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里,最傷的2種溝通方式,絕大多數伴侶卻都在做……

戀愛婚姻家庭雜誌 發佈 2021-09-19T07:47:56+00:00

一段親密關係是怎麼完蛋的?通常是,從兩個人不再願意溝通開始。然而,每對分手、離婚的愛侶,都曾經歷過掏心掏肺的熱戀,那又是什麼,讓他們從無話不談變成了彼此無語?

一段親密關係是怎麼完蛋的?

通常是,從兩個人不再願意溝通開始。

然而,每對分手、離婚的愛侶,都曾經歷過掏心掏肺的熱戀,那又是什麼,讓他們從無話不談變成了彼此無語?

文 | 周梵

本文由周梵公號(zerofield0)授權發布

前陣子李誕離婚上了熱搜,他曾經在奇葩說上談論過自己對於婚姻的看法:

」婚姻是一個殼,不是我們去保護婚姻,而是婚姻要來保護我們。

兩個成年人,將婚姻這個殼做得足夠堅固。堅固到什麼程度?要堅固到即使婚姻不在了,它還能保護我們。「

這是一種對婚姻非常美好的憧憬,「一個能一直保護我們的殼」。就像有些人說「希望我的另一半為我遮風避雨」。

但也許大家聽過這句很紅的網絡金句的下半句:

本希望另一半為我遮風避雨,結果沒想到風雨都是TA帶給我的。

有些人為了好看,還苦苦維持著,李誕這樣的是累了,不想撐了。但這並不是婚姻的錯,婚姻只是個放大鏡。

通過婚姻我們會更無法迴避自己的陰影,必須要直面如何直面,去承諾,去溝通,去表達。

我想起我的一個做婚姻諮詢的客戶小婷,她來找我做諮詢時,控訴著對丈夫的不滿,後悔結婚。她和我說,已經和丈夫溝通了無數次,可仍然無濟於事。

我問她怎麼和丈夫說的,她說:「我問他為什麼結婚以後就變了,變得不像以前那麼愛我了,我就是需要他對我好一些。結果後來我們就吵起來了。」

其實很多人都和小婷一樣,總是在溝通上踩坑。

你習慣的溝通方式

正傷害著親密關係

1. 模糊性表達

在親密關係的溝通中,你是否也聽過、說過這樣的話:

「我希望你能更負責一點。」

「我希望你對我好一點。」

「我希望你能有點爸爸的樣子。」

「我希望你能對我媽態度好一點。」

當你說出到這些話時,對方的反應多半是感受到被指責:「你還要我怎麼對你好啊,我對你還不夠好啊」。

即使你態度好,語氣再柔和,這種模糊性表達也會透露出強烈的批評意味,聽上去都意味著對方之前做的不好。

對ta不滿,但你只表達了你的不滿意,卻沒有清晰的告訴對方具體如何做。

「更好些。」

「更理解我一些。」

「多關心關心孩子。」

這種模糊性的詞語都是大詞,表達要特別謹慎,大詞聽在對方耳朵里,一點可操作性都沒有,想努力都不知道怎麼努力。

像小婷兩口子這樣溝通的關係太多了,她要丈夫對她好,要對方按照她喜歡的方式來愛她。但是她又不說清楚自己要什麼樣的愛才會感到開心。

那麼對方就只能按照自己理解的愛來對待她,兩個人不對頻的情況下,付出者和接收者都會覺得委屈。

2. 攻擊性表達

傷害性更大的就是攻擊性表達,當我們在進行攻擊性表達時,內心深處是極度委屈的,希望對方能看到自己,給予自己正向回饋。

但往往我們脫口而出的,不是我此刻的感受,不是我需要什麼,而是我對你不滿意的情緒。

「我每天累死累活地下了班就做飯,你倒是很舒坦,回家就躺沙發上玩手機。」

「我真是瞎了眼,怎麼當初就嫁給你了呢?」

本來你內心不滿又委屈,這樣不僅沒有真實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講清楚自己要什麼,還劈頭蓋臉地把對方罵一頓。

「談什麼戀愛、結什麼婚,還沒有自己一個人過得香。」

「和對方相處越久,越後悔當初和ta在一起。」

「我們完全溝通不了,三觀不一致,ta根本不懂我。」

他們無一例外都希望有一段良好的親密關係,一旦戀愛、結婚後,卻發現和自己想的相差甚遠。

每當出現問題,他們能想到的最好辦法就是溝通,但往往溝通後,換來的是更大的失望和爭吵。

用親密關係的「照妖鏡」

不斷拓展自我邊界

如今,大家在工作社交中,越來越認可好好溝通的重要性。

但是當我們想把溝通運用到家庭中,尤其是親密關係上時,發現不僅沒有效果,反而還起到反效果。

因為,親密關係中的我們在彼此身上,投射了太多期待和情感,希望對方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甚至覺得對方就應該滿足自己的需求。

