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兩次北伐,為什麼中原的百姓不幫南宋,反而協助金國打南宋?

仔仔歡 發佈 2019-12-31T10:56:27+00:00

早在南宋衣冠南渡,建康立都之日起,南宋政權就確定了放棄北方,偏安南方的國策。從北宋晚期開始,由於宋朝政府理財不善,再加上戰爭高額支出,導致了國家經濟狀況不良,宋朝政府試圖通過金融手段挽救財政,結果政府濫發紙幣,造成了惡性通貨膨脹,朝廷將民間財富抽空的同時,還加徵稅賦,以至民不聊生

早在南宋衣冠南渡,建康立都之日起,南宋政權就確定了放棄北方,偏安南方的國策。對於趙宋皇室的南逃,北方的宋人已經心灰意冷,於是就有了後來南宋北伐不予幫助,反而抵抗情況的發生。

第一,兩宋政府對百姓盤剝嚴重,民心動搖。

從北宋晚期開始,由於宋朝政府理財不善,再加上戰爭高額支出,導致了國家經濟狀況不良,宋朝政府試圖通過金融手段挽救財政,結果政府濫發紙幣,造成了惡性通貨膨脹,朝廷將民間財富抽空的同時,還加徵稅賦,以至民不聊生,以此來滿足達官顯貴的窮奢極欲。

到了南宋時期,百姓的賦稅依然很高,老百姓生活艱難,從北宋到南宋過渡期間,雖然宋朝內部沒有發生連片的大規模起義,但是山東、江南、四川等地都出現了此起彼伏的區域性反抗,可見,宋朝地區的民心已經發生了動搖。

第二,南宋政府拋棄了整個北方的百姓,民心失去。

也不僅僅是中原的百姓,在汴京保衛戰激烈時期,北宋政府就曾多次為了皇室安全,簽訂過喪權辱國的一系列割地賠款條約,以政治交易的方式,將前線尚在抵抗的河北、山西之地割讓給金人,傷了河北、山西父老的愛國心。

接著就是河南、陝西、山東的失陷,南宋政府非但沒有做誓死抵抗的準備,反而還不戰自潰,將大片北方土地拱手相讓。南宋君主還念念不忘衣冠南渡,從揚州跑到南京,從南京逃到杭州,皇帝去哪兒都還是皇帝,一樣富貴顯達,但是兵荒馬亂之際,老百姓能逃到哪裡去呢?多數平民還是留在了自己的家鄉,等待著金人鐵騎的蹂躪,所以多數北方百姓,對南宋政府的拋棄十分憤怒,民心漸失。

第三,經過數十年的變遷,新生一代對宋朝認同感不強。

從北宋滅國的靖康之恥,到南宋第一次隆興北伐,時隔三十多年,到南宋第二次開禧北伐,時隔七十多年。在這段時間裡,淪陷區中的宋人早已淡忘了宋朝的國家概念,而且多數前朝的老人也已經死去,中原的新生一代成長在金人的統治之下,自然對金國的國家概念更為認同。

再加上南宋早先不收復中原,而是在幾十年後中原百姓生活穩定了再出兵,讓他們再次蒙受戰爭傷害,所以新生一代對南宋朝廷更為厭棄,不僅不會認為中原是宋朝的故土,反而會認為自己的國家遭受到宋國的侵略,怎麼會不反抗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