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主好殺,朱元璋為什麼和一個詩人過不去,因為詩人知道一個秘密

老羊鏟史 發佈 2020-04-27T14:39:33+00:00

馬皇后病逝後,朱元璋沒有再立皇后,這件事幾乎被人們認為朱元璋對愛情非常堅貞。皇帝給你戶部右侍郎你不做,正三品,相當於副省部級,而去給一個知府做幕僚,你什麼意思呀?

題記:

被稱為明代最偉大詩人的高啟,

為何退隱後還被腰斬?

中國文人,出世入世有多難!

1.

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朱元璋與馬皇后的愛情故事流傳的很廣。

馬皇后病逝後,朱元璋沒有再立皇后,這件事幾乎被人們認為朱元璋對愛情非常堅貞。

其實,這是馬皇后賢惠有加。

在後宮及女人的問題上,朱元璋和其他所有的皇帝一樣,沒有什麼區別。


馬氏家道中落,父母俱亡,她成為了父親的朋友郭子興的義女。

郭子興看朱元璋是個人才,心下自喜,便做了主,將溫婉聰慧的女兒馬氏嫁與了朱元璋。


馬氏對愛情非常忠貞,朱元璋幾次被郭子興懷疑,都是馬氏去疏通郭子興的夫人,最後緩和了關係。在朱元璋被關禁閉的時候,馬氏怕他餓壞,自己做好餅給他送來,途中怕餅涼了,把餅放在懷裡,把自己燙傷了也不覺得。


朱元璋在成為皇帝後,還時常想起馬皇后從懷裡給他掏出熱餅的事情,對馬氏恩愛有加,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權力是最好的春藥,朱元璋的後宮比別的皇帝一點也不少。

在馬皇后的主持下,嬪妃們為朱元璋生下了42個龍子鳳女,位列中國皇帝子女數量前茅。

與那麼多的爭風吃醋、爾虞我詐的宮廷戲相比,朱元璋的後宮一直風平浪靜。

《明史》這樣評價馬皇后:

後仁慈有智鑒,好書史。後勤於內治,暇則講求古訓。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馬皇后仁慈的有些讓人心疼,她病重的時候,不肯讓太醫給她看病,她擔心在她死後,朱元璋會把責任歸罪於太醫,給太醫帶來災禍。

馬氏比朱元璋的文化水平高,軍中的劄書都由她保管,對於窮苦出身的朱元璋來說,馬氏無疑是他的老師。

馬老師經常告誡朱元璋:定天下不要以殺人為本。

然而,朱元璋就是喜歡殺人,不但殺敵人,還殺自己人,還因為女人殺了詩人。

2.

清代乾隆年間進士趙翼在讀朱元璋歷史時說:

英主好殺者有明太祖。

趙翼把朱元璋評價為英主,在《廿二史札記》中又進一步闡釋:

漢高祖誅戮功臣,固屬殘忍,然其所必去者,亦止韓、彭,至欒布則其反而誅之,盧綰、韓王信,亦其謀反有端而後征討,其餘蕭、曹、絳、灌等,方且倚為心膂,欲以託孤寄命,未嘗加猜忌也。獨至明祖,借諸功臣以取天下,即舉取天下之人而盡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蓋雄猜好殺,本其天性。

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重複上演。

人們對此都見怪不怪了。

所以,朱元璋根本就不把馬皇后「定天下不要以殺人為本」的教導放在心上,他殺人根本不眨眼。

朱元璋殺人範圍之大、人數之多、級別之高、手段之多都駭人聽聞。

誅殺宰相胡惟庸,株連而族誅者達三萬餘人,其中因立功而封侯者二十餘人。

名將藍玉之獄,株連者也達到了一萬五千多人。

到朱元璋死前,他所封的全部的54個侯爵,只有人們普遍認為最平庸、最沒有威脅的兩個還活在世上,包括早就交出兵權、患了中風、口水直流的湯河。

3.

趙翼是著名的詩人、文學家、史學家,他對朱元璋的寡恩好殺的原因做了分析,他認為朱元璋做皇帝的時候歲數比較大,子孫比較柔弱,怕老朱家的江山易手:

漢光武、唐太宗定天下時,年方少,計身老則諸功臣已皆衰歿。宋太祖年雖長,而恃有弟可以馭群臣,故皆務保全。至明祖則起事雖早,而天下大定,則年已六十餘,懿文太子柔仁,孫更孱弱,遂不得不為身後之慮,是以兩興大獄,一網打盡,可以推見其心跡也。

中國有句老話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人們都把這個「後」理解為後代,其實這個「後」是接班人的意思,朱元璋儘管有四十多個子女,但沒有合適的接班人,於是就大開殺戮,把所有可能對他的子孫有威脅的人,全部殺掉。

4.

