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曹操的用將之道,看曹操是如何牢牢掌控兵權和將領的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發佈 2020-04-26T23:53:30+00:00

比如蜀漢政權,早期除了劉備之外,最有名的將領就是關羽,關羽算是蜀漢政權除劉備之外權力最大的將領,作為獨自鎮守荊州的主將,關羽擁兵數萬,鼎盛時期獨據荊州5郡,如果關羽不對劉備忠心,那後果可是災難性的,蜀漢到了中期,是諸葛亮獨掌軍政大權,軍事權力集中,如果諸葛亮不對劉禪忠心,那麼後果

前言

亂世之中什麼最重要?當然是兵權。亂世之中不能控制兵權的人,往往最終會失敗,比如秦末時期的陳勝和吳廣,陳勝的部將,派到趙地的武臣脫離陳勝自立為王,武臣派到燕地的韓廣依葫蘆畫瓢也自立為王,都不聽從陳勝的命令,所以陳勝最後會失敗,而在亂世之中能夠牢牢控制兵權的人,都是能成就大事的人,比如秦末時期的劉邦,漢末時期的曹操。

曹操被稱為亂世之奸雄,他能夠在亂世之中崛起,除了傑出的軍事才能之外,曹操對於手下將領的控制和對兵權的掌控也是獨樹一幟的,相比較而言,蜀漢和東吳就不如曹操對軍隊的掌控能力,蜀漢和東吳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軍事權力相對集中,權力一旦集中,從理論上來說,就是有風險的

比如蜀漢政權,早期除了劉備之外,最有名的將領就是關羽,關羽算是蜀漢政權除劉備之外權力最大的將領,作為獨自鎮守荊州的主將,關羽擁兵數萬,鼎盛時期獨據荊州5郡,如果關羽不對劉備忠心,那後果可是災難性的,蜀漢到了中期,是諸葛亮獨掌軍政大權,軍事權力集中,如果諸葛亮不對劉禪忠心,那麼後果也是災難性的,蜀漢到了晚期,是姜維獨自掌控軍隊的,同樣也有這樣的風險,所以蜀漢的軍事制度叫集中管理制

東吳稍有不同,但也有這樣的問題,比如早期的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將領,鼎盛時期掌控了東吳一半的軍隊,但東吳有個特色是部曲私兵制,將領都是有部曲和私兵的,這些部曲私兵直接歸屬於將領,直接聽從將領的指揮,連孫權都沒有指揮這些私兵的權力,所以東吳的軍事制度叫部曲私兵權

而曹操對於將領的任用和兵權的掌握與劉備、孫權都不相同,曹操主要通過三個辦法來牢牢控制將領和兵權,這三個辦法分別是:平級將領共事制、主副將領配合制、監軍都督制

一、平級將領共事制

平級將領共事制是讓幾個平級的將領參與一個共同的軍事任務,將領之間是相互獨立的,誰也不能節制誰,在歸屬上誰也不歸屬誰,而是相互制衡,達到一個相對的平衡,這就是軍事權力的平衡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元215年張遼、李典、樂進的合肥守衛戰,孫權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合肥,而合肥城內三將只有七千兵力,當時張遼是蕩寇將軍,假節,李典是破虜將軍,樂進是折衝將軍,假節,三人沒有上下級關係,而是平級,三個平級將領而沒有主帥,如何指揮軍事行動,只有一個辦法:遇到事情只有三人共同商議才能確定。

這麼做的好處就是誰也無法獨大,如果一方圖謀不軌,或者想要吞併其他將領,就會受到1對2的攻擊,在實力上就處於弱勢,同時三將在做決策時,也會有一個民主決策過程,只要有任意兩將同意一種說法,就決定了三人共同的決策,並且在整個行事過程中,任何一個將領都會受到來自其他將領的監督,從而保證了權力的平衡,如果遇到三人拿不定的主意的事,就只能請示曹操,這樣曹操就能完全控制三將以及所屬兵力,這就是平級將領共事制的好處。

事實上,在曹操整個軍事生涯中,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比如還有于禁、臧霸、張遼、張郃討伐陳蘭、梅成的戰役,也同樣是平級將領共事制的例子,于禁當時是虎威將軍,臧霸是威虜將軍,張遼是蕩寇將軍,張郃是平狄將軍,四將又是平級,在於禁中了梅成的詐降之計退兵之後,張遼與張郃率軍攻打據險死守天柱山的陳蘭、梅成,在沒有主帥,四將互不歸屬的情況下,于禁主動與張遼配合,為張遼提供糧草而猛攻天柱山,最終張遼立了首功,于禁、臧霸、張郃也有從功,同時也完美地保證了軍事任務的成功完成。

二、主副將領配合制

主副將領配合制是指一個主將帶著數個副將參與或者鎮守一方,主將一般是曹操家族宗親的心腹大將,比如曹仁、夏侯惇、夏侯淵等人,副將再不定了,主要是五子良將中的一人或者數人,或者是其他將領,由副將配合主帥作戰,副將在級別上是歸屬主將的,聽從主將的安排,由於主將都是曹操信得過的人,一般這種配合是非常穩定的,不會產生風險,而且主將出事了,副將還可以馬上頂上去的。

比如夏侯淵曾經長期作為鎮守關中的主將,從公元211年開始,夏侯淵開始作為曹操手下西部戰區(主要包括關中、漢中及涼州地區)的最高軍事領導人,一直在西部戰區作戰,張郃和徐晃作為夏侯淵的副將,以協助夏侯淵鎮守,夏侯淵在關中先後擊敗馬超、韓遂,保住了曹操在關中的領土。

