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的62個專業詞,你懂幾個?

收藏大參考 發佈 2020-04-22T20:59:40+00:00

唐宋以下的錢背大多有星月紋或記址、記年、記值等文字。縮水錢文中有三點水旁 一」、「大布黃 千」,三國劉蜀的「直 百」、「直百五銖」等,均為記值錢。

泉:古音與「錢」通。因貨幣如泉水一樣流通一息,遂有人又將「錢」稱「泉」。王莽篡奪劉漢天下後,因「錢」、「銖」等字之「金」旁與繁體「劉」字結構「卯金刀」之「金」犯其忌諱,故正式以「泉」代「錢」。



面:錢的正面之簡稱。即鑄有稱量、年號或國號文字以標誌錢名的一面。如「半面」、「開元通寶」、「順治通寶」等錢面。

錢的背面之簡稱,又叫「幕」。錢背變化較多:光平無文的叫「光背」或「素背」,如秦漢的「半兩」、「五銖」即多光背。唐宋以下的錢背大多有星月紋或記址、記年、記值等文字。如開元通寶背「⌒」者稱月紋,背「荊」字者示荊州鑄造。元代「至元通寶」大錢背文更有蒙古、西夏、察合台三種文字組成,就尤為奇異了。



又稱錢身地張。指錢體除去邊廓和文字所剩下的空餘部分。此部分厚實的叫「厚肉」,輕薄者謂「薄肉」。


外廓


錢外緣的隆起部分,亦稱「邊廓」、「外輪」,可簡稱為「邊」、「廓」、「緣」等。邊緣有兩圈隆起者則謂「重輪」,如「重輪乾元重寶」。


闊緣

錢的外廓較一般線寬闊者稱「闊緣」。


窄緣

錢的外廓較一般錢狹窄者謂「窄緣」。



穿

即錢中之孔眼。因作繩線穿系之用遂稱「穿」。古時又稱「好」。習慣簡稱「孔」、「眼」。先秦各類環錢多為圓穿,秦「半兩」後即全部統一為方穿。歷代厭勝錢中尚可見圓穿者。「穿」之上下左右部位則分別稱為「穿上」「穿下」、「穿左」、「穿右」等。


孔方兄

秦後各錢均為方孔,古時有人遂戲稱銅錢為「孔方兄」。典出西晉魯褒所著之《錢神論》,其中有「親愛如兄,字曰孔方」句。


廣穿

古錢穿孔比一般錢大的叫「廣穿」。除形制決定者如「五銖」多為廣穿,一般錢中出現「廣穿」則可能為母錢或異品,較為珍稀。


花穿

古錢澆鑄中穿孔錯位不成正方形者稱「花穿」。其中呈六角形的叫「龜甲穿」,呈八角形者謂之「菱花穿」。日本「箱館通寶」呈菱花穿者非因錯范而因工藝設置所致。


內廓

穿孔四周隆起的線條稱「內廓」,亦叫「穿廓」、「好廓」。內廓出現雙棱者舊稱「重好」,即「重穿」意。


隔輪

指錢文遠離外郭不相連接。


連輪

指錢文與外郭相連。


深字

指錢文特別深峻。


隱起文

指錢文高低粗細不一。


聚頭

指錢文之首均對內郭,又稱聚首(多為花錢)。


並足

指錢文之首均對外郭(多為花錢)。


四決紋

舊譜書作「四決文」,「文」、「紋」通假。指內廓四角沿對角線方向向外輻射出斜紋,使穿廓呈「 」狀有決裂之勢,謂之「四決」;射出之斜紋便稱「決紋」。


四出紋

舊書「四出文」。四決紋由內廓一直延伸至外廓成「 」狀者叫「四出」,其斜線便是「四出紋」。古幣中出現「四出」、「四決」紋者以五銖錢為多。


星號

舊稱「星文 ( 紋 ) 」。錢背或錢面出現圓形突起如星狀者 ( · ) 曰「星號」。其位置無定,可列穿孔上下左右各方, 以「穿上星」為多。常見為一粒,變有少數「雙星」者,若上下對稱可稱「雙柱」,如「雙柱五銖」。漢五銖錢面穿孔上下時見半粒星號,謂之「穿上半星」、「穿下半星」。特大「星號」亦可稱「日紋」,如上海小刀會鑄「太平通寶」之背可見「上日下月」以象徵大「明」。



