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叱吒風雲的縱橫家,一怒而諸侯懼,為何後世銷聲匿跡?

珂夢歷史人文 發佈 2020-04-20T01:07:17+00:00

言及於此,不得不提縱橫家,縱橫家戰國時代所表現出來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很多人在形容鬼谷子一派的縱橫家時,都會用一句「一怒而諸侯懼」,確實,在整個戰國時代,我們所熟知的一些主流的觀點,以及影響了時代格局的政策,幾乎都來自於縱橫家。

戰國時代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不僅因為參與諸侯爭霸的國家數量非常多,也因為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思想主張,在這些思想主張的碰撞之下,產生了不同的治國形式和方法;而這些制度、觀點和學說,也為華夏文明的發展奠基了基礎,爭取到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言及於此,不得不提縱橫家,縱橫家戰國時代所表現出來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很多人在形容鬼谷子一派的縱橫家時,都會用一句「一怒而諸侯懼」,確實,在整個戰國時代,我們所熟知的一些主流的觀點,以及影響了時代格局的政策,幾乎都來自於縱橫家。

很多人說,縱橫家只是憑藉著口才去進行一種強辯,讓被辯論者陷入到他們的思想循環當中,從而達成一種不太公平的協定,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縱橫家,需要很多條件和因素共同決定的,而所有的縱橫家也都是具有真才實學的。

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縱橫家為什麼能夠在戰國時代戰場上叱吒風雲?他們到底給戰國時代帶來了什麼?而在戰國時代意氣風發的縱橫家,又為什麼在後世的歷史發展當中漸漸消失了呢?

縱橫家的主張更貼近現實,能夠在短時間內確定國家發展道路

首先,因為縱橫家的主張並不理想化,反而極其貼近於現實,同時他們的主張能夠在短時間內帶給國家一種比較明確的發展道路;在整個戰國時代,學說主張是比較多的,我們總說十家九流,諸子百家都各自擁有著自己的治國理念。

比如說,儒家崇尚道德,主張以仁政來治理天下,推崇一種王道的政治政策;法家主張通過規則,來建立一種良好的秩序以便於提升綜合國力;道家提倡的是無為而治,要求君主不要過多的干預國家的發展,讓百姓的生產發展依靠自然規律進行;墨家主張的是兼愛非攻,提倡終結戰爭和人人平等

  • 儒家孔子追求克己復​禮,孟子提倡王道政策

我們從這些學派當中,都能夠看到一個核心觀點和理念,他們去遊說諸侯也好,還是發揚自身的學說也好,圍繞的都是這種核心理念;或許在不同時期的觀點,會有所不同;比如說儒家,儒家在春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它的創立者孔子,孔子的主張有很多,但歸根結底則是仁義道德,是克己復禮。

到了戰國時代,儒家以孟子為核心,孟子也有著他的代表學術,比如王道,但這一切都是在孔子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傳承和發展,他們的核心觀點和主流思想並沒有改變,用仁政來治理天下,以道德來約束臣民,通崇禮樂制度和王道的政策,這一切都沒有從根本上得以改變。

  • 縱橫家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觀點

其他的各大學派也是如此,他們圍繞的都是創立者的思想來進行推廣的,可是當我們去了解縱橫家的時候,卻發現並不如此;我們好像並不能夠尋找到縱橫家的核心觀點和主流學術,他們仿佛就是為了時代而生的,不同的時代都有著不同的觀點和政策

也正因為如此,縱橫家才會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學派,並不像道家和儒家那樣,無論在什麼樣的時代里都推崇一種觀點、一種思想,總是希望通過內部人的努力,而達到一種理想的境地,縱橫家是根據時代要求來進行發展的一個學派,是最貼近於現實的學派。所以,縱橫家在整個戰國時代有著一定的立足之地。

  • 儒家、道家授人以漁,縱橫家授人以魚

事實上,對於儒家或者道家這種觀點來講是授人以漁的,規劃的可能是一種比較長遠的目標或者方式,而對於縱橫家來講可能是授人以魚,能夠解決在短期內的問題,能夠給一個明確的發展道路,這也是縱橫家的優勢所在。

我們總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比如說如果面對一個即將要餓死的人,扔給他一根魚竿又有什麼作用呢?在這種時候,授人以魚其實比授人以漁會更加重要。

而縱橫家就是這樣一個順應時代的學派;在戰國時代,各大諸侯國之間的紛爭非常頻繁,很多國家面臨著生存的風險,當此之時,他們需要的並不是一種長久的規劃,並不是從百姓的養、生、喪、死等各個方面循序漸進,要是需要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生存危機,比如說蘇秦和張儀的合縱連橫。

