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拒絕甲方任何要求的網紅建築師

土木在線 發佈 2020-04-14T09:23:23+00:00

在英格爾斯看來,對客戶的需求說「是」並非放下身段去迎合,而是立足於不同人群的需求去尋找解決方法,並在此基礎上衍生出更多創意。《Yesis More》書中內容你一定也在好奇,當大部分建築師在循規蹈矩的務實派和異想天開的烏托邦派之間徘徊時,英格爾斯是怎麼做到的呢?

在設計行業,甲方和乙方的關係往往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那便是「水火不容」:

如果雙方誌同道合,瞬間便能擦出火花;如果是貌合神離,項目隨時都有可能崩塌。

當所有人都渴望成為反叛傳統的革新者時,有一位設計師卻對甲方的所有要求都說「是」。

這個人,就是丹麥建築師——Bjarke Ingels(比亞克·英格爾斯)。

作為行業內炙手可熱的明星建築師,英格爾斯幾乎全年無休。儘管邀約不斷、訂單無數,他卻從不拒絕甲方的要求。

B.I.G建築事務所曾於十年前出版了一本名為《Yes is More》(是就是多)的書,通過漫畫和文字闡釋他們的立場和哲學。

在英格爾斯看來,對客戶的需求說「是」並非放下身段去迎合,而是立足於不同人群的需求去尋找解決方法,並在此基礎上衍生出更多創意。

你一定也在好奇,當大部分建築師在循規蹈矩的務實派和異想天開的烏托邦派之間徘徊時,英格爾斯是怎麼做到的呢?


創意加碼,一戰成名

2016年,英格爾斯被《時代》雜誌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人物」之一

他的老師兼摯友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也在頒獎詞中寫道:「這位建築界的明日之星並不是偉大人物的再生,而是新類型的開創者。」

與庫哈斯的評價如出一轍,英格爾斯自小便與眾不同。

他於1974年出生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自小熱愛漫畫,成為漫畫家的夢想為他點亮了繪畫技能。

本著通過建築學習提升繪畫水平這一想法,英格爾斯聽從媽媽的建議進入丹麥皇家建築學院,從此他對建築的熱情和其在建築設計中的才華便一發不可收拾,奇思妙想也從未間斷。

2001年,還是新人的英格爾斯離開了庫哈斯創立的OMA建築事務所,準備大幹一場。

那時,恰逢哥本哈根當地著名開發商皮爾·霍普曼(Per Hopfner)公開招募建築師,希望有人能以極低的成本在新城區設計住宅樓。

於大多數建築師而言,低成本意味著難以施展宏圖壯志,英格爾斯卻不以為然。他不僅欣然接受了這項任務,還以此為籌碼保證他是最佳人選。

因外觀酷似英文字母「V」和「M」,這兩棟住宅樓被命名為「VM House」。英格爾斯不僅在形式上對其進行了變形,還在內部將每層樓的層高增加了30%,確保209間公寓都是複式結構。

由於每三層只有一條中央走廊,建築師在提高空間利用率的同時還節約了成本。後來,VM House不光在正式開售的第一天便售出了110間公寓,還吸引了眾多前來「打卡」的遊客。

VM House是英格爾斯的出道之作,也讓這位天才一戰成名,同時也為頹靡的丹麥建設設計界注入了一股活力。

除此之外,他在設計溫哥華一號公館(Vancouver House)時,亦克服了當地政府繁雜的要求,最終建成了一棟空間面積自下而上逐漸增加的大樓。

2005年,英格爾斯創建了B.I.G建築事務所(Bjarke Ingels Group),到了2012年,他設立了B.I.G紐約辦事處,擴展成了擁有500多名員工的跨國公司。

他本人年僅40歲就成為了這個世界上最有創造力、最受歡迎的設計師之一。

上圖是英格爾斯為2018年美國內達華州火人節設計的的球體裝置「ORB」,他在沙漠中按1:50萬的數值打造了一個能360度反射周邊風光的微縮型「地球」。


建造實用的烏托邦

在英格爾斯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沒有諱莫如深的建築哲學。

在他看來,如何以建築為載體在看似不相關的事物間搭建組合,並在此基礎上改變城市的現有面貌、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美好,才是建築師的使命和挑戰。

最開始,英格爾斯將所謂的「實用的烏托邦」理論帶去了紐約。

受房地產業巨頭德斯集團(The Durst Organization)委託,他在曼哈頓西區設計了名為「VIA 57 WEST」的公寓樓,也是他近年來廣受好評的代表作

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大都會,紐約的天際線幾乎被白立方式的建築所占領。

為了打破這種單一景觀,英格爾斯在設計中採用了經典的歐洲庭院架構,卻在公寓的體量和密度上遵循了摩天大樓的建造標準,並將這種全新的建築類型稱作「Court-scrape」(庭院式大樓)

