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內戰到越南戰爭探究美軍對於「傷亡觀」的演進

亮郎才不盡 發佈 2020-02-09T19:02:15+00:00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從美國獨立之後,美國參與戰爭的傷亡率確實很低,這個結論不能看做是一概而論的普遍現象,因為我們還要將美國南北戰爭排除在外,因為這場戰爭是美國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主之間因為「奴隸存廢」的問題而展開了殊死一戰,雙方死傷慘重,因故這場戰爭不能算在其中。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從美國獨立之後,美國參與戰爭的傷亡率確實很低,這個結論不能看做是一概而論的普遍現象,因為我們還要將美國南北戰爭(即美國內戰)排除在外,因為這場戰爭是美國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主之間因為「奴隸存廢」的問題而展開了殊死一戰,雙方死傷慘重,因故這場戰爭不能算在其中。

除此以外,果真就像題目所說,妹妹頻繁參與戰爭,尤其是插手戰爭,美國大兵的死亡率比起參戰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傷亡率總是低的一方。


「戰爭與和平」歷來就是充斥於整個人類社會從始至此的一條相輔相成的矛盾主線,尤其是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古代,戰爭同和平就更加暴露地展現在世人眼前了。就算是至今,步入現代生活的人類社會,依然在部分國家和地區充斥著戰火、硝煙的恐怖身影。

在我看來,只要存在利益,如果不能友好解決的話,那麼矛盾摩擦和戰爭爆發就會是不可避免的舉動了。既然有戰爭,那麼自然免不了有傷亡率的產生。


傷亡率本就是攜同戰爭一同存在的客觀現象,戰爭雙方都想的是以如何「更好地降低傷亡率」來衡量這場戰役的失敗與否,但不能改變的事實卻是:兵不血刃直到現在仍舊是歷來政治家、軍事家一個完美的空想目標,不能說不能實現,是難以實現。

但是當人類從近代步入現代以來,美國這個「沒有封建社會」的美洲國家出現在了世人眼前,大大小小几十場戰役下來,人們逐漸發現美國大兵的傷亡率正在和「沒有傷亡」、「零傷亡」逐漸吻合。


●(1)「生命重於泰山」的傷亡觀


「以最小的傷亡換取最大的勝利」似乎是所有國家都遵循的作戰原則,但美軍的執行力度和宣傳效果則遠遠強於其他國家,這便同根植人文主義觀念的美國傳統不無關係了,無論是美國前期,還是如今的美國;無論武器裝備落後,官司先進,美軍對於每一場戰役都會探索傷亡的原因和如何避免傷亡。美國內戰,南北雙方總共傷亡100多萬人,這也是美國迄今為止傷亡率最大的一次,可以說這次戰爭給美國帶來了深刻的警惕作用,那便是「警惕傷亡,避免傷亡」。


●(2)「海權論」和「制空論」的傷亡觀


武器裝備一旦先進,那麼軍隊傷亡率則會大幅度降低,以至於達到最低。而美軍在武器裝備上,從電氣革命開始,一直就是處於世界頂端武器水平的高水準,至今難以超越。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美軍的傷亡率分別占據到美國總人數的0.5%和0.2%,而美國內戰傷亡人數的比例則高達2.3%。這個時期美國的參戰方式和運用武器的方式和當初的美國南北戰爭從根本上表現出全面性地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爆發開始的時候,美軍並沒有著手參入,而是因為「1917年墨西哥事件」美國以此為藉口突然向德國宣戰,此時以德國為軸心國的聯盟國組織都已經明顯呈現出了戰敗的局勢,美軍突然參戰,勝利的天平更加傾斜於協約國組織,而一戰結束時間是1918年。

從這裡便可以看出,美國在一戰中傷亡率小的原因是同其參戰時間不無關係的,如果美國一開始就加入到了協約國組織當中,傷亡率未必只是限於當時的數據。


反觀再來看二戰,如果以日本對中國發動局部侵略開始,那麼二戰於1931年便開始了,但德軍「閃擊波蘭」是於1939年開始,當時因為法西斯國家沒有將戰火燒到美國本土也未曾侵害美國利益,所以美國也沒有加入反法西斯組織當中。