每當溝通時,兩個人的情緒極其容易互相傳染,又還有那麼多過去共同的恩怨情仇在腦子裡翻湧,每次想好好聊聊,最後總是輕易破防吵起來。

但這也是親密關係最妙的地方,對方就像我們的一面鏡子,可以照見自己身上所有獨處時、社交時,而看不到的、隱秘的小我。

我們可以藉由親密關係中頻繁湧上來的情緒,看清楚真實的自己,看到自己的局限,由此拓寬自己的邊界。

再來說說前面提到的在親密關係中最容易掉坑的兩種溝通方式。

親密關係中模糊性表達,一是自我認知不足,或自我過於匱乏,對另一半的需求感太大,無法說出自己具體的需求;二是對自己主動發起需求的信號,充滿不配感和羞恥感,不敢理直氣壯地具體說出來,而希望對方主動。

攻擊性表達的底層則是不安全感、低價值感和羞恥感。

當我們對自己的需求有一種開不了口的感覺,說出來很沒面子的感覺,或者是害怕說出口之後對方會拒絕時,我們為了讓自己能夠有足夠的底氣甚至氣勢把需求說出來,就會把攻擊作為鎧甲和武器,來保護內心那個尋求幫助的自己。

外圓還需內修。不管學習什麼方法和技巧,處理好親密關係的問題,前提永遠是先搞定好自己,自己的內在圓滿,才能自然地運用這些正確溝通的方法。

我有一位學員叫小J,是一位全職太太,總是抱怨丈夫工作忙不顧家,讓她一個人在婚姻里總感到疲憊而無力。

前幾天,她高興地和我說,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突然發現自己能把學到的東西實踐到生活中了,便和我分享了她和她老公的一個小故事。

前段時間小J媽媽正在住院,每天除了要打理好家裡的事情,照顧老公和孩子,還要每天去醫院看望媽媽,她每天感到很累,但還是一個人包攬全部事情,可心裡還是有股怨氣。

有一天老公下班回來,問她:媽最近在住院,有沒有什麼我能幫忙的?

她突然生氣不耐煩地說:「你能幫什麼,你又不會做飯,又不能給媽送飯,每天下班都這麼晚,不是出差就是加班,哪有時間照顧家裡,還不是我一個人做了算了。」

最後老公也沒有再吱聲。

晚上睡覺,小J突然發覺自己在老公問了自己需不需要幫忙之後特別生氣。

「我為什麼會那麼生氣?」小J想起我在課程里談到的,語言是內在意識的外在呈現。

她突然意識到自己在丈夫問了需不需要幫忙時說「不需要」,並努力描述了一堆對方幫不上忙的理由和證據,然後就憤憤的拒絕了。

她發現自己內在有兩個彼此衝突的地方,一方面非要強調對方身不由己,無能為力,另一方面又在生氣對方的無能為力。

她想起我曾經說過的,人真的徹底接受現實的時候是不會生氣的,就像你不會氣一個小學生做不成高等數學的微積分,因為你知道那真的太超出他的能力範圍了,做不出不是他的錯。

意識到這一點時,小J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是真的認為老公無能為力,而是自己內在有一個必須要理解丈夫的賢惠懂事的自我形象,總是在不斷要求自己必須要理解對方的難處。

當自己真的需要丈夫幫忙的時候,這個聲音就會冒出來說「你看,他在外面賺錢,已經夠辛苦的了,你怎麼還能麻煩他呢?」

於是就會想辦法自己一個人扛,但扛得無比痛苦。

而當老公問「有什麼我能幫忙的?」這個問題時,小J突然氣不打一處來,因為她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比理解老公,主動為他做了很多事,不麻煩他了。

為什麼他就不能像自己一樣,主動做點什麼,還非要問!?

非要問!非要問!!

難道一定要我說了,他才知道自己能幫上什麼忙嗎?!就不能主動發現一些事去做嗎!