月紋

舊書「月文」,俗稱「指甲紋」。指錢背鑄有月芽形紋路者。按月芽彎勢方向又分數種:月紋上彎成「 」狀者謂「仰月」;下彎成「⌒」狀者謂「俯月」;在穿旁側立如「)」者稱「斜月」。一般一錢一月,亦有「雙月」,唐開元通寶穿孔上下左右更有「四月」者,變化不一。

雲紋

錢背可見雲形紋路者曰「雲紋」,舊書「雲文」。雲紋較為優美如「 」狀稱「祥雲」,形態似飛鳥如「 」曰「瑞雀」。雲紋在唐乾元重寶錢背上多見。


水波紋

錢背出現水波狀紋路者曰「水波紋」。如日本寬永通寶、文久永寶錢背,即多見各式典型水波紋。


錢文

亦稱「面文」,泛指錢面所鑄文字。如「半兩」、「五銖」「開元通寶」、「太平通寶」、「咸豐元寶」等,均為「錢文」或「面文」。


背文

錢背的文字、包括符號、圖紋及標記等統稱「背文」。如記地「漸」、記值「當十」、記年「六」、吉語「天下太平」等;單見圖紋、符號亦可用「背紋」稱之。

重文

因澆鑄時錢範錯位或移動,致使錢文出現錯移、交叉,使二字現出四字、四字變成六字、八字等均叫「重文」,亦稱「復文」、「重築」。如「五銖」平行迭現雙「五」雙「銖」,或交叉出現兩個「五銖」等,均謂「重文」。



傳形

指錢文左右二字傳動易位。如「半兩」鑄成「兩半」,「大泉五十」鑄為「大泉十五」等;亦叫「反文」。另有位置未變但錢文反書者,亦稱「傳形」或「反字」。


直讀

面文四字按「上、下、右、左」順序釋讀叫「直讀」。如「乾隆通寶」直讀,即為先上下、後左右;倘非「直讀」即可能誤讀成「乾通隆寶」。一般「通寶」錢多為直讀。舊譜稱「對讀」欠准,因上下可「對讀」、左右亦可「對讀」,不如「直讀」之直觀明快。

旋讀

面文四字接「上、右、下、左」序讀猶如時針之旋轉曰「旋讀」。一般「元寶」錢多旋讀,可能取「元」與「圓」相通意。


順讀

亦稱「橫讀」。指「半兩」、「五銖」等二字橫書錢自右向左讀。按傳統書法歷來以自右向左為順勢,故謂「順讀」。


環讀

先秦環錢如「共屯赤金」、「重一兩十二珠」等,其面文依穿孔圓勢作環形書寫,首尾相接,故其文必按環形布局一一讀出,是謂「環讀」。遼代冥錢「清寧二年」亦作「環讀」。


合號錢

面文無「通寶」二字而出現兩個交叉的年號,如「泰昌天啟」四字,此等集兩個年號於一錢者,謂之「合號錢」。



剪邊錢

亦稱「剪輪錢」。為盜銅而剪去邊廓的小錢。傳世以東漢「五銖」為多見,故稱「剪邊五銖」。


磨廓錢

亦稱「磨邊錢」。指邊廓經磨銼取銅的窄邊或無廓錢。以西漢「五銖」為多見,故稱「磨邊五銖」。


延環錢

以專用圓鑿鏨去錢心後留下的圓環,叫「延 ( 音延 ) 環錢」以東漢五銖為多。新莽「貨泉」及六朝「五銖」中亦有 環錢。 環鏨下後主要用於回爐重新鑄錢而不作市場流通用,故存世頗少。漢至六朝官私爐均營此道。


對文錢

被鏨去延環後留下的錢心叫「對文錢」。因其僅剩一半之錢文可與對環對接,故稱「對文」。傳世可見「對文五銖」、「對文貨泉」。對文錢多混雜於惡劣小錢中在市場流通,今不難見。


對錢

又稱「對子錢」,日本泉譜謂「符合泉」。對錢中一枚多為篆書錢文,可與另一枚異體文 ( 真、草、行、隸均可 ) 配為對子;除面文書體不同,余大小厚薄、內穿外廓以至銅質漿色、製作風格均基本一致,故謂「對錢」。最早自南唐「開元通寶」始,為一篆一隸;至北宋形成「對錢」製作高潮,如天聖、明道、元豐、熙寧、政和、宣和等,計有小平、折二等數十百種配匹之對錢。日本《符合泉志》更列出千種以上,蔚為大觀。


