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成為女總統的希拉蕊:當跨越高度後,性別桎梏也會成為優勢

沉思沼澤 發佈 2020-04-14T08:26:03+00:00

少年時代,她曾夢想成為美國第一位最高法院的女法官,也希望成為一名女太空人。柯林頓當時總統之後,希拉蕊也成為第一夫人,可她似乎並不僅僅滿足於這個稱號,她的心裡想的是,有一天她也會成為總統,而第一夫人只是一個「預熱」。


希拉蕊的存在,似乎就是為了打破某種桎梏。少年時代,她曾夢想成為美國第一位最高法院的女法官,也希望成為一名女太空人。當她高中競選學生會主席時遭遇慘敗,被競爭對手嘲笑:「你認為一個女孩能夠當選主席?這種想法真愚蠢。」

可睿智的希拉蕊卻在心裡默念:我總有一天會夢想成真。

比爾.蓋茨說得對:一個說出來不被嘲笑的夢想,也許根本不值得擁有。

在韋爾斯利學院讀大學時,這所學校追求的精神就是「不必因為女性而屈居第二位」。大一時,希拉蕊就進入了青年共和黨俱樂部的領導層,很快到了第二學期,她就當選為該俱樂部的主席。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她轉投了民主黨。

畢業之後,她同時接到了哈佛法學院和耶穌法學院的邀請,之所以選擇後者,是因為哈佛教授對她的出言不遜:「我們這裡並不需要更多的女人。」這句蔑視的話讓希拉蕊毅然決然放棄了哈佛。

希拉蕊還利用自己的學識,幫助窮人小孩、黑人小孩、殘疾兒童等,促使這些弱勢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她從來都不曾忘記自己的女性始命。

在她擔任律師期間,有件事不能不提,就是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的「水門事件」。而當時,希拉蕊是彈劾調查工作組44名律師中的3名女律師之一。

完成尼克森案的希拉蕊,毅然放棄留在大城市的美好前景,去了柯林頓的家鄉,阿肯色州大學法學院當了一名女老師,這名法學院只有兩名女老師,而希拉蕊是其中之一。她永遠站在少數派的立場,並且已經習以為常。

1992年,46歲的柯林頓競選總統時,宣傳語竟然打出了「買一贈一」的噱頭:投票給柯林頓,就可以讓柯林頓與希拉蕊兩位傑出的政治家為美國服務。

柯林頓當時總統之後,希拉蕊也成為第一夫人,可她似乎並不僅僅滿足於這個稱號,她的心裡想的是,有一天她也會成為總統,而第一夫人只是一個「預熱」。

當然,這份「預熱」也有危機,萊溫斯基事件的發酵,讓希拉蕊蒙受了有生以來的最大恥辱。一直以來,好強的她做到近乎完美,可是柯林頓卻似乎總在拖她的後腿。一生順風順水的她,也不得不面對人生以來的最大危機。

如果柯林頓就此退出總統之位,那顯然是她不願意看到的,不管她願不願意,這樁恥辱就是把當事人牢牢釘在恥辱柱上。與其這樣,還不如勇敢面對,只有在台上,才會擁有話語權。好強的希拉蕊決定忍下這樁恥辱,表面與柯林頓合好,不給外界傳媒留有把柄,內在則狠狠掌摑柯林頓,警告他老實點。

第一夫人任職期間,除了萊溫斯基事件,一切都按照希拉蕊的步驟有條不紊進行,比如她競選了紐約州的參議員,支持發動了伊拉克戰爭等。

競選2008年總統時,她的競選標語是:我來了,我要贏。

連競選標語都這麼強勢,咄咄逼人的希拉蕊野心可見一斑。

可她那位不省心的「第一先生」柯林頓又跳出來給她惹事。

在南卡萊羅納州預選時,歐巴馬憑藉該州大多數黑人選民的支持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對此,柯林頓當時說了一番話,被解讀為暗示歐巴馬能獲勝皆因他是黑人,帶有種族歧視。於是,民主黨的投票結果更加分化,希拉蕊失去了她大部分非裔美國人支持者。

這位不省心的柯林頓先生,唉,何時才能長長心。當年的萊溫斯基事件過去了很多年,媒體都沒淡忘,這時候你跳出來幹嘛呢?給希拉蕊臉上抹黑嗎?

