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慈禧一死,大清就滅了?也許,她才是大清帝國最後的光芒

愛溜冰的大熊貓 發佈 2020-05-11T10:01:04+00:00

為何慈禧一死,大清就滅了?當時,各地立憲派因在立憲、路權問題上對清政府不滿,在革命高潮時也參加進來,但思想和政治主張與革命派有重大分歧,還有一些舊官僚軍閥也混進反清陣營,於是革命內部發生了摩擦和權力爭奪;

為何慈禧一死,大清就滅了?也許,她才是大清帝國最後的光芒!

1911年,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曾經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國正式進入滅亡倒計時。當時,各地立憲派因在立憲、路權問題上對清政府不滿,在革命高潮時也參加進來,但思想和政治主張與革命派有重大分歧,還有一些舊官僚軍閥也混進反清陣營,於是革命內部發生了摩擦和權力爭奪;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職,宣布中華民國成立,又組織南京臨時參議院,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已經束手無策的清廷統治者不得不再度起用被貶在家的袁世凱。袁世凱利用北洋軍迫使革命黨妥協,雙方達成協議:只要清帝退位,可由袁出任大總統一職!之後,隆裕太后在袁世凱的勸說下交出了政權;

1912年2月,宣統皇帝退位,大清王朝徹底滅亡!

而這一切,距離慈禧去世只有3年時間

慈禧在歷史上留下的名聲並不好,甚至可以說是被罵的一無是處:

她,執政的47年中,中國飽受列強欺辱,被迫簽訂了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公平條約,從一個主權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國家;

她,迷戀權力,包括她兒子在內、任何可能對她形成威脅的人,無一善終;

她,窮奢極欲,不顧國家安危、挪用北洋水師軍費,只為修建一處園林;

......

一樁樁、一件件事實擺在眼前,也難怪後人對慈禧的批判那麼尖銳、刻薄,由此看來,她的罵名完全就是咎由自取。我也承認,她自私、她卑鄙、她陰險!但我不能說她無能,因為還有一個鐵一般的事實就是——她一死,大清沒了!

有些人可能會說:「那是歷史的必然」。對不起,這種依靠主觀意識而下的結論太缺乏說服力,因為每一個朝代的滅亡都不是某一個昏君、或某一個事件就能導致的,而是多種社會矛盾在長期積壓後集體爆發的結果。大清亦是如此,慈禧最大的功績可能就是將各種矛盾爆發的時間往後推遲了47年。有些人整天無中生有地冒出「假如同治活著...」、「假如光緒奪權...」的話題,我給你們來個補充:假如你們的假設成真,大清可能早就完了!這不是信口雌黃,也不是工地抬槓,因為後滿清時代的幾位皇帝,沒有一個能比慈禧做的更好

其實,要解析慈禧的功績,只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就行了:為什麼慈禧一死,大清就沒了?

慈禧一生經歷了無數風雨和動盪,咱們姑且從三個方面進行辯證:

一:平衡權力

「辛酉政變」之後,形成了奕攝政、兩宮垂簾的政治格局,從這一刻起,慈禧就再也沒有離開過權力的中心

「辛酉政變」為什麼能成功?慈禧聯合奕是一方面,肅順等人疏忽大意又是一方面,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皇權!從秦始皇創立了「皇帝」這個特殊職業之後,皇帝就成了神一般的存在,皇權的威嚴絕對不允許侵犯。而自古以來能代表皇權的只有三個人:皇帝、太子、皇后!

在很多人心中,慈禧聯合奕發動「辛酉政變」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奪權。但是,深究的話,那何嘗不是慈禧為維護皇權而採取的必要手段呢?要知道,咸豐駕崩之時,肅順等人並沒有立即昭告天下,而是秘不發喪,甚至還禁止熱河行宮裡的人員出入,這一切,都是在沒有得到小皇帝和兩宮太后批准的情況下進行的。這種超常規的處理方法,換做任何人,都不可能聽之任之、置之不理。慈安性情溫和,不願與人衝突,如果慈禧再不採取一些必要手段的話,很可能會出現顧命大臣凌駕於皇權之上的情形。慈禧這麼做,難道不是為了平衡權臣和皇權之間的平衡嗎?

後來,恭親王奕大權獨攬,根本不將小皇帝和兩宮太后放在眼裡,慈禧再度出手,制服奕的同時,開始重塑皇權的威嚴。再之後,不管是手握40萬湘軍的曾國藩、還是坐擁北洋水師的李鴻章,哪一個不是深謀遠略的亂世梟雄,然而,在慈禧的把控下,他們也只能安老本分地做好自己「權臣」的職責,始終沒有出現逾越皇權的不法行為。

在權力平衡上,誰比慈禧做的更好嗎?

