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o 固態 U 盤評測:U盤也能有固態讀寫性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geek研究僧 發佈 2020-04-22T22:15:00+00:00

不過目前這種命名方式在去年更新了,USB-IF將原有的 USB 3.0 至 USB 3.2 更名成 USB 3.2 Gen 1、USB 3.2 Gen 2、USB 3.2 Gen 2×2,而且今年 USB 4 的適配工作也在進行了,所有的信息都匯總在下面這張表了。

一、USB 規格已到 4 代,外接存儲升級埠

熟悉近幾年新發布手機的童鞋都應該知道,幾乎所有的 Android 主流機型都更換接口了。過去我們常用的是上圖中最右側的 Micro-USB,目前也僅有低端的入門手機、音頻設備會選用。

我們常說的 USB-A、USB-B、USB-C 是埠的造型分類,而現在主流機型就用的下圖中的 Type-C,一個橢圓形的埠。需要注意的是這個不叫 「華為口」,而是大家約定俗成的標準。

而我們所說的 USB 2.0、USB 3.0、USB 3.1 則是一種傳輸速率規範。不過目前這種命名方式在去年更新了,USB-IF 將原有的 USB 3.0 至 USB 3.2 更名成 USB 3.2 Gen 1、USB 3.2 Gen 2、USB 3.2 Gen 2×2,而且今年 USB 4 的適配工作也在進行了,所有的信息都匯總在下面這張表了。

但在未來,無論是 USB 3.2 Gen 2×2 還是 USB 4 都會建立在 Type-C 埠的基礎之上,所以目前市面上的移動硬碟、移動固態硬碟以及 U 盤都開始選擇 Type-C 埠。例如我之前體驗過 Aigo 旗下的固態 U 盤,之前他家的這一品類主要使用的是 USB-A 的接口,這次也追趕了潮流,率先推出了能夠高速存儲的 C 口固態 U 盤,今天我們就來上手聊聊它吧。


二、鋅合金外殼提升質感,可摺疊設計保護 C 口

這個 C 口的固態硬碟,在 Aigo 的產品序列中命名是 U392,在造型上也是類似於一個小跑車的流線造型。U 盤的表面材質為鋅合金,質感還是不錯。

從頂部向上翻蓋就能看到 Type-C 的埠了,翻蓋有一定的卡扣設計,所以不會出現晃動的問題,可以很好地保護埠。

雖然官方標註的是 USB 3.1 Gen 2,但是按照剛才學習的最新標準,它的規格應該是 USB 3.2 Gen 2。因此它的理論傳輸速率應該是 10Gbps 或者 1250MB/s,當然實際的讀寫取決於快閃記憶體的性能,後文我們再具體看看。


三、讀寫性能比肩固態,發熱控制稍顯遺憾

接下來,我們該看看 Aigo C 口固態 U 盤的性能表現了。先說說測試環境,我的 Macbook Pro 和台式主機都可以支持 USB-C,不過各自的版本有所差異, Macbook Pro 15.4 英寸是擁有 4 個雷靂 3 (Thunderbolt 3),可以向下兼容 USB 3.2 Gen 2。台式主機用的是華碩 Z370-E 主板,同樣是 USB 3.2 Gen 2,所以一樣能夠握手成功。

為了便於測試,我就只跑了 Windows 主機的軟體,從 CrystalDiskInfo 的檢測結果來看,使用的是 SATA / 600 的傳輸模式,溫度在 43℃ 左右。因為考慮到要給 Macbook Pro 做擴容和 TimeMachine 備份,所以選的 512GB 容量。

AS SSD Benchmark 的測試,連續讀速為 504.46MB/s,連續寫入速率為 463.52MB/s,和官方的宣傳的讀速 520MB/s 和寫速 420MB/s 比較接近。

ATTO Disk Benchmark 的速率要更好一點,最高寫入速率達到了 489.176MB/s,最高讀取速率達到了 536.870MB/s。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的速率則會低一點,其他軟體我就沒測試了。這個 Aigo 固態 U 盤,算的上名副其實的 SATA 固態速率。

過去,因為 Macbook Pro 只有雷靂 3 (Thunderbolt 3),我還得用 HUB 轉換才能接入 U 盤或者移動硬碟,後來有了移動固態硬碟之後,可以直接接入。

現在 Aigo C 口固態 U 盤的存在,更大程度的減輕了我的存儲負擔,易於攜帶,插拔便利。

而且有 Type-C 接口的智能設備,如我的 OPPO Find X2 Pro 也能夠直接讀取 Aigo 固態 U 盤,資料從手機直接能夠複製到 U 盤當中,也能夠對 U 盤裡面的數據進行整理,以後要是我入手了 iPad Pro,應該也是這種玩法了。要是容量不夠,直接 U 盤來湊也挺好。

但是我在使用過程中也發現這個 Aigo 固態 U 盤有兩點值得改進。首先是發熱問題,因為全身都是鋅合金,散熱明顯,所以靠近台式機或者筆記本的那端比較燙手,所以拔 U 盤的時候一定拿捏尾部。其次是這個 U 盤沒有預留掛繩口,也沒有掛鈎設計,所以沒法和我的鑰匙串作伴了,不過也避免了金屬之間的摩擦。

看完本文的評測,不知道是否會讓你對 Type-C 接口的 U 盤提起興趣。總的來說,Aigo 的這款產品,在 U 盤的尺寸下實現了固態級別的讀寫速率,同時 USB-C 接口也算是未來幾年內所有硬體都將全面普及,到時候多設備間的資料共享,一個 U 盤就能搞定,於我確實比較剛需。如果你未來也有多設備高效傳輸,手機數據備份的需求,也可以考慮一下這種品類。

感謝您的耐心觀看,分享到此結束,我是 Geek 研究僧,一枚愛好評測的研究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