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小孩玩的玩具,讓西方研究了300年

中外玩具網 發佈 2020-02-25T18:28:26+00:00

吳偉業的《綏冠紀略》記載,「萬曆末年,民間好葉子戲,圖趙宋時山東群盜姓名於牌而斗之,至崇禎時大盛。」

宅家無聊怎麼辦?

何以解憂,唯有遊戲。

不是吃雞,不是王者榮耀。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古人消耗時間的幾種離線小遊戲。

飛花令

在近幾年的在詩詞大會上,飛花令遊戲非常出彩,很受大家喜歡。同樣的,這個遊戲在古代也非常受歡迎。

飛花令本來是中國古代一種喝酒時用來罰酒助興的酒令,但是卻比「五魁首,六六六」之類的高雅並且有技術含量的多。

據說,飛花令最起碼從唐朝時期就開始流行。唐代詩人韓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無處不飛花」,就是飛花令名字的出處。

但說起來,唐朝那麼多詩人都寫過「飛花」兩個字,為什麼偏偏就確定來自韓翃呢?

據說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因為當時的當今聖上李适很喜歡韓翃。第二是韓翃本人就是一個喜歡喝酒的人。在這樣愛屋及烏的情況下,「春城無處不飛花"就被認為」是「飛花令」的出處了。

那時的飛花令,比現在的玩法難很多。

因為唐朝流行七言絕句,所以這遊戲一般都是七個人一起玩。

具體的玩法就是:由第一人帶頭吟誦帶有花的詩,這句詩里,花必須在第一個字。接著第二個人再吟誦一句,這句詩中,花必須在第二個字,以此類推,直到第七個人吟誦完,花在最後一個字結束。

當然,行飛花令時也不是只能用詩,詞也行,曲也行,但句子的字數不能超過七個。

舉個例子:

甲:花自飄零水自流(詩的第一字為花)

乙:稻花香里說豐年(詩的第二字為花)

丙:雲鬢花顏金步搖(詩的第三字為花)

丁:映日荷花別樣紅(詩的第四字為花)

戊:東風夜放花千樹(詩的第五字為花)

己:東風無力百花殘(詩的第六字為花)

庚:隔江猶唱後庭花(詩的第七字為花)

然後,這還只是飛花令中較普通的玩法!還有一種玩法,更為高級複雜!

如直接說一句帶"花"字的詩,"花"字在詩中的位置對應到某客人,並由對應的客人往下接,如果沒算好,正好對應到自身,就要罰酒。

舉個例子:

行令人說「牧童遙指杏花村」,「花」在第六字位置上,從行令人開始數到第六人接令,如果第六人剛好是行令人自己,行令人就要罰酒。

後來,飛花令也不再是只糾結於花這個字,而是繼續開發了很多別的字。比如中國詩詞大會裡,就有很多春花秋月這樣的字作為關鍵字。

古代很多燒腦的遊戲都和詩詞有關,比如行酒令、迴文詩、析字等!不但考驗你的文化內涵,還考驗你的邏輯能力。

相比之下,現在酒桌上鬧得歡的那些人,其實完全不懂酒在中國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想一想,如果在家實在是閒不住了,就找出一壇陳年老酒,和家人一起玩個飛花令。贏了嘚瑟一天,輸了睡一天。是不是突然覺得很瀟洒很愉快了呢!

九連環

九連環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智力玩具。據說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常帶兵打仗,為排遣妻子寂寞而發明了九連環。