那一刻小J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希望老公不要問,不要讓自己提出要求才主動去做點什麼。因為一旦自己把要求提出來了,前面那麼辛苦維持的賢惠懂事的形象就破功了。

所以老公問的時候自己才氣呼呼的說了那麼一堆,把人給推走了。

意識到這一點小J驚出一身冷汗,她知道如果自己沒有覺察到自己這個模式,那麼未來她就會把老公變成一個在家庭事務中越來越邊緣的角色,而自己則會越做越多,越來越辛苦,成為一個渾身是刺的怨婦。

隨後,她就和老公提議了請護工的事情,希望有人能在醫院幫忙照顧媽媽,老公立即就答應了。

她說,以前的自己可能就一邊生氣一邊把事情做完了,還覺得自己命特苦,特不容易。

但哪有什麼命,都是潛意識裡的那些把戲,一不小心就承襲了父母相處那套模式。幸好現在成長了,有覺知,也可以有新的選擇了。

在關係中,通過情緒的自我覺察,更深的看到自己意識深處的東西,然後才可能在表意識的語言層面上去改變。

以前沒看到時,即使想不帶攻擊性的表達都做不到,因為意識中攻擊性的能量還在。

如何改變錯誤的溝通方式

讓親密關係升級

1. 避免模糊性表達

當我們足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要什麼,我們才能清晰地去溝通和表達。

而能夠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則需要在和伴侶的日常生活中情緒起伏時,觀察自己的內心世界,問問自己:「我說這句話到底想要什麼?」

再具體一點:「我希望對方給我怎樣的回應我就開心了?」

每個人對好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愛的表達方式也不一樣。在表達需求時少說大詞,學著說小詞。

大詞往往只給了一個正確的大概念,比如像「好」「愛」「理解」「爸爸的樣子」,在這些大概念里可以放置很多不同的行為和意義。

每個人都有對這些普世概念的理解和定義,這些大詞說一百遍對方還是不知道怎麼做對你來說才是理解,怎樣才是「爸爸的樣子」、才是「好的態度」......

小詞就是清晰的,具體的,可以明確落實在行為層面上的詞。比如:

「我希望我每次跟你抱怨工作上的事情的時候,你能不要評判我,而是認真的聽,最後抱抱我,我就好了。」

「我希望我出門上班之前你能給我一個擁抱。」

「每次孩子跟你說話的時候,不要看手機,看著孩子的眼睛,專注的聽一會兒他說的話,如果可以,再給點誇獎肯定他。」

「我希望在我對一些事情表達出擔心或抗拒的時候,你不要評判或者試圖說服我,而是給我一點時間和耐心,陪我一下,最好可以鼓勵鼓勵我。」

這些點一定要具體可以落在行為上,讓對方清晰的知道自己具體可以怎麼做。

2. 改變攻擊性表達

這需要我們做兩個功課,一個是內在功課,承認自己的需求、正視自己的需求、接納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對它有某種羞恥感,覺得我的需要是丟人的,請求幫助的我是脆弱的,脆弱的我是容易受傷的。

另一個是外在功課,就是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去掉包裹在需求之外的攻擊性的鎧甲和武器。

就像前面的表達:「我每天累死累活地下了班就做飯,你倒是舒坦,回家就躺沙發上玩手機。」

這時,你完全可以這麼說:「今天我好累啊,不是很想做飯,老公你來做一下唄,我想吃你做的飯了。」

他再怎麼懶,這時候最多跟你討價還價:「要不我們今天吃外賣?」或者:「我給你煮個面?」

即便是這樣,你不也還是休息到了嗎?總比自己累死累活,然後還抽空跟對方吵一架,要好得多。

當表達方式從批評轉化為直接講出需求時,對方就會容易接受很多,並且會更加願意配合你,完成你的需要。

3. 建議

大家在親密關係中多反覆覺察自己起起伏伏的情緒,多問問自己:

「他說這句話,我為什麼會覺得難受?」

「如果是別人說,我是不是不這麼難受?」

「我對他的期待是什麼?」

「我為什麼說不出口這個期待?」

「我有沒有別的辦法來完成這個期待?」

很多人說,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緒,看似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可自己真正做起來,卻發現很難做到。

其實,這是每個人必然經歷的道路,沒有什麼事情是一蹴而就的。

關係的現狀一定是你創造出來的,只是你需要不斷更深的看到,是怎樣的你才會創造出現在這樣的關係。

正確的溝通,需要我們通過學習,不斷反覆刻意練習、反饋。從技術到意識,從語言到潛意識的探索,一步一步去看到自己,成長自己,最終收穫像殼一樣保護我們,彼此承托、彼此支撐的親密關係。

作者:周梵,資深溝通訓練專家,幸福心理學家,兩個孩子的母親,自媒體平台優質原創作者,課程影響了數千萬家庭。著有暢銷書籍《當你開始愛自己,全世界都會來愛你》;當當網在售新書《先學會愛自己,再遇見對的你》,微信公眾號:周梵(ID:zerofield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