希拉蕊的團隊也自亂陣腳,傑拉爾丁.安妮.費拉羅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也說歐巴馬因為是黑人而加分,導致了希拉蕊破例向黑人選民道歉。

種種是非均表示,希拉蕊代表的精英階層似乎並不被普通大眾所容納。

歐巴馬成為總統之後,邀請希拉蕊成為國務卿。希拉蕊也不負眾望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非常拚命,成為美國歷史上出訪國家最多的國務卿。

失敗之後,她並沒有甘心,二度參選總統,也許天不遂人願,這一次,她的聲勢似乎比第一次弱了不少。人們對於她的「精英主義」似乎不太感冒,每個人都感覺與她的距離太遙遠,她太優秀、太強勢、太了不起,每個人與她相比都「相形見絀」,人們似乎更願意接受一位喜聞樂見的總統。在接連布希家族之後,人們已經厭惡再見到柯林頓家族,而一直從商的川普,似乎成了除希拉蕊之外的更好選擇。

其實呢,從一開始抨擊歐巴馬憑藉有色人種的優勢獲得選票,她自己不也是憑藉著她性別優勢獲得選票?大家誰也別說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

為何希拉蕊競選總統聲勢浩大?

首先,她當了幾年第一夫人,大家對於她都很熟悉;其次,她在柯林頓執政期間表現的非凡才華也讓世人刮目相看,她也的確有能力來勝任這個職位;第三,萊溫斯基事件對她名聲的重創,她期望告訴世人,她已經重新站起。種種因素堆徹起來,大家對於她抱有莫大希望。

正如美媒所說:全美國的女性都會把票投給她,噢,她將很有可能成為美國第一位女總統。

偏偏天不遂人願,希拉蕊沒有完成她的夢想,儘管沒有成為美國第一位女總統,可也成為競選期間聲勢最浩大的女性候選人。未來的幾十年內,估計沒人可以超越這項記錄了。

性別歧視,曾是她遇到的最大難題;可是,當她奮鬥到了一定的高度,這項劣勢又轉化成了巨大優勢。

這是希拉蕊帶給我們的思考。


同樣和她一樣遭遇的還有體壇名將霍爾金娜。

體操女皇霍爾金娜從一開始練體操時,就沒人看好她,因為沒有體操選手像她那樣「個子高大」,體操女選手需要挪騰跳躍,而高個子意味著重心不穩,容易摔倒,這是一個「明顯劣勢」。

可霍爾金娜才不管這些,當她取得了巨大成功後,媒體紛紛讚揚她是體操女皇:「難得看到體操選手有這麼姣好的容貌與高挑身材」,甚至有體操選手抗議,需要霍爾金娜「戴上面具比賽,免得評委會因為她姣好面容給她印象分。」

看吧,曾經的劣勢也變成了巨大優勢。在一眾身材矮小的體操女選手中,霍爾金娜的確高挑出眾,人群里一眼就看到了她,她也讓那些當初質疑「高個選手重心不穩」的人通通閉嘴。

希拉蕊也是一樣,曾經有太多的人質疑女性不能當主席、不能進哈佛、不能幹這、不能幹那,希拉蕊以自己的出眾能力讓這些人全部禁言,她似乎生來就是為了打破某種傳統,為何女性不能成為主席,不能參選議員,為何女性不能成為國家總統,我偏偏就是要打破桎梏。

雖然競選總統沒有成功,可她的努力依舊是劃時代的,她的輝煌必定會永載歷史。全世界必然不會忘記,曾經有一位女性,離美國總統的寶座那麼近,又似乎,那麼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