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夫妻因小事離婚!papi醬:孩子不是婚姻的粘合劑

壹心理 發佈 2020-04-14T07:35:48+00:00

-The End -References / 大叔參考的文獻資料:[1] Bowen, M. .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Jason Aronson.[2] Minuchin, S. . Families and family t

01

一對父子走在林蔭小道上。


「爸,你到底為什麼會和我媽離婚?」 小男孩問出了藏在心裡很久的疑惑。


面對突如其來的靈魂拷問,這位父親陷入了深思,好幾秒鐘都說不出來話,只能長長地嘆一口氣。



小男孩以誠懇的目光注視著父親,靜靜地等待他的答覆。


終於,父親語重心長地說:「保羅,問題在於,這都是你的錯啊。」



聽到父親直接把責任直接推到自己身上,小男孩還是有些詫異的,但更讓人詫異的還在後面。


「其實,在你出現以前,我和你媽是非常幸福的。真正讓我們分道揚鑣的,是兩個人在忙各自事業的同時,又要照顧你。天啊,每天無情的折磨,無法停止、無法放鬆。就這樣,我們逐漸失去了和對方在一起的慾望」


「真是令人悲傷,你徹底毀掉了我們的感情」,父親可算說完了。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說完,這位父親不顧小男孩腦袋上那一大堆問號,便高抬腿向餐廳跑去,邊跑還邊讓兒子跟上,仿佛剛剛什麼也沒發生一樣。



說實話,大叔在抖音上刷到這條短視頻時,以為是一個喜劇,父親在和小男孩開玩笑,但評論里點讚最多的留言卻讓我陷入了深思:


「對於大部分婚姻來說,這是事實。」


算上標點符號一共才 15 個字,但就是這簡單的 15 個字,引起了 5 萬多人的共鳴。


以前,你可能聽過很多關於夫妻關係與孩子的話:


「夫妻倆生了孩子後,一切就都好了」

「孩子是夫妻的粘合劑」

……


似乎在我們的認知當中,孩子身上帶有某種神奇的力量,能夠使家庭變得更加美好,夫妻變得更加和睦。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相當大的一部分婚姻會 「死」 於孩子。


02

孩子不是夫妻粘合劑,而是婚姻問題的放大鏡


近些年,我國的離婚率不斷攀升。


究竟是怎樣的原因,讓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選擇結束一段婚姻呢?


感情基礎薄弱,性格不合,還是經濟條件差?


去年,浙江省人民法院曬出了 2018 年的離婚大數據。通過對全省大約 5 萬起離婚案件的調查發現,感情基礎薄弱的原因只占了 8.63%,而性格不合、經濟條件差所占的比例就更小了,最令人驚訝的是,出軌這一因素僅僅占 2.51%。(數據來源:錢江晚報)


排在第一位的是,生活瑣事,占比 34.21%。


也就是說,三分之一以上的人,離婚是因為生活中雜亂的瑣事。一開始可能沒什麼,但當這些瑣事積累到一個臨界點時,最後就通過離婚這種形式爆發了。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瑣事會嚴重消耗掉人們的認知資源,進而會逐漸對其它事情變得不耐煩,不友好。


毫無疑問,孩子出生以後,夫妻之間的瑣事會越來越多,例如雙方都忙於工作,誰來照顧孩子?半夜孩子醒了誰去哄?孩子應該接受怎樣的教育?孩子作業不會做怎麼辦?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如何是好?


