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博物館紛紛閉館!雲遊羅浮宮是種什麼體驗

暢聽旅行 發佈 2020-03-17T14:24:23+00:00

近日,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國外愈演愈烈。隨著我國各大博物館從春節期間開始閉館,如今義大利、日本、法國等國家也紛紛閉館。

近日,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國外愈演愈烈。隨著我國各大博物館從春節期間開始閉館,如今義大利、日本、法國等國家也紛紛閉館。

雖然一直很期待摘口罩的日子來臨,但是我們還需要再忍耐一段時間,積極做好防護。宅家不無聊,同樣可以「雲遊博物館」。

由徐歡、周兵執導的《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展現了兩座東西方帝王宮殿的傳奇。編劇是北大教授朱青生,他用細膩的文字為羅浮宮和紫禁城兩座博物館的藝術和歷史作了注釋。

2008年,故宮博物院和羅浮宮博物館首次在故宮午門城樓上合作舉辦「羅浮宮·拿破崙一世」展覽,兩個風格迥異的歷史博物館相遇,象徵著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如果將這兩座博物館放入同一個紀錄片中,乾隆遇見拿破崙,《夢娜麗莎》邂逅八大山人,會有什麼神奇的化學反應?

一場東方與西方的對話就此展開,這也是羅浮宮第一次面對華人媒體全面開放拍攝。

兩座東西方帝王宮殿相遇

1793年,在法國大革命中,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狂熱的革命者推上了斷頭台,這座他親自參與設計的刑具結果了他的性命。

此後,這座帝王的宮殿羅浮宮成為中央藝術博物館,世界上第一座現代博物館

藝術品應當滋養人的心靈,培養藝術家,它必須為國家所有,不屬於任何享有特權的人。

——1993年,法國內政部長羅蘭

偉大的藝術品不應該歸於個人所有,在晦暗的地方蒙塵,只有它們屬於全人類,才能創造出最大的力量。無獨有偶,在中國也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北京,中國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的國民革命軍勒令搬出紫禁城,這座藝術宮殿不再屬於個人。

1925年,故宮掛上了故宮博物院的牌匾,儘管當時的票價不便宜,要花費半個大洋才能去看看(民國初期一塊大洋價值近似於今天的250元),但是來觀賞的人絡繹不絕,達兩萬五千多人。

故宮博物院建立之初,向很多博物館學習管理經驗,羅浮宮也是故宮效仿的博物館之一。

提到羅浮宮,不得不提到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拿破崙。這位驍勇善戰的帝國皇帝,同樣也是藝術品的收藏家。

《跨越阿爾卑斯山的拿破崙》

1799年,他入駐了羅浮宮,蒙娜麗莎還曾經被掛在他的臥室。

在位期間,他將歐洲各國的藝術精品成噸成噸地搬運進羅浮宮,把中央藝術博物館換成了拿破崙博物館。

他崇尚古羅馬的英雄精神,將領得勝後會從凱旋門下經過,於是,他也在羅浮宮前的廣場修建了凱旋門,同時也是紀念他在奧斯特爾里茨戰役中獲得勝利。

與凱旋門的地位比較相似的,當屬故宮的午門,也是紫禁城最大的門。

午門,是禮儀之門,皇帝在此頒發詔書,舉行慶典,還會在此舉行獻俘儀式。

《平定西域戰國圖冊》午門受俘圖

乾隆不滿足於此,讓耶穌教會的郎世寧等人為他描繪了《平定西域戰國圖冊》,並且由法國東印度公司寄往法國巴黎製版。

現今比較流行的分工商業模式,那個時代,在皇權的力量下開展。這次約定,也成為了羅浮宮與紫禁城的第一次相遇。

拿破崙搜集的成千噸的藝術品,隨著滑鐵盧戰敗,部分陸續歸還給歐洲各國,乾隆的收藏也隨著戰爭的動亂,來到了歐洲的博物館。

中國文化在歐洲流行時,雍正也cosplay外國人

冒險家馬可·波羅口述的《馬可·波羅遊記》問世後,在歐洲世界掀起了巨大的反響。

他的遊記,盛讚了中國的繁盛,宏偉的都城、熱鬧的市集、華麗的綢緞、便利的交通等,讓西方人對於中國這個遙遠古老的國度充滿想像。

絲綢、瓷器、茶葉隨著海上絲綢之路輸送往歐洲,在法國上層極為流行。到了十八世紀,達官貴族的家裡,無不擺放著精緻的瓷器。

十八世紀,洛可可藝術在法國高度發展,這種崇尚享樂、奢華、愛欲交織的風氣在上流社會極為普遍。當時的畫家布歇擅長繪畫洛可可作品,他將中國的藝術品記錄在了《早餐》這一作品當中。