合縱策略,挽救六國生存危機

蘇秦的合縱,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山東六國受秦國壓迫的風險,那時候的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而迅速地強行起來,對於周邊國家的威脅非常之大,各大諸侯國在眼看著秦國崛起而毫無應對之力。

經過秦國和魏國的幾次戰鬥來看,各國的軍隊戰鬥實力已經與秦國有了差距,所以,它們面臨的是一種被侵占領土和掠奪人口的現狀,這個時候,他們就急切地需要一種直接有效的方式來避免這種弊端的出現,所以,當蘇秦提出合縱的時候,山東六國欣然同意了。

  • 張儀連橫策略,為秦國爭取發展時機

畢竟六個國家聯合起來,對抗一個變法還不是特別徹底的秦國是有優勢的;而張儀的連橫政策也是如此,在秦國面對山東六國合縱的壓力之時,其實是不堪重負的,畢竟那個時候的秦國只經歷了秦孝公一代人的變法,貴族還有著復辟的風險,內憂十分嚴重。

如果此時再加上非常嚴峻的外患,那麼秦國的發展很可能被拖垮,所以惠文王在得知張儀的連橫政策之時也是欣然接受;張儀的連橫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合縱的實力,將齊國變成了秦國的盟友,讓合縱內部出現了問題,緩解了秦國的外部壓力,讓秦國有一定的時間進行發展。

從合縱連橫這兩個主張上來看,它們並不是長久的政策,像是合縱,山東六國本身就有著利益紛爭,他們可能成百上千年的聯合下去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所以它不是一個長遠的規劃,但是卻可以解決山東六國的燃眉之急,對於連橫也是如此。

因此,縱橫家是非常務實的一種學派,他們雖然沒有這一種長久的規劃和核心的主張,但對於國家的發展來講是可以立竿見影的,這也是為什麼在戰國時代縱橫家很有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

縱橫家跟時代結合緊密,需要矛盾紛爭存在

其次,縱橫家本身的特質與時代因素相結合的因素;縱橫家的舞台很容易被局限,他們是在勢力紛爭比較頻繁的年代裡,才更容易獲得賞識的,縱橫家其實是解決短期問題的一個學派,說的再詳細一點,就是解決國家外部爭鬥壓力的一個學派。

所以,在各方勢力紛爭比較頻繁且實力差距不大時,他們更容易有表現的機會;說白了,他們就是一個用於解決形式不明朗的紛爭的群體,只有在群雄逐鹿時作用才最大;其實我國古代歷史社會比較複雜,不像西方的文明一樣有著直接的民主制度,它的大部分主體是農業民族。

馬克思曾經說過,農業民族就像是單個馬鈴薯組合起來的一袋馬鈴薯,在很多情況之下並沒有辦法代表自己,只能夠由別人來代表,而且這個代表還要從上面賜予他們雨露和陽光,這歸結到中國古代的歷史社會,指的就是君主和百姓之間的關係。

而百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特定的歸屬關係,當勢力爭霸特別明顯時歸屬性也就特別明顯,反之則就比較模糊,而縱橫家的作用就是將這種模糊變成明顯而且他們也只有在模糊的時候才更具威懾力;或者說,在局勢不明朗時,才有利於渾水摸魚;關於這一點,我們來看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 蒯通遊說韓信失敗,並沒有參與楚漢爭霸

其一,我們來看楚漢爭霸時的蒯通;其實我們一提起縱橫家,首先想到的是戰國時代,但事實上並不僅只有戰國時代才存在縱橫家,在秦朝末年,也有縱橫家出現,其中最為明顯的例子當屬蒯通。

蒯通曾經去遊說過韓信,那時的韓信是劉邦坐下的大將,他的目的在於讓韓信另闢山頭,自立為王與劉邦和項羽一爭天下,可以說差點讓楚漢相爭變成三國演義,但蒯通的遊說並沒有成功,這也是為什麼,蒯通作為一個比較出色的縱橫家,卻在歷史上不具有太高知名度的原因。

關於蒯通為什麼沒有成功的原因?大部分還是因為時代因素;在楚漢爭霸時,劉邦和項羽已經成為了爭奪天下的兩股勢力,他們的勢力群體比較龐大,幾乎將整個農業民族瓜分成了兩個不同的陣營,而當此之時,如果韓信真的自立,那麼他能夠獲得多少支持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不足以引起更大的利益紛爭,而沒有紛爭自然不需要解決紛爭所帶來的問題,所以蒯通才會失敗;展現在戰國後期也是一樣。