如果你需要的話,我可以一直列舉下去……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在這次離婚案件大數據調查中,人們結婚 2-5 年內會出現高峰期 —— 生孩子、養孩子,成為了婚姻問題的放大鏡。但這並非孩子的錯,他們只是更快暴露問題。


另外,除了日常瑣事,孩子的出現也會改變家庭關係這一系統。


著名的家庭治療理論家 Murray Bowen,曾提出夫妻之間的情感三角關係理論。[1]


一般來說,夫妻雙方所組成的兩人系統是不穩定的。在壓力的環境下,三人系統或三人關係,能夠有效降低焦慮等負面情緒。例如,其中一個人受到了傷害,可以同時向另外兩個人尋求幫助。


因此,孩子的出生確實可能會讓整個家庭系統更加穩定和諧,但是 Bowen 也強調,三角關係也會帶來衝突 —— 孩子的出現不僅沒有帶來安穩,相反讓夫妻之間的矛盾衝突越來越多,甚至導致夫妻關係停滯,無法繼續發展。


例如,妻子與丈夫發生爭吵,在二人關係出現問題時,妻子可能會將更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女兒身上。於是,三角衝突便形成了 —— 妻子與女兒相處的大部分時間,剝奪了本該投注到婚姻中的能量。就這樣,久而久之,丈夫和妻子之間的關係會變得越來越淡。


最終,離婚成為了殘酷但無奈的選項。



正如去年 papi醬 懷孕時參加節目時說,「生孩子不是為了穩固婚姻,而是為了組建有愛的家庭,孩子是家庭中愛的結晶,而不是粘合劑。


總而言之,孩子不僅可能會暴露更多婚姻本身的問題,甚至會創造出額外的難題,因為當兩個人的關係系統變為三個人,甚至更多人時,整個家庭系統就會越來越複雜。


所以,即使婚前兩個人感情特別好,也可能會慢慢瓦解,就像文章開頭父子倆的那段故事,就更不用提婚前本來就矛盾重重的兩個人了。


那問題就變得很嚴峻了,到底怎樣才能避免 「下一代的詛咒」,讓婚姻更幸福美滿呢?


03

幸福,從正確的家庭次序開始


大叔為你請來了另外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米紐欽(Minuchin)。


米紐欽是家庭治療領域的頂級大師。可以說,關於家庭的各種各樣問題,找他准沒錯。


關於如何解決夫妻關係和孩子之間的矛盾,米紐欽也給出了較為實用且有效的回答。


首先,他將整個家庭進行了結構化,並進一步細分為幾個次系統(Subsystem),其中有三個最重要:[2]


  • 夫妻次系統;
  • 親子次系統;
  • 同胞次系統。


其次,米紐欽認為,在這個三個次系統中,夫妻次系統是最為基礎的一部分,家庭系統的重中之重。


如果這一系統功能失調,那麼必然會影響整個家庭的正常運作。特彆強調的是,下面一級的親子次系統,絕對不能夠取代正常的夫妻次系統。


許多家庭悲劇發生的原因,就是把孩子拉進了夫妻次系統中。逐漸地,親子次系統取代了夫妻次系統。最後,在家庭中只能看到父母,而看不到夫妻。


這也是為什麼,當夫妻倆都把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或者其中一方只關注孩子時,夫妻關係會慢慢瓦解。


相反,當夫妻都把對方放在第一位,孩子放在第二位,那麼整個家庭也會更加和睦融洽。


例如,演員黃磊一度認為,即使 「富養」 女兒,也要更 「富養」 妻子,即把妻子放在第一位。


夫妻間的互相尊重,經常性的情感交流,讓他們這段婚姻一直充滿活力。而且,他們的做法也給女兒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從小就知道尊重他人。


那麼,如何保持 「夫妻」 這一次級系統充滿活力呢?


下面的一些小方法,你可以和伴侶一起嘗試。


1. 準備一張紙,夫妻雙方分別想 20 種兩個人可以一起做的活動,例如出去看電影。其中,重要的是活動需要讓彼此都感到開心,同時符合當前的經濟狀況,而且時間最好控制在半天以內。想好後寫在紙上,最終通過協商,確定兩個人都想做的事情。(如果實在想不出,可以在網上搜索 「情侶 / 夫妻必做的 100 件事」 等關鍵詞)