這座建築的東北角直入雲霄,另外三個方向卻順勢而下,從側面看宛如扭曲的金字塔。而這種看似反常規的操作卻是建築師的「心機」所在:坡形設計不僅成功引入了哈德遜河(Hudson River)沿岸的風光,還能讓陽光肆意傾灑其中。

英格爾斯從一開始便試圖將這裡打造成一處喧囂與繁華中的「桃花源」。他不僅完美結合了兩種看似大相逕庭的建築風格,還在公寓中設置了游泳池、健身房、棋牌室、籃球場和電影放映室等公共活動區,實現了形式和功能的統一。

去年,英格爾斯又為家鄉設計了一座名為「CopenHill」的垃圾焚燒發電廠。

這樣的工廠總會被貼上「死氣沉沉」和「毫無新意」的標籤,而他卻將其打造成了一個集供能、環保和娛樂為一體的「烏托邦」。

除了承擔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職能之外,其還是城市休閒娛樂和環境教育的中心所在,在作為城市基建設施的同時,扮演地標建築的角色。

首先,英格爾斯將這座占地面積4.1萬平方米的發電廠設計成了三角坡形,繼而又在0.9萬平方米的屋頂上搭建了滑雪場。

從頂部一直往下,滑雪愛好者將擁有媲美奧運U型滑道長度的人造斜坡,並可以進行自由式或迴轉式技術動作的嘗試。此外,對於孩童和滑雪初學者來說,較低處的斜坡就成為了他們學習體驗的場地。

同時,當滑雪者乘坐電梯前往相應場地時,他們還可以透過玻璃一睹焚燒發電站內24小時不間斷的運行狀況。

在滑雪坡道底部,又有一個供以休憩的露天酒吧。同時,屋頂上的綠化會充分吸收發電廠排出的多餘熱量,凈化空氣中的有害顆粒。

而在建築的最大立面上,建築師又設置了一面85米高的攀岩牆,充分運用了這座「山丘」的多樣化地形。

The Height(高地大樓)是BIG事務所在美國維吉尼亞州設計的一座教學樓建築。

它在形態構成上具有鮮明的特點:由5個長方體體塊圍繞著一個中心軸旋轉而成,形成了由多個綠色露台堆疊出的梯田式建築。

高地大樓位於阿靈頓羅斯林-巴爾斯頓走廊沿線,將H-B Woodlawn項目和Eunice Kennedy Shriver項目這兩項現有的中學課程合併於一棟約16700平方米的建築之中,可容納多達775名學生。

高地大樓坐落在市區內一片較為緊湊的場地內,三面被公路環繞,還有一側與羅斯林高地公園銜接。

建築形態由五個矩形結構以沿中軸退進旋轉的方式堆疊構成,保留了傳統單層教學樓所擁有的社群感和空間效率。每層樓上方的綠色露台成為教學空間的延伸,為學生和教師創造了一個室內外連通的學習景觀。

旋轉的中央樓梯穿過建築物的內部,以連接四層露台,使學生可以在室外交流,並在社區和學校之間建立起更牢固的聯繫。

雖然較高的露台更適合於私密課程和安靜的學習區,但寬敞的頂層露台和約2000平方米的休閒場地也可作為學校和社區活動的公共場所。

從威爾遜大道出發進入高地教學樓,為滿足學生和教職工的需要,會首先經過一座三層高的大廳,大廳內設有階梯式的座椅,可作為學生和公共聚會的室內集聚場所。

學校擁有許多公共空間,包括400個座位的禮堂、主體育館、圖書館、接待處和自助餐廳,都位於中心區域,並直接與大廳相連。

學校設置了面向社區的活動,鼓勵公眾在教學樓內積極活動,營造宜人的環境,同時增強共享空間之間的視覺聯繫。學校內還設置了專為學生使用的空間,包括藝術工作室、科學和機器人實驗室、音樂排練室和兩個表演藝術劇院。

高地大樓的外牆採用白色釉面磚,以統一五層結構,並突出了以扇形扭轉的教室層之間形成的傾斜角度,強調了建築的雕塑感,以及內部的活動和能量。

為了紀念周邊社區和曾經的威爾遜學校,建築的用材也選擇向亞歷山德里亞老城的歷史建築致敬。

總之,在英格爾斯的藍圖中,建築從來都沒有固定標準,實用的烏托邦也並非僅存在於夢中。

自那些天馬行空的想法逐一變成現實起,他筆下的建築也隨之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去年他還在美劇《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rones)最終季里客串了一把

怎樣,是不是個寶藏網紅建築師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