主副將領配合制的好處就是主將是曹操絕對信任的,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背叛曹操的事,即使如此,副將也有理由和權力制止主將的背叛,因為他們效忠的都是曹操,除非主將拉攏副將一起背叛,不過這種情況是極其罕見,不太可能發生的,畢竟曹操的識人用將水平也是一流的,對於沒有能力和忠心的將領,曹操也不可能讓他們成為主將,這麼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主將戰死後,副將能快速頂替主將的位置,從而穩定局勢,這在漢中之戰夏侯淵戰死後,張郃迅速在眾人的推薦之下成為漢中主將就能看。

張郃在夏侯淵戰死能夠快速接替並穩定軍心,這應該是曹操的一項軍事制度,既有張郃的威望原因,也有局勢和曹魏制度的原因,這樣就保證了曹操能絕對控制將領和兵權。

三、監軍都督制

監軍都督制是向數支平級軍隊派遣都督護軍,起到監督這些軍隊的作用,以保證軍隊的絕對忠心。都督護軍是一種官職,主要職責就是監察軍隊中不法行為,表面上有統領軍隊的權力,實際上並不能指揮軍隊,典型的有職無權的官職,是吃力不討好的官職。

比如赤壁之戰時,章陵太守趙儼被曹操任命為都督護軍,監領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路人馬,從襄樊地區沿漢水流江而下與曹操本人親自率領的主力軍隊參與攻打劉備的戰爭,也就是後來發生的赤壁之戰,但曹操在很短的時間內失敗了,這支趙儼都督的七軍沒有參戰就撤退了。

趙儼雖然名義上是都督七軍,實際上七軍的兵權是在七位將領手上,換句話說,趙儼有監督權,沒有兵權,按照曹魏軍隊的編制,七軍一般有3萬多人,如果全部控制在一位將領手上的話,在理論上就有風險,曹操為了降低這種風險,就把兵權和監督權分離,有兵權的受控於有監督權的,有監督權的又不能控制兵權,這樣就從制度上保證了曹操能絕對控制將領和兵權。

四、其他控制將領與兵權的辦法

平級將領共事制、主副將領配合制、監軍都督制這三種辦法都是曹操用來控制將領,繼而達到牢牢控制兵權的制度,這既是曹操的用將之道,也是曹操掌控兵權和將領的主要方法,除此之外,曹操還有其他一些辦法來保證控制將領與兵權:

1、控制將士家屬為人質的辦法來控制將領與士兵

曹軍無論是將領還是普通士兵在前線作戰時,其直系的家屬都會被安排在指定的區域居住,說是居住,其實就是當人質,這種做法對於曹軍將士在前線作戰時,面對是否投降或者有叛亂行為時,就會考慮家屬的性命安全了,這對所有將士是一種警示,也是一種控制將士的手法。當然也有例外,比如于禁,但是你發現沒有,于禁投降關羽其實與張郃、張遼等人投降曹操是不一樣的,于禁投降關羽而不為關羽賣命,張郃、張遼投降曹操是為曹操賣命做事的,這從本質上就是不一樣的,而且於禁的投降而不為其做事,就是因為他的家屬在曹魏已經成為人質,這應該是曹魏對於降將的最低要求。

2、對於豪門大族控制整個宗族

三國時期就很多地方上的豪門大族,比如出了袁紹、袁術的汝南袁氏,出了荀彧、荀攸的潁川荀氏,這些豪門大族的資源非常雄厚,有著大量的隱匿人口 、糧草、田地、財產等,影響著地方上的政治勢力,對於豪門大族,如果投靠一個勢力,一般來說其整個家族都會投靠,其影響力相當之大,當然也有豪門大族分開投靠的,比如諸葛亮投靠劉備,而他親哥諸葛瑾在東吳為官,這就是分散投資,曹操為了控制自己手下的豪門大族,採取了唯才是舉、打壓豪強、監視居住的辦法來控制。

唯才是舉是提拔寒門來對抗豪強,寒門是沒有出身而有才能的人,這些人被曹操提拔起來後沒有政治勢力,只能依附於曹操,為曹操對抗豪門,打壓豪強是曹操用殺人的手段打壓豪強,曹操在世時,殺了邊讓、孔融、楊修等名士,表明了打壓豪強的一種態度,監視居住是把效忠自己的豪門大族所有族人遷到一處監視居住,即使豪門大族家大業大人多,但是只要處於曹操的控制之中,曹操就能掌控他們為代表的將領和兵權。

比如,曹操手下的將領李典,李典的伯父李乾投靠曹操時,是帶著整個族人一起投靠曹操的,其族人有幾千人之多,這股力量也是非常強的,到了後期,李典家族的部下族人共有一萬三千多口人,這可是非常龐大的家族,雖然明面上是李典主動投靠的,但這裡面也應該有曹操這種不成文的規定,才會讓李典這樣的族長把自己家族所有族人全部遷移監視居住,這就是曹操控制豪門家族出身的將領和士兵的辦法。

總結

曹操就是這樣的用將之道,而牢牢控制著手中的兵權和手下的將領,雖然無法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但絕對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成功,所以曹操在世時期,除了于禁在戰爭中投降之外,並沒有主要將領的叛逃,而只有一些零星將領的叛亂而已,曹操之所以會如此,就是因為在殘酷的戰亂中,感覺到兵權的重要性,從曹操人生第一次在陳留募兵後不久就產生了士兵的叛亂行為,這讓首次創業的曹操意識到控制兵權的重要性,在之後無數次的戰亂中,曹操都保證了對兵權和將領的絕對控制,這也是保證曹操能成三國北方霸主的原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