2. 然後制定計劃,即確定每周或每幾周,一起完成去完成清單上的一件事,重新體驗兩個人在一起時的幸福時光。例如,大叔在刷抖音的時候,就看到一對青年夫妻,把孩子放在家裡讓爸媽照看幾個小時,然後他們沒帶孩子,偷偷出去自己吃烤肉了。想想都挺幸福的,嗯。


3. 除了每周這種階段性的活動,夫妻每天同樣可以拿出 5 到 10 分鐘的時間,一起聊聊天、說說悄悄話。其中的標準是,不能聊有關孩子的問題,其它的都可以。但大前提還是,促進彼此的感情,避免爭吵。


4. 最後,一些簡單的言語與行為的愛意表達,也是有必要的。例如,早上親吻告別,晚上擁抱相遇,有空發個微信,聊表關懷,等等。總之言之,就是讓夫妻關係更加和睦美滿。


04

避免三角衝突,整個家庭都會更和睦


大叔知道,不管怎麼做,夫妻之間都可能會出現矛盾。那麼在這個時候,家庭成員又可以做些什麼呢?


1. 作為夫妻,不要把孩子拉入衝突


作為夫妻,當彼此發生矛盾時,儘可能把問題留在彼此之間,而不是把孩子也牽扯進來。


最為普遍的一個現象,是父母中的一方,對孩子說另一方的壞話,例如抱怨對方不顧家、不做家務。


通過這樣的壞話與抱怨,聯合孩子一起對抗對方。然而一旦這樣做了,就會形成三角衝突,即本來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情,現在成了三方的矛盾。更為可怕的是,其中兩方聯合在一起,排斥第三方。


久而久之,當夫妻中的一方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在孩子身上時,雙方之間的距離就會變得越來越遠,問題也很難得到解決。


因此,為了避免形成三角衝突,夫妻 / 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儘可能不要和孩子說另一方的壞話。把問題留在彼此之間,共同解決。



其實,這也是為了孩子好。如果孩子經常接收到父母的抱怨,甚至經常看到父母爭吵,他們也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甚至嚴重一些,會認為都是自己的錯,是因為自己才導致父母鬧矛盾。


2. 作為孩子,避免站隊


另外,作為孩子,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嘗試避免陷入父母的三角衝突中,避免站隊。


還記得前面介紹的心理學家 Murray Bowen 嗎?


他提出了三角關係理論,而他最重要的發現是,將自己從父母的三角關係中解脫出來。


他的父母已經習慣於跟他抱怨彼此的問題,在 Bowen 意識到形成三角關係的原因後,他對父親說:「你的妻子告訴我有關你的事,我很疑惑她為什麼會告訴我這些事,而不是告訴你。」


對話雖然直接,卻十分有效,成功地避免陷入三角衝突。而其中的關鍵,便是主動澄清父母之間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很多時候,作為孩子我們會不自覺地加入父母的衝突,並且站隊其中一方,這種站隊不僅是行為上的,也是心理上的,例如你從小到大在心底都會覺得 「爸爸對媽媽不好,媽媽受了很多委屈。」


帶著這種站隊的心理,你會很渴望去幫媽媽打抱不平,去調解父母之間的矛盾。一旦這樣做了,就會陷入三角衝突,最終矛盾難以很好地調節,也可能影響父母之間的感情。


或許,我們可以接受父母的感情出現一點問題,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他們也都是成年人,彼此相處了幾十年,早已有了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


如果真的特別想幫父母處理他們的矛盾,那麼就要保持自己的中立,畢竟抱怨多的那一方,不一定就是對的那一方。你可以客觀地表達自己的觀念,但是把解決的主動權交給他們,不要過度介入。


總而言之,一個家庭想要和諧,就應該讓每個角色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孩子做回孩子,夫妻做回夫妻。


祝福你,

我的朋友,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參考的文獻資料:

[1] Bowen, M. (1993).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Jason Aronson.

[2] Minuchin, S. (2018). Families and family therapy. Routledge.

[3] 錢江晚報:《2018 年浙江省離婚糾紛司法大數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