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襲之路:韓國小城鎮是如何實現現代化的?

米宅海外 發佈 2020-04-13T13:41:15+00:00

知乎上曾經出現過熱門提問:「為什麼韓國能算髮達國家?」這樣的問題道出很多人對韓國有一個誤解,那就是認為韓國人口和經濟發展極度不均衡,主要集中在首爾一帶,韓國能成為已開發國家,全靠首爾一市單獨支撐。


知乎上曾經出現過熱門提問:「為什麼韓國能算髮達國家?」

這樣的問題道出很多人對韓國有一個誤解,那就是認為韓國人口和經濟發展極度不均衡,主要集中在首爾一帶,韓國能成為已開發國家,全靠首爾一市單獨支撐。

事實上這種認知是錯誤的,韓國但就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而言,確實是當之無愧的已開發國家。儘管韓國人口分布極不均衡,但是韓國各個城市發展是非常均衡的,基本能形成多個發達成熟的都市圈。

韓國城市均衡發展格局背後是韓國對於小城市的培育。

今天的文章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韓國是如何培育小市鎮的。


1.大城市太擁擠了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漢江奇蹟出現,以首爾為引擎的韓國經濟高速發展。首爾距半島西海岸僅30千米,依託著漢江可以實現水陸海聯運。便利的條件讓首爾成為韓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

這個韓國經濟的引擎就像抽水泵一樣,將全國的資源都集中起來。當時,韓國人口逐漸集中到了首都圈首爾,首爾地區快速完成了城市化,城市化率從20%增長到了34.2%。

首爾成為了韓國城市化的龍頭城市。

在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首爾人口從1960年的240萬增長到了1970年的550萬。整個首都圈的人口到1970年達到了880萬,市域面積增長到了613平方公里。

高速發展的經濟讓韓國形成和首爾和首爾以外其他地區的二元制結構。一個小小的首爾,就集中了韓國全國的精華。

首爾面積僅占韓國總面積0.6%,卻擁有權占全國25%左右的總人口,全國79%的中央機關、83%的國有企業,91%的百大企業和近50%的國民人口。首爾人口密度更是超過每平方千米16364人,比東京、倫敦和紐約還要大。

這也造成了首爾出現諸多城市病,行政、經濟資源過度集中所帶來的交通擁堵和高房價讓韓國人苦不堪言。

除了首都膨脹,城市化造成韓國的經濟和人口分布呈現中部坍塌型的問題,主要人口都分布在北部的首爾城市圈和南部的釜山地區。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空洞化、城鄉發展差異擴大、區域發展不均衡加深等一系列問題暴露。

人口大量外遷導致很多小城鎮出現空心化和人口減少問題,在非城市所轄區的122 個小市鎮,鎮平均人口為1.74 萬人,其中96 個鎮的平均人口增長率低於全國人口平均增長率0. 78 %。

城鎮市區空間構造不合理,基礎設施差,公用空間不夠,環境保護設施不健全,根本沒人願意留在小城鎮。

再不發展小城鎮,哪天可能就沒有人了。所以,為了充分開發韓國國土,開發小城鎮勢在必行。


2.建設小城鎮


20 世紀70 年代,韓國政府掀起著名的「新村運動」。1972年韓國政府開始「國土培育計劃」。

韓國選擇1505 個小城鎮作為整治對象,促進小城市培育事業。

韓國給平均每個小城鎮投入1026萬韓元,集中治理道路、河川、廣告牌、停車場、道邊水溝、窄胡同以及電網等基礎設施。培育小城鎮的自主生產能力,使其能夠承擔准城市的職能,從而為縮小城鄉之間生活水平的差距。

韓國政府還通過實施了獎優的開放政策,鼓勵村民「創業」。充分調動村莊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在「新村運動」過程中,韓國修建了村民會館、敬老院、讀書室、運動場、娛樂場、青少年活動中心等農村文化設施。改善農村地區居住環境。

