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豆瓣評分人數TOP100國外電影,究竟是哪些電影經久不衰?

一起拍電影 發佈 2020-04-14T07:20:30+00:00

​那麼,回溯過往,究竟是哪些電影經久不衰,最得觀眾關注? 以豆瓣平台為基準,在國產電影版之後,今天,我們再推出《豆瓣評分人數TOP100國外電影》,揭秘最受國內觀眾關注的海外電影都有哪些,對比國內,兩者又呈現出哪些不同之處。

電影史綿延上百年,總有一些電影超越時間的存在,不斷被觀眾拿出來欣賞。

​那麼,回溯過往,究竟是哪些電影經久不衰,最得觀眾關注?評分人數或許可以作為一個參考標準。

以豆瓣平台為基準,在國產電影版之後,今天,我們再推出《豆瓣評分人數TOP100國外電影》,揭秘最受國內觀眾關注的海外電影都有哪些,對比國內,兩者又呈現出哪些不同之處。


備註:

1.入選影片均為非華語電影,以及以國外為主導的合拍電影;

2.表格所有信息均來源於豆瓣,信息統計截止到發稿前;

3.由於豆瓣並未推出關於評分人數的權威榜單,因此表格所有信息均由編輯部查找並排名,如有遺漏,還請指正。


深度解讀:好萊塢主導、諾蘭當道、口碑驅動

正如開頭提到的,縱觀整個榜單,入圍影片更偏「口碑」,而非「票房」。

入圍影片評分幾乎都在8分以上,只有3部停留在7分檔。很多高票房電影,尤其是好萊塢電影,如位列當下國內影史票房第一的國外電影《復仇者聯盟4》僅排在28位,《速度與激情》《變形金剛》《蜘蛛俠》等市場「爆款」系列則一部都未入圍,相反,《肖申克的救贖》《這個殺手不太冷》等經典高口碑電影卻占據榜單前列。

▲《這個殺手不太冷》劇照

回顧這些影片多年前的票房成績,其實同樣表現平淡。不過,像《阿甘正傳》《鐵達尼號》等經典電影在上映時卻表現驚艷,甚至有著破紀錄的成績。當然,歷經幾十年還能贏得觀眾青睞,影片依靠的更多還是自身口碑,而不是當時的票房佳績。

而高票房電影的普遍「失寵」,或許也從側面印證著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式微。當然,這可能也跟豆瓣平台一直以來偏文藝的調性有關,使得豆瓣用戶與好萊塢電影受眾重合率較低,很多喜愛好萊塢電影的觀眾在看完電影後沒有在豆瓣「標記」的習慣,因此造成了數據偏差。

儘管如此,但榜單中的「美國電影」仍占主導地位,有美國參與創作的影片共74部。其次是英國、法國、日本。其中,日本尤以動畫電影表現突出,9部入圍作品有5部都是動畫作品,《千與千尋》《你的名字。》均排在前列。另外,榜單中還出現了泰國、西班牙、黎巴嫩等小國別的身影,貢獻出《初戀這件小事》《看不見的客人》《何以為家》等作品。

▲《何以為家》劇照

從創作者角度出發,克里斯多福·諾蘭是最受豆瓣用戶歡迎的國外導演,共有《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6部作品入選。大衛·芬奇和日本動畫導演宮崎駿分別以4部作品的成績並列第二。史蒂文·史匹柏則貢獻出《頭號玩家》《辛德勒的名單》《貓鼠遊戲》3部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華語導演李安亦憑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斷背山》2部作品入圍,在國內排行榜中,他就交出了《色,戒》和《飲食男女》,可見豆瓣觀眾對李安作品的喜愛。此外,詹姆斯·卡梅隆、朱塞佩·托納多雷,還有日本導演中島哲也,以及創作出《復仇者聯盟3/4》的組合導演安東尼·羅素和喬·羅素等等,都在榜單中貢獻了2部作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劇照


哪些「場外因素」在影響這個榜單?

一部新電影的上映,自然會迎來觀眾的關注。縱觀榜單入圍電影,橫跨幾十年,遍及多種類型,那麼,究竟哪些電影會贏得觀眾的高關注度呢?

