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沒有苦勞,只有功勞,你怎麼看?

職場 發佈 2020-01-01T02:08:08+00:00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30歲之前的人,自以為在職時間長,有資歷,在待遇得不到改善的情況下常常抱怨:「我沒有功勞,總還有苦勞啊!」這句話聽起來振振有詞,理直氣壯。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30歲之前的人,自以為在職時間長,有資歷,在待遇得不到改善的情況下常常抱怨:「我沒有功勞,總還有苦勞啊!」這句話聽起來振振有詞,理直氣壯。但在職場中,這樣說卻是不明智的,因為在老闆心裡,他們看重的不是你的苦勞而是功勞。

現代企業越來越講究效率和效益,企業要想生存發展,關鍵要樹立「結果意識」的理念,以實現結果為工作最終也是唯一的目標。對於這種環境下的員工來說,只有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功勞才更有含金量,老闆也是普遍重視有傑出績效的員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評價標準早已經成為過去式。

在古羅馬時代,有一個叫哈德良的皇帝,非常英明,深諳用人之道,他有一個忠心耿耿的將領,跟隨自己南征北戰,付出了不少血汗。一次,這位將軍對皇帝說:「尊敬的陛下,我覺得我應該成為一方統帥,因為我跟隨你參加過十次重要的戰役,我作戰經驗豐富,可以鎮守一方了。」

哈德良皇帝知道,這位將領雖然驍勇,但是沒有統帥之謀,只能衝鋒在一線,不能運籌帷幄,於是他故意指著周圍的驢子對這位將領說:「將軍,這些驢子至少參加過二十次戰役,但他們還是驢子。」

在皇帝眼中,這個將領只是有苦勞,但是沒有功勞,作戰的經驗與資歷固然重要,但這並不是衡量能力的標準。

員工在企業做事也是一樣的道理。職場中,經驗與資歷固然重要,但這並不是衡量能力的標準,有些人所自詡的十年業界經驗,不過是一年經驗的十次重複罷了。他們看起來總在埋頭苦幹,但忙了半天卻連自己都不知道在忙什麼,也忙不出任何結果,只能用一句「我做了分內的事」來為自己找回面子。

事實上,很多員工在企業中表現平平,毫無建樹,他們可能在一個崗位上幹了很久,但僅僅是日復一日地完成任務而已,沒有創造性與想像力。要知道,市場是無情的,任何企業都可能會倒閉,大而不倒從來只是一個傳說。沒有業績,哪怕是蘋果、微軟、聯想、海爾,都會關門大吉。

可以說,唯有業績才能體現一個員工的價值。業績是員工的職業生命,是老闆衡量員工職場價值的最好工具,老闆們看重的不是員工的苦勞,而是功勞。無論做了什麼,到最後都只能拿成績說話,以功勞證明自己。沒有業績、沒有功勞,就沒有說服力。一個成功老闆的背後必定有一群執行能力卓越、業績突出的員工。

世界上所有成功的公司都把注重業績當作自己公司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把業績觀作為員工的重要素質標準之一。在IBM每一個員工工資的漲幅,都以一個關鍵的參考指標為依據,這個指標就是個人業務承諾計劃。在IBM,制訂承諾計劃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員工和直屬經理坐下來共同商討這個計劃怎麼做更切合實際,幾經修改達成計劃。直屬經理也有個人的業務承諾計劃,上級經理也會給他打分。其收入水準也會參照打分的高低。IBM的這種獎勵辦法很好地體現了它所推崇的「高績效文化」。著名的聯想集團也有這樣一個理念:「不重過程重結果,不重苦勞重功勞。」這個理念,是在公司成立半年後開始提出的。當時,聯想剛剛創業,大家都有為工作拚命的幹勁和熱情,但光有幹勁和熱情,並不能保證財富的增加和事業的成功。公司資金並不多,如果沒用好,出了問題,甚至可能夭折、破產!所以,公司不再強調服從、勤奮、辛苦、忙碌,而是強調貨真價實的績效,強調解決真正的問題。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感召下,僅僅二十年間,這家不知名的小公司就成長為國內外知名的大企業。

業績勝於雄辯,功勞勝於苦勞。在這個以業績為主要競爭力的時代,沒有能力改善公司業績,或者不能出色地完成本職工作的人,是沒有資格要求公司給予回饋的,因為這種人恰好是公司打算淘汰的人選。

有苦勞的人,也許確實為企業出了力,流了汗,但這都是正常現象,在職場的人都知道。如果你在工作的每一階段都能找出更有效率、更經濟的辦事方法,並創造佳績,你就能勞苦功高,成為老闆心中的寶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