫里奧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接連打了幾個小勝仗,奪取了不少敵軍的物資,就更為輕敵了。到了北非的第二天,他就來到了烏蒂卡城前擺下了陣勢,烏蒂卡是迦太基滅亡後北非最大的海港城市,行省總督就在此地,這裡有2個軍團駐守。正當庫里奧與北非行省總督在烏蒂卡對峙的時候,傳來努米底亞國王率軍逼近的消息,此時庫里奧才決定把西西里的2個軍團調來。但即便是4個軍團也難以應對北非的局勢。

為了等待援軍,庫里奧選擇了退往科爾涅利烏斯營地,也就是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大西庇阿在北非安營紮寨的地方,這裡是一個安全的營地,只要制海權不被對方掌握就沒有任何問題。不久西西里的2個軍團也抵達了北非,由此庫里奧手上就有了4個軍團和800名騎兵。

此時庫里奧收到了努米底亞國王率軍回國的消息,這其實是一個誘敵之計,庫里奧沒看出來,便留了5個大隊防守營地,其餘的軍隊全部開往巴古拉達河,哪裡是努米底亞的一個營地,庫里奧認為哪裡還有努米底亞還沒有撤走的部隊。但實際上敵人的國王正帶領主力大軍在哪裡等著他。

在進攻之前,庫里奧先出動騎兵對努米底亞人的營地發動了突襲,結果騎兵突襲成功了,並帶回了一些俘虜,由此庫里奧就更為輕敵,不顧騎兵連夜出擊已經疲憊的情況,帶著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向努米底亞人的營地。

此時的努米底亞國王正帶著60頭大象、2000名騎兵和1萬名步兵在路上等著庫里奧。庫里奧認為敵人現在一定在逃跑,於是收起了會戰的陣型,改成了行軍陣型。會戰陣型剛收起敵軍就對他發動了進攻。此時庫里奧手上應該有2萬重步兵,後面的騎兵還沒趕到,2000名努米底亞騎兵從兩翼對庫里奧的軍團實行了包抄,正面則是由60頭大象發起了衝鋒。


正面是大象,兩翼是對方騎兵的堵截,庫里奧的軍團一片混亂,此時有人勸庫里奧先撤回營地再說,庫里奧選擇了殺入敵軍陣營,最終戰死。在8月20日的這場戰鬥中,整個庫里奧帶領的3個半軍團2萬名士兵,沒有一個活下來。

之後,駐守營地的5個大隊向北非總督投降,至此凱撒用於進攻北非的部隊全軍覆沒,從8月11日登陸到8月20日戰敗,前後不到10天時間。

對此,凱撒沒有指責庫里奧,只是在《內戰記》中寫到:

他的年輕,他的勇氣,他在歷次戰鬥中的勝利,以及他相較於執行任務更加看重戰鬥結果的責任感,以及他從凱撒這裡接受軍令的強烈的自覺,使他過早做出了判斷。

參考文獻:《羅馬人的故事》 鹽野七生

《高盧戰記》 凱撒

ADCOCK,F.A.,The Roman Art of War under the Repiblic,Cambridge,1940.

ASTIN,A.E.,Scipio Aemilanus,Clarendon Press,Oxford,1967.

AYMARD,A.&AUBOYER,J.,Roma e il suo impero,Firenze,1958.

BADIAN,E.,Foreign clientelae 264-70 B.C.,Oxford,1958.

BARBAGALLO,C.,Classi,partiti e legge nella repubblica romana,Pisa,1974

CICCOTTI,E.,La guerra e la pace nel mondo antico,Torino,1901.

EARL,D.C.,Tiberius Gracchus:A study in Polotics,Latomus,Bruxelles,1963.

HALL,U.,Notes on M.Fulvius Flaccus,1977.

ROMANELLI,P.,Storia economica e sociale dell'impero romano,Firenze,1933.

ZANCAN,P.,Mitridate Eupatore,Venezia,1933.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