首先最關鍵的自然是影片本身的質感,這也是所有電影要想贏得觀眾青睞的核心。實際上,不同於國產片,國內片方或營銷方很少會對引進片進行評分操控等行為。因此可以看到的是,這次榜單入圍電影的口碑會整體偏高,可謂較為真實地反映著國外電影在國內的影響力。

當然,除了官方運作,評分平台也難免會出現「影迷刷分」現象。網傳當年《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之時,諾蘭和蝙蝠俠粉絲為了將電影推上影史第一,瘋狂在IMDb平台給當時位居第一的《教父》刷低分,《教父》粉絲奮起反擊,一場「互刷」大戰由此掀開。最後兩敗俱傷,反而讓《肖申克的救贖》登上榜首,「漁翁得利」。


▲《肖申克的救贖》劇照

其次,電影節電影同樣是很多影迷關注的對象。像去年大火《寄生蟲》《小丑》等,儘管沒有在國內上映,甚至以後也很難登陸院線市場,但還是憑藉在各大電影節上的不俗表現吸引了諸多觀眾的目光。榜單中,兩部影片均有著超60萬的評價人數,《寄生蟲》甚至已經接近百萬,成為實打實的「地下網紅電影」。

經典電影的重映也會吸引很多「新老影迷」的關注。比如,近幾年在國內市場登陸的《龍貓》《千與千尋》《海上鋼琴師》《美麗人生》等等均榜上有名,而且排名靠前,《千與千尋》甚至有著超150萬的佳績,比國產片TOP1《流浪地球》的數據都要高。

還有電影博主推薦影片,同樣是種子選手。相比於資深影迷,大部分觀眾還是比較佛系、被動的,其觀影選擇往往依賴電影博主或者朋友安利。榜單中的很多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怦然心動》等等便是電影博主推薦片單,諸如「最值得觀看的100部電影」中的常客。在電影博主的帶動下,很多網友紛紛化身影迷,將電影碼進自己片單,以待隨時觀看欣賞。

▲《怦然心動》劇照


另外,豆瓣平台及用戶偏小眾的特有調性也會讓《綠皮書》《調音師》《何以為家》這類票房市場上的「小片」,以及《火星救援》《王牌特工:特工學院》等票房表現一般的影片,收穫比高票房電影更大的關注度。


中國電影何時能贏回話語權?

隨著行業發展,近些年,中國電影不斷湧現出大大小小的爆款作品,推動產業市場成功邁上600億台階。儘管如此,但不少觀眾仍對國產片懷有「爛片」、品質差等固有印象。

對比之前的國產片數據,這次榜單入圍的100部國外電影的整體評分人數就普遍偏高。其中,不僅突破百萬人數的17部電影數量遠超國內,48萬的及格線相比國內也高出了16萬。國產片在票房市場逐漸擁有話語權後,「討論市場」下,國外電影還是要比國產片更受大家的關注。這也對國產片創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那麼,我們自然會提出中國與海外差距到底在哪裡呢?這樣老生常談的問題。

首先自然是工業化水平。電影雖被譽為「第七藝術」,但一旦進入市場,更是商業產品,其創作過程必然要有完備的工業化體系支撐,才能保證作品本身的品質。

從榜單我們也可以看到,近幾年國內觀眾最青睞的便是《阿凡達》《復仇者聯盟》《頭號玩家》為代表的工業大片,這一類型無疑也是海外工業化體系下的典型代表。雖然近幾年國內市場也湧現出《流浪地球》《戰狼2》等作品,但該類型還是當下國內電影創作的短板所在。

而從內容題材角度出發,榜單大部分作品都是思想更為深刻的影片。比如《肖申克救贖》中對反抗與救贖,還有二戰題材的《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等等,即使是近幾年的《寄生蟲》《綠皮書》《摔跤吧!爸爸》等等也是深挖社會問題的現實題材。

▲辛德勒的名單》劇照


看向國內,在娛樂產品越來越多元,電影「爆米花」傾向越來越嚴重的市場環境下,很多創作者逐漸喪失了對厚重題材的創作興趣,投資方為避免投資風險,一味追求經濟效益,也開始放棄對尖銳題材的嘗試,可以稱之為「偉大」的電影正在離我們遠去。而這些其實恰恰是可以青史留名、經久不衰的存在。

從工業化大片到深刻題材作品的差距,這映射出的是國內電影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整個中國電影也許一直處於「創作水平跟不上觀眾審美水平」的矛盾階段,但我們也期待它能重新奪回「話語權」的一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