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大美 | 京劇、越劇、崑曲、黃梅戲…12類戲曲劇種及代表作

章覺覺 發佈 2020-05-16T05:39:13+00:00

京劇是國粹,崑曲近年大受追捧,而黃梅戲一句「夫妻雙雙把家還」,幾乎人人會哼。湖北 、安徽、 江西 、河南、陝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劇種。



京劇是國粹,崑曲近年大受追捧,而黃梅戲一句「夫妻雙雙把家還」,幾乎人人會哼。

戲曲,潛移默化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為平淡的歲月贈上一抹繞樑的餘音。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360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中比較流行的著名劇種有五十多種。

包括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以及崑曲、粵劇、秦腔、川劇、梨園戲、花鼓戲、皮影戲等等。

一、京劇

有「國劇」之稱,因形成於北京而得名。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三慶、四喜、春台、和春陸續進入北京,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吸收了崑曲、秦腔的部分方法,及一些地方民間曲調,最終形成京劇。

京劇以歷史故事為主要演出內容,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為地道的中國國粹。

代表劇目有《玉堂春》《長坂坡》《群英會》《貴妃醉酒》等。



二、越劇

中國第二大地方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也稱紹興戲,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越劇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多「才子佳人」題材,長於抒情,以唱為主,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代表劇目有《梁祝》《紅樓夢》《碧玉簪》《西廂記》等。



三、黃梅戲

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20世紀50年代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

代表劇目有《天仙配》《女駙馬》等。



四、評劇

曾有觀點認為評劇是中國第二大劇種。

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現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

評劇以唱工見長,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

著名曲目有《花為媒》《白蛇傳》《拜月記》 等。



五、豫劇

發源於河南開封,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創新發展起來。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聲腔。

代表劇目有《花木蘭》《穆桂英挂帥》《程嬰救孤》等。



六、崑曲

中國的古老劇種,約在元末明初形成於江蘇崑山一帶,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現又被稱為「崑劇」。

明代中葉,崑曲向北方流傳,和北方地區語言相結合,形成了「北昆」;原來流行於江浙一帶的崑曲,則被稱為「南昆」。

北昆偏於跌宕豪爽,跳躍性強;南昆則注重音韻吐字和細膩做工,比較清婉纏綿。

經典曲目有《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



七、粵劇

又稱「廣東大戲」,發源於佛山,以粵方言演唱。

粵劇可溯源到明嘉靖年間,取弋陽腔、崑腔、漢劇、徽劇、秦腔等多家之長,自成風格。既與傳統的戲曲文化一脈相承,又具有濃郁的嶺南文化特色。

粵劇是集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後在伴奏樂器上大膽採用了一些西洋樂器,大大增強了烘托唱腔和戲劇動作的效果。

著名劇目有《帝女花》《秦香蓮》《牡丹亭驚夢》《三娘教子》等。



八、秦腔

別稱「梆子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

源於陝西,起於西周,成熟於秦。古時陝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

秦腔的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

著名劇目有《春秋筆》《八義圖》《和氏璧》《三滴血》等。



九、川劇

俗稱川戲,流行於四川、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起源時間多有歧異,但形成於清代卻有共識。

川劇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其中川劇高腔曲牌豐富,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劇的主要演唱形式。

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著名曲目有《賣畫拍門》《五台會兄》《白蛇傳》《薛寶釵》等。



十、梨園戲

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

如《蔡伯喈》《王魁》《朱買臣》《孟姜女》等。



十一、花鼓戲

是全國地方戲曲中同名最多的劇種,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戲。

湖北 、安徽、 江西 、河南、陝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劇種。以湖南花鼓戲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湖南花鼓戲源出於民歌,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岳陽、衡州、邵陽、常德、永州花鼓戲六大流派之分。

因語言、風俗差異形成不同藝術風格,但採用的主奏樂器都是「花鼓大筒」。

劇目有《劉海砍樵》《三子爭父》《雲南尋夫》《劉海戲金蟾》等。



十二、皮影戲

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歷史悠久。

皮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常見的傳統劇目有《拾玉鐲》《楊家將》《西遊記》《封神榜》等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