平錢

俗稱「小平錢」、「小平」。即為一枚當一文使用的基礎小錢。一般徑 2.4 ~ 2.6 厘米,重 2.8 ~ 3.6 克。系歷代古錢中鑄量最大、傳世最多的品種。常見的如開元、熙寧、大定、康熙等通寶錢均為平錢。

左挑

一般指隸書錢文中「元」字第二筆的起勢,若起筆向上挑起成「 」狀的為「左挑」。如起筆不挑而收筆挑起如「 」狀者為「右挑」。如「開元通寶」之「元」即有左挑、右挑之別;亦有「雙挑」或不挑的。


縮水

錢文中有三點水旁 () 的字,其三點靠得很近,仿佛收縮起來似的,俗稱「縮水」。如「淳化元寶」中即有「淳」字三點水縮得很緊的錢,通稱「縮水淳化」。


點建

錢文中建字旁「」上出現一點,形態近似走之如「 」字,即稱「點建」。南宋「建炎通寶」中即有「點建」錢。多系製作中偶爾錯寫或漏銅所至,故甚希罕。


隱起文

錢文因澆鑄不勻致筆畫高低不平,低處「隱」沒,高處突「起」,遂稱「隱起文」。

聚頭

錢文四字頭部均朝向穿孔,此現象俗稱「聚頭」,以厭勝錢文多見。如八卦錢等。


並腳

錢文四字底部均朝向穿孔,此現象俗稱「並腳」。如越南「明命通寶」之「美號錢」中即有「親老長幼」等背文均為並腳。


倒書

錢文中有一二字倒寫,或面文正書、背文倒寫者,均稱「倒書」。此例在背文或合背錢中較多見。如「天朝通寶」背文倒「永」「光緒通寶」合背鑄倒書等。

接廓

錢文筆畫與穿廓相連以致重合者,曰「接廓」。如「北魏「永字五銖」「永」字下部一撇一捺、「安」字頭上寶蓋均與穿廓相連重合而為一;北齊「常平五銖」「平」字上橫即與穿廓重合,此類現象均屬「接廓」或「借廓」。


離廓

錢文不與穿廓相連,而且離得較遠者,曰「離廓」。如元代「元統元寶」小錢即為典型之「離廓」。


寄廓

或曰「擠廓」,指面文與穿廓擠靠得很緊者。如劉蜀「直百五銖」,元蒙文「大德通寶」、漢文「天曆元寶」等均屬寄廓錢。


年號錢

面文鑄帝王年號的錢。東晉十六國成漢李壽漢興年間所鑄「漢興」錢為我國最早之年號錢。其後如唐「乾封泉寶」、宋「宣和通寶」、明「永樂通寶」直至清末「宣統通寶」等,均系「年號錢」

國號錢

面文鑄有國號的錢。自戰國時期「東周」布、「齊法化」刀直至五代十國的「大齊通寶」、「唐國通寶」,以及此後南宋的「大宋元寶」、蒙文「大元通寶」、南明的「大明通寶」等,均為「國號錢」。國號年號錢。


記重錢

面文標明錢體自身重要的錢。如戰國後期的「重一兩十二珠」,秦「半兩」、「兩甾」,漢及六朝「五銖」、「三銖」等,均屬「記重錢」。然此類錢鑄行未久即多為省銅而減重,更有始鑄即不足稱量者,私鑄錢尤甚,故錢文所記重往往與實稱重要不符。


記值錢

錢文標明自身當值的錢。如新莽「小泉直 ( 值 ) 一」、「大布黃 ( 當 ) 千」,三國劉蜀的「直 ( 值 ) 百」、「直百五銖」等,均為記值錢。

記年錢

錢背銘文標明鑄行年代的錢。如南宋「淳熙元寶」背文自「元」至「十六」,表明各錢系從淳熙元年至十六年間所鑄。南宋各錢以背文記年者多見。


記地錢

背文銘記鑄地簡稱之錢。自唐「會昌開元」背鑄「京」、「洛」、「荊」、「越」等 22 地始,至宋「宣和通寶」背「陝」錢、明「洪武通寶」背「漸」、「豫」、「北平」等,莫不為記地錢。


記監錢

錢背銘記鑄錢監察司署簡稱的錢。如南宋「乾道元寶」鐵錢背「同」字即記舒州同安監,淳熙元寶背「春」字為記蘄州蘄春監,「紹熙通寶」背「漢」字系記湖北漢陽監等。亦有記監兼記年的,如「慶元通寶」背「春三」,即為蘄春監、慶元三年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