直到1941年日本突襲珍珠港之後,美國的利益徹底遭到損害,隨即公開向法西斯國家宣戰。由此,大西洋的戰火燃燒到了太平洋,從這裡可以看出,美軍也不是第一時間就投入到了戰鬥當中,而且依據當時美軍的先進武器裝備,美軍損失也不是太大。


《美國陸軍史》中寫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對於10%的傷亡率已經表現出難以接受的態度。」


這個時期美國的「傷亡觀」主要受到了同時期馬漢的海權論和米切爾的制空論的重要影響,「陸海空一體化」的先進作戰理論使得美軍的戰略思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海權論使得美國海軍的建設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和二戰的「諾曼第登陸」。

而制空論的建設對於二戰取得也決定性勝利的最後一步則顯得更為突出,主要表現為「空中實施打擊」、「陸—空聯合作戰」。

另外,制空論的出現使得美軍的戰略計劃由原來殲滅敵人的單一思維轉變成了削減敵人士氣和消除敵人意志的多方面思維(在我認為,這便是「和平演變」的雛形)。


●(3)民眾「戰爭厭惡感」的傷亡觀


緊接著,爆發於1950年—1953年的韓戰和1955年—1975年的越南戰爭使得美軍對傷亡觀的認識又步入了新的階段。不論是韓戰還是越南戰爭,美國並沒有嘗到任何甜頭,也正是這兩次戰爭的失敗,才真正促使美軍對傷亡率的認識步入了最深刻的階段。

韓戰中,美軍傷亡39萬(投入兵力120萬),隨之而來的是越南戰爭中美軍傷亡5.8萬(投入兵力55萬),如果說韓戰只是美軍傷亡的「牛刀小試」的話,那麼長達20年的越南戰爭則使得美國輸的「體無完膚」。


越南戰爭20年的時間裡,美國輸掉的不只是戰爭、傷亡的不僅是人數,更嚴重的還有拖垮了美國的經濟,20年的戰爭泥潭使得美國人民和美國經濟均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我們不敢說如果美國繼續打下去會不勝利,但如果美國政府繼續無休無止地打下去的話,美國經濟會被拖垮、美國人民也會對美國政府喪失信心。越戰的失敗對於從主觀因素來看,對於戰無不勝的美國軍隊來說是極其嚴重的信念摧毀,而對於美國人民來說,則是對戰爭的痛恨和厭惡以及對美國軍隊的反感和失望,這是最讓美軍難以接受的。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如果說自己的父母妻兒都對自己反感、甚至是痛恨的話,那麼這會徹底摧毀一個人的內心。於是乎,美軍在國家人民的反感情緒當中,以自責的心態深沉地反思,對傷亡觀又有了新的認識。


●結語:


正是這三個階段美軍不斷對「傷亡觀」的探索與改變,在之後的兩次海灣戰爭(第一次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美軍都達到了以很少的人數傷亡換得了最大程度的勝利。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到為期三個月的科索沃戰爭,美軍在精確打擊南斯拉夫和科索沃軍隊的過程中以及直到戰爭結束,美軍實實在在地達到了「零傷亡」,只有2人是非戰鬥性死亡。


美國的這種對傷亡觀的步步改進和追求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從根本上來看,美國傷亡觀的來源主要還是以個體為中心的人文主義,而人文主義所要求的就是尊重個人的價值和權力,即人人生而平等(平等地享有權利,平等地履行義務),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對於歐美國家來說,確實「受益匪淺」。

除此之外,美國人特別注重實用主義,追求功利的思想特彆強烈,但並不是無目的的追求。回歸到文章中心來看,就是「以最小的傷亡來換取最大程度的勝利」,但如果傷亡實在是巨大,而傷亡巨大又會牽扯到其他方面,進而其他方面便會影響到美軍的作戰,那麼美軍便也會「以史為鑑」的適時調整和改變原本的作戰計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