到了戰國後期,實力的天平已經傾斜得非常明顯,秦國的綜合國力,已經達到了一種巔峰狀態,在面對六國聯軍時也絲毫不落下風,這樣的國家顯然更有可能成為最終一統中原的國家,自然敢於與這樣的國家發生戰爭的諸侯國就不常有了,所以,縱橫家不能夠掀起很多的勢力爭鬥,他們自然不會再被君主所重用,也就漸漸地淡出了歷史的舞台。

戰國中期,諸侯國之間實力較為均衡,縱橫家吃香

再次,我們來看戰國中期,縱橫家出現頻率比較高的時代;那時,諸侯國之間的實力差距並不大,整個中原地區處在一種相互壓制的狀態中,在這個時候,沒有哪個人能夠決定最終一統中原的國家是哪個,也沒有人能夠明確的帶給農業民族雨露和陽光。

所以在這個時候,農業民族的歸屬感就不強,能夠進行周旋的舞台就很大,畢竟在戰國時代,連生存都是問題的年代裡,哪個國家給予的待遇更高,哪個國家就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口。各大國家都想在短期之內拉開實力的差距,這就讓解決短期問題的縱橫家非常吃香。

而在這一歷史時期,我們看到的一些政治主張,也非常明確也非常有效,比如蘇秦的合縱,張儀的連橫,還有范雎的遠交近攻等等,這一切都是為了能夠在實力發展比較均衡的諸侯國中進行利益的爭奪時,拉大實力差距,雖然不能像無為而治或者王道那樣規劃一個十分光明的前途,或者說創造出一種盛世,卻可以在短期之內讓國家獲得更高的利益,同時也更加符合戰國時代的發展潮流。

小結

縱橫家之所以能夠在某一個時代大放光彩,卻在後來的歷史裡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與本身的學派性質有關;戰國時代,利益紛爭比較複雜,受到各方勢力的牽扯,人們急切地想要提升自身的實力以拉開差距,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國家獲得一個比較良好的發展前途。

  • 縱橫家顯化矛盾,解決矛盾

也是因為這樣,我們才看到了所謂的合縱連橫、遠交近攻等等戰略謀劃;也正是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縱橫家實際上就是通過顯化矛盾,然後再解決矛盾而獲得青睞的,如果沒有了矛盾的存在,他們的存在也就沒有了意義。

所以在戰國中期,各大諸侯國之間的矛盾衝突比較嚴重時,縱橫家的發展前景比較光明,也就有著更多的用武之地,通過他們的學說和政策,能夠解決諸侯爭霸的一些難題,所以各大國家競相地邀請縱橫家,來為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

縱橫家最巔峰時期,可以說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左手執黑,右執白,擾動戰國時局,有時能以三寸不爛之舌抵百萬雄師,有時能一怒而諸侯懼,甚至小國能因縱橫家一個策略而亡國,可以說,整個戰國時期的戰爭都有縱橫家的身影。

  • 戰國後期,秦國統一勢不可擋,縱橫家失去用武之地

可是到了戰國後期,秦國的統一幾乎已經變成了一種必然,所要糾結的可能只是時間問題,在這個時候,各大勢力之間的矛盾衝突就沒有那麼頻繁了,也沒有那麼明顯了,能供縱橫家去解決的問題也就大為減少,他們也就失去了原本的作用。

而對於蒯通遊說韓信不成功也是如此,主要矛盾點在於劉邦和項羽;韓信本身作為劉邦的臣子,他與劉邦之間的矛盾點並不多,如果一旦與劉邦發生矛盾,他所獲得的利益也不一定就比他做一位將軍來的要多。所以,韓信根本沒有必要與劉邦之間的衝突,而沒有這種衝突和矛盾,蒯通也就沒有解決衝突和矛盾的餘地,自然他的遊說也就不會成功。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歷史雖然有王朝更替的存在,卻沒有了像戰國時代那樣的大亂世,更不具備王朝和國家實力均衡發展的又一階段,因此,靠解決不同之間的矛盾而生存的縱橫家漸漸地失去了歷史的舞台。

反而,能夠規劃一個長遠目標和治國形式的儒家、道家等等獲得了更多的青睞;這也告訴我們,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里有著不同的發展政策和主張,一個學派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前途,那麼就必須去順應時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