70年代和80年代是韓國經濟發展勢能全面轉為動能時期,到了80年代,韓國進入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

當時,韓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型,韓國在這段時間內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韓國的城市化運動也開始進入快速期。

大城市人口猛烈增加,城市病問題日漸嚴重,韓國又制定了「建設衛星城市」方針,政府給每個衛星城砸了12. 4 億韓元。城南、龍仁等10座衛星城拔地而起。改善道路和下水道等基礎設施、改良住宅。

同時,通過軌道交通與大城市交通線對接,形成了包括首爾、仁川和京畿道在內的首都圈。

在首爾周圍興建小城市,並不能從根本上緩解韓國人削尖腦袋往首爾擠的問題。設立多個經濟中心才是優化國土開發的根本。

韓國還先後設立了大邱、仁川、光州、大田、蔚山等6個中心城市,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韓國試圖區域發展均衡程度。

在21 世紀之初,韓國政府再次發力,推動小城市發展。

韓國先後制定《地方小城鎮培育支援法》和《小城鎮培育事業10年促進計劃(2003~2012 年) 》決定促進「小城鎮綜合培育事業」,掀起新一輪促進小城鎮發展高潮。

小城市開發的重要一步就是行政首都世宗的建設。韓國國會2003年通過了《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決定將韓國行政首都從首爾遷往韓國中部地區。

一年後韓國政府正式確定忠清南道的燕歧郡與公州市交界處成為韓國新行政首都的選址,這就是著名的世宗市。

盧武鉉政府滿懷鬥志地計劃在2014年之前,韓國政府16個部門總計一萬餘名公職人員將在世宗上班,到2015年世宗常住人口將達到15萬,2020年將達到30萬,未來將會更多。

儘管這個計劃後來因為各種原因進展緩慢,但是韓國城鄉相對均衡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3.國土基本得到開發


進入21世紀,首爾都市圈「大城市病」問題凸顯。韓國政府採取「國家平衡發展戰略」來取代先前的「地區平衡發展戰略」。

近幾十年年來,韓國政府持續促進小城鎮發展,小城市建設助推韓國城市化,1980年韓國城市化率到達了69.4%,到1985年為77.3%。今天已經突破85%。

2010年,韓國194個地方小城鎮中有100個確立了自己的小城鎮「培育十年促進計劃」。韓國仍在強化促進的力度。

所促進的具體事項包括改善道路和下水道等內容的街道整治、包括改良住宅等內容的居住環境整治、包括整理中心商業街等內容的市場流通設施整治等。

韓國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城市分類,由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小城市連貫的生活系統,極大便利了人民生活。

小城市的發展也有效疏散人口。

原本全韓國的精華都集中在首爾。而有了周邊的衛星城和小城市所組成的城市圈之後,首爾相對密集的人口和資源得以分散。首爾人口下降了,首爾以外的城市人口仍呈上升趨勢。

例如首爾都市圈重要衛星城東灘新城,與首爾南區、平澤和天安相連,與周圍工業設施相鄰,會發展成交通、工業、後勤和教育中心城市。城東灘新城建有水西和平澤間高鐵、2號環城高速和2號京釜高速,20分鐘內能通過首爾都市高鐵到達首爾。這是衛星城和小城市建設的一大成果。

到2000年,韓國城市總數達到了78個。總體上全國城市水平開始走向均衡。

而對於今天而言,小城市的發展也在助推韓國早就智慧型國家。

韓國國土面積小,城市化水平高,人口高度集中在首爾和釜山等城市,所以實現5G全面覆蓋所需要的基站數量較少。也大大降低了建網難度。

「新村運動」和小城市相對均衡發展的格局,造就了大批道德和文化素質較高的城市居民,避免了因大量農民進城引發的社會問題,不僅成為農村城鎮化穩步發展的動力,而且成為社會和諧穩定的潤滑劑,讓韓國最大限度實現區域均衡發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