二:力圖振興

慈禧在歷史上被打上「最大保守派」的標籤顯然有失公允,三次重大調整就是最好的證明

其一:洋務運動

從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來自西方列強的威脅就迫使大清不得不做出改變,於是,有了「總理衙門」的建立和「洋務運動」的推行。很多人認為這是恭親王奕的功勞,確實,奕是個改革派,是「洋務運動」的領袖,但是,如果沒有慈禧點頭默許,「洋務運動」能開展下去嗎?「同文館」之爭就是最好的例子

1867年1月,奕等人奏請開設同文館,但此舉遭到守舊勢力的強烈反對。保守勢力在山東御史張盛藻的帶領下,掀起一股聲討「洋務派」的浪潮,後來,大學士倭仁也加入聲討隊伍,以「中西有別」為由對「洋務派」進行批判和彈劾,到最後,竟然歇斯底里地給「洋務派」扣上「賣國求榮」的罪名。此舉成功激起民間和輿論對「洋務派」的厭惡之情,「洋務運動」搖搖欲墜。

而此時慈禧站了出來,力排眾議,用強硬手段壓制和打擊了保守勢力,才使得「洋務運動」得以繼續進行;

其二:北洋水師

在西方列強動輒武力相逼的威脅中,海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1888年,在慈禧的支持下,大清「傾全國之力」建造的北洋水師正式成立。北洋水師成立之初被譽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九」,足見清廷投入了多大的精力和財力。北洋水師的成立,不僅僅意味著大清有了一支強大的海軍,它也是慈禧堅決捍衛大清江山的一種體現

其三:戊戌變法

很多人都會質疑:「戊戌變法」不是慈禧終結的嗎?怎麼又成了她的功績?

甲午戰敗之後,意識到大清孱弱的不僅僅是光緒,還有慈禧。北洋水師沒能救大清,「洋務運動」也沒能救大清,如果再不做出改變,大清滅亡還真是指日可待。在這樣的情況下,光緒提出要變革、要維新,慈禧根本就沒有反對,也不會反對,畢竟,強大的大清也符合慈禧的根本利益。慈禧非但自己沒有反對變法,還提醒和警告那些試圖阻擾變法的保守派。要知道,當時的另外一個背景可是「帝後之爭」,一旦變法成功,慈禧就有可能被架空,但慈禧還是選擇了支持光緒。如果沒有慈禧的支持,「戊戌變法」連頭也開不了

至於後來為什麼又叫停了這次變法,一方面,幾個「滿嘴跑火車」的書生所謂的變法脫離了實際;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康有為弄巧成拙的「圍園殺後」激怒了慈禧

單憑這三點,就完全可以證明慈禧並非人人唾罵的「保守派」,而是為了振興大清願意進行任何嘗試的改革派

三:緩和矛盾

慈禧僅去世三年,為何大清就分崩離析?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社會各種矛盾失去了「緩衝劑」

當歷史的車輪來到後滿清時代時,除了朝堂之上從未間斷過的「黨爭」和「滿漢有別」外,又增加了一種新矛盾,那就是保守派和洋務派之間的對立。在地位上,慈禧需要嘴上始終掛著「祖宗家法」的保守派的擁護;在經濟上,又不得不寄希望於那些務實洋務派的大力支持。這就要求慈禧對自己的政治立場有極其精準的把捏,既可以安撫保守派,又不至於讓洋務派失去信心。慈禧做到了

另外,「滿漢有別」是大清國建立之後遺留下來的一項傳承,朝廷對漢人的戒備從未消散。因此,後來當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權力達到一定程度時,慈禧總會不失時機地進行旁敲,既保住了這些人的名聲,又能堵了守舊派的嘴;

可以說,慈禧就是整個後滿清時代的「緩衝劑」,軟硬兼施也好,陰謀陽謀也罷,她總能將所有的矛盾都壓制下來。受慈禧薰陶,奕、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也都或多或少地扮演了「緩衝劑」的角色,只可惜,慈禧去世時,這些人早已不在。

缺乏了慈禧這支強有力的「緩衝劑」,大清所有的矛盾都開始失控,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尾話

慈禧執政的4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屈辱的一個時期,就此而言,作為大清掌舵人的慈禧難辭其咎;但我們也應該清晰地看到,慈禧執政的47年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危險的時期,和以往的改朝換代不同,當時準備分裂、蠶食中國的來自於實力強大、而又貪婪成性的西方列強。慈禧的一味忍讓、割地賠款雖然備受指責,但,其實質上還是想儘量保證中國主權的完整。

當資本主義萌芽和封建專制制度產生衝撞時,當探索自強之路的改革派和墨守成規的保守派發生衝突時,當滿漢之間的矛盾幾乎已經無法調和時,當貴族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已經無法兼容時,當不得不面對軍事實力明顯強於自己的野蠻列強時,慈禧已經盡全力去調和、去周旋、去補救,我不認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乃至則天皇后面臨這樣的困境會比慈禧做的更好

評價歷史,最大的忌諱就是失去理性,然而遺憾的是,我們只看到了慈禧的專權和她統治下的腐敗,完全疏忽了她在「祖宗、家法」束縛下的小心翼翼、以及她為大清所做的一切。47年,慈禧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大清,用現在的話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我們,卻吝嗇的連苦勞都不願給她

也許,慈禧才是大清帝國最後的光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