卓文君在給司馬相如的信中就有"九連環從中折斷"的句子。

至於這個九連環的長相,就是以金屬絲製成9個圓環,將圓環套裝在橫板或各式框架上,並貫以環柄。

把玩時,按照一定的程序反覆操作,可使9個圓環分別解開,或合二為一。

周邦彥還寫有關於九連環的名句,「縱妙手、能解連環。」

明代楊慎《丹鉛總錄》記載,曾以玉石為材料製成兩個互貫的圓環,「兩環互相貫為一,得其關捩,解之為二,又合而為一」。

《紅樓夢》中也有林黛玉巧解九連環的記載。

後來,大家用銅或鐵代替了玉石,因為經得起躁動了,九連環就成為了婦女兒童的玩具。

九連環在明代中期時流傳極廣,熱度差不多就和現在的王者榮耀一樣,幾乎小學生中學生高中生大學生都在玩,壟斷所有學齡人群。

到了清代,九連環就成了「國民玩具」。上至士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個個愛玩。

這麼好玩的東西,中國當然要將它推向世界。

16世紀前後,歐洲有了九連環的記載。1550年,巴黎刊行的數學文獻,清楚地討論過這一「中國難題」。

著名義大利數學家卡當將其稱為「中國九連環」,還寫進了自己的書里。

1685年,英國數學家瓦里斯對此作了詳細的數學說明。

19世紀,格羅斯用二進位數給了它一個十分優美的解答。

中國一個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玩具,就這麼被研究了幾百年,還寫出了N多研究結果。不過…我看了半天也沒看懂…

但從大家研究得這麼起勁,也可以反應出這個九連環到底有多難解。

據說九連環的解法跟計算機的格雷碼是同一原理。格雷碼屬於可靠性編碼,是一種錯誤最小化的編碼方式。聽起來就很厲害複雜,嗯,它確實既厲害又複雜。

若是在家很無聊,建議大家可以買個九連環研究一下。等到可以出門了,在人前隨便擺弄一下,瞬間提升逼格啊有沒有!

葉子戲

葉子戲是一種古老的中國紙牌博戲,類似於升官圖,兼用骰子擲玩,最早出現於漢代。

相傳是在楚漢爭霸時,韓信為了緩解將士們的思鄉之愁而發明。但是!據考證,發明葉子戲的是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張遂(一行和尚),是供玄宗與宮娥玩耍的。因為牌面只有樹葉那麼大,故稱葉子戲。

另外,葉子戲還被認為是撲克、字牌和麻將的鼻祖。因為葉子戲的玩法和今天的紙牌類似:依次背面抓牌,翻面出牌,以大管小。牌未出時反扣為暗牌,不能讓他人看見;出葉子後一律仰放,斗者從明牌去推算未出的牌,然後安排自己要出的牌。

於是有人認為,是馬可波羅把這種桌面遊戲帶回歐洲之後,才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撲克牌。

話說我很小的時候記得外公玩過這樣的遊戲,感覺就和撲克牌很類似。

但現在仔細瞅瞅,上面沒一個字是我認識的,頓時感覺我這受了九年義務教育的腦袋受到了侮辱。

葉子戲在唐朝流傳甚廣,文人學士趨之若鶩。

唐代一個叫葉子青的人,還寫了一部葉子戲專著《葉子格》,詳細記載了葉子戲的玩法,就跟現在的遊戲攻略差不多。足可見葉子戲受歡迎的程度。

此後,葉子戲在中國一直都很盛行,並且被不斷加以改良。

馬令的《南唐書》 載:五代時,李後主的皇后大周后,在唐代葉子戲的基礎上又編撰了《金葉子格》,開創了一種全新的遊戲方式。

到了明朝,士大夫簡直就是為葉子戲而痴狂。王崇簡《冬夜箋記》說:「士大夫好之(馬吊),窮日累夜,若痴若狂。」

這裡的「馬吊」,就是葉子戲在當時的別稱。馮夢龍還寫有《馬吊牌經》。

吳偉業的《綏冠紀略》記載,「萬曆末年,民間好葉子戲,圖趙宋時山東群盜姓名於牌而斗之,至崇禎時大盛。」

甚至有觀點說:「明之亡,亡於馬吊」,這就嚴重了。

一直到了清朝,葉子戲的規則才算最後確定。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葉子戲,差不多就是清朝的馬吊牌。

另外,古人還有很多好玩的遊戲,比如投壺、打馬、六博之類的。

所以,如果你在家沒事幹,把古人玩的遊戲找出來,感受一下古樸又費腦的智慧,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