考不上學就造反,這是歷史上的黃巢。

大家都熟悉黃巢寫的這首《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每一個字都透著一股寒意。

其實,朱元璋也有一首《詠菊花》,估計也是看完黃巢的詩以後所作,這是一首帝王詩:

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

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朱元璋的《御製文集》里有詩詞一百多首,對於一個要飯出身的皇帝,居然也能在馬皇后的教導下寫詩,也頗為自負,他說:

我本野人,未曾從師指授,然讀書成文,釋然自順,豈非天乎?

做了皇帝的天子,真的以為自己就是上天派下來的,覺得自己超乎常人,無所不能。

可偏偏就有不買這個帳的,這是一位被後人稱為明朝最偉大的詩人——高啟。

辭職了。

5.

高啟是個牛人,有著一長串兒榮譽。

他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尤精歷史,嗜好詩歌。

與張羽、徐賁、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詩文,號稱「北郭十友」;

與宋濂、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

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

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

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讚譽高啟:

「天才高逸,實據明一代詩人之上,其於詩,擬漢魏似漢魏,擬六朝似六朝,擬唐似唐,擬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長無不兼之。振元末纖禾農縟麗之習而返之於正,啟實有力」。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

因此,洪武三年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

朱元璋賜金,就有封口費的意思,意思是說,你高啟回鄉好好過日子,不該說的不要說。

按理說,這是一個陶淵明一樣的人物,既然無意於功名,就該在文學創作上有更大的成就吧,可是沒有,因為他很快就被朱元璋給殺掉了。

6.

中國有句古話,叫家醜不可外揚。

有家醜可以,但外揚不行,所以人們習慣於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而不是解決問題。

朱元璋的家醜是與一個女人有關。

傳說朱元璋滅陳友諒後,秘密收納陳友諒的小妾,被宰相李善長的侄子所窺覘,有所染指,這件事就有些墨跡了。

有那麼多的後宮嬪妃,還不夠,還要出去找。

這件事被高啟知道了,高啟就寫了一首詩《題宮女圖》:

女奴扶醉踏蒼苔,明月西園侍宴回。

小犬隔花空吠影,深夜宮禁有誰來?

描寫宮廷秘事,本身就是違背禮教的事,更何況寫了「深夜宮禁有人來」。

寫這首詩的時候,高啟還在朝廷里修史,朱元璋隱忍未發,但記恨在心。


高啟辭官兩年後,他的朋友魏觀出任蘇州知府,在原來張士誠王宮基礎上修建府衙,請高啟寫了一篇《上樑文》,這篇文章現在只剩下一個名字了,內容早就不見。


《元和唯亭志》卷十三中說:

「觀欲徙郡治於子城,啟為作上樑文,有『龍蟠虎踞』語。衛帥(蔡本)劾之,為危言以動上。」

意思是說,魏觀在張士誠的舊址上蓋房子,高啟寫文章,裡面有「龍蟠虎踞」的話,蔡本彈劾,朱元璋發怒了。

7.

明洪武七年(1374年),上任不足兩年的蘇州知府魏觀和幕僚高啟、王彝被逮送南京。

請注意,此時高啟不是魏觀的朋友,而是幕僚。

皇帝給你戶部右侍郎你不做,正三品,相當於副省部級,而去給一個知府做幕僚,你什麼意思呀?!

不久傳來消息:魏觀和王彝問斬,高啟以腰斬處死。

據明祝允明《野記》載,還不止攔腰一刀,而是「截為八段」,這得有多大的仇恨呀!

而趙翼《甌北詩話》認為,惹的朱元璋發怒的還有這首《題畫犬》詩:

狗兒初長尾茸茸,行響金鈴細草中。

莫向瑤階空吠影,羊車半夜出深宮!

大半夜的不在皇宮裡陪馬皇后睡覺,出去視察八大胡同嗎?

高啟,一個朝代最偉大的詩人,管那麼多閒事幹嘛?!

本來可以和陶淵明一樣,喝酒賞菊,看山發獃。

出世入世,總是有些放不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