《早餐》里的置物架,有一尊來自東方的彌勒佛

羅浮宮還有很多「中國風」的油畫,畫面中的人物是西方人,而服飾和背景卻是東方的。

細看又會發現,畫中的樹全是生長在海邊的棕櫚樹,這是當時未曾到過中國的藝術家們,根據中國遊記想像出來的中國。

近現代以來,我們的服飾和生活習慣都向西方學習,而十八世紀的法國人,卻早就開始模仿中國人的習慣。

十八世紀的第一個元旦,王室舉辦舞會,來參加舞會的人都化妝成中國人,這是當時最華麗的裝扮。

中國古老戲劇也流傳到了法國,在劇院裡上演著法國劇作家根據中國歷史改編的《趙氏孤兒》。

在隔海相望的東方,傳教士來到中國覲見皇帝,他們帶來了西方的文明,吸引著皇室的目光。

首先是萬曆年間來到中國的傳教士利瑪竇,他帶來的《輿地山海全圖》顛覆了中國人對世界的認知,讓人們明白中國並非在世界的中心。

路易十四派遣六位傳教士將科學儀器和書籍帶來中國,康熙接受了他們的饋贈,並且派傳教士白晉回到法國,送給路易十四三百多卷中文書當做回禮。

兩個國家君王的交流,讓路易十四興奮不已,他不僅讓白晉花一萬法郎為康熙籌辦禮品,還親自寫下了一份熱情洋溢的信,稱呼康熙為最高貴、最卓越的帝王,儼然一個小迷弟。

雖然沒能寄出,但是這封信也成為了兩國交流的見證。

就如在法國皇家隨處可見的瓷器一樣,在紫禁城的寢宮,也同樣陳列著來自西方的西洋鍾。

故宮的鐘表館裡,陳列著200多座西洋鍾,設計精巧,是皇帝喜歡的物件。

宮廷畫師學習西洋技法,繪製了早期的油畫作品。不過,要論誰將「中西結合」發揮到極致,雍正肯定算一個。

這不,這位童心未泯的君王默默地玩起了cosplay。

《雍正行樂圖》

畫師畫下他頭戴假髮、身著西方服飾的樣貌,出現在《雍正行樂圖》等很多繪畫藝術品當中,看起來一點也不違和。

當然,雍正的嘗試不止於西服,胡服騎射、道教仙人等裝扮,也一一試了個遍。

當中國傳統文化遇見羅浮宮

1989年以前,羅浮宮就像一座令人暈頭撞向的迷宮,它有224個房間,入口又狹窄,標識不清晰,參觀一次費了大勁。直到一位美籍華裔建築師改變了這一切,他就是貝聿銘。

貝聿銘是蘇州望族之後,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當他來到法國要改造羅浮宮時,反對的聲音很強烈。

但是他的金字塔方案受到法國總統支持,在巨大的壓力下始終堅持著他的理念。他的改造是成功的,讓羅浮宮的光線變得更明亮,展覽面積也增加了一倍,獲得遊客的認可。

1919年,同是江蘇人的徐悲鴻來到法國。與貝聿銘不同,他是帶著國家的囑託,到羅浮宮學習繪畫的寫實主義。

在來法國之前,徐悲鴻參觀了故宮的文華殿,在這裡看到了中國寫意式的藝術作品。儘管它們此刻仍然華麗、仍然意義重大,卻無法在救亡圖存的時候改變中國。

五四運動時期,北大教授陳獨秀、北大教師魯迅等人,都極力地提倡藝術要關心現實,關心人民疾苦,悲天憫人的精神。

徐悲鴻也是如此,他曾用「願與吾同志發奮自振,請從今始」來表達他的志向。

徐悲鴻和達仰

徐悲鴻決定尋找一種關注現實的藝術、激勵人心的藝術,年輕的他成為了羅浮宮的常客,帶一塊麵包和一瓶涼水就在羅浮宮消磨一整天,臨摹藝術作品。

他結識了柯羅的弟子達仰,向他學習現實主義作畫方式。儘管那個時期,法國現實主義時代接近尾聲,印象畫派時期即將來臨。

徐悲鴻創作了《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圖》等取材於中國歷史的油畫作品,很多與徐悲鴻同期的一批畫家,共同將現實主義畫法傳到中國。

《雙馬圖》

兜兜轉轉,學習現實主義的徐悲鴻,最終仍然回歸寫意式繪畫,他的《駿馬圖》、《雙馬圖》等中國傳統繪畫作品被收藏在故宮,迎接著世界各地的遊客。


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不僅僅是兩座東西方帝王宮殿的相遇,更是其背後的文明的碰撞。

從西方視角看中國,能幫助我們更加理解歷史發展脈絡,和文化的傳承。

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說,一方面我們要超越傳統,去進行創造,另一方面也要把自己的傳統恢復保存,從中發現有價值的方面。

學會欣賞博物館裡的藝術品,會使得我們更理解弘揚中華文化背後的深遠意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