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王朝的武則天,史上最強白蓮花,一己之力讓漢朝轉危為安

魚羊秘史 發佈 2019-12-15T00:56:25+00:00

她在宮中的經歷,就是漢版的「甄嬛傳」。她靠一個字「忍」,靠兩個字「文化」,經營著自己的人生,治理著亡夫留下的漢室江山。她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的不世之功,她就是東漢和帝劉肇的第二任皇后——鄧綏。01東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太傅高密候府內,太傅老夫人親自給鍾愛的孫女剪頭髮。

她在宮中的經歷,就是漢版的「甄嬛傳」。她靠一個字「忍」,靠兩個字「文化」,經營著自己的人生,治理著亡夫留下的漢室江山。


她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的不世之功,她就是東漢和帝劉肇的第二任皇后——鄧綏。

01

東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太傅高密候府內,太傅老夫人親自給鍾愛的孫女剪頭髮。就是這一次剪髮,讓小鄧綏的家人和世人對五歲的她刮目相看。


「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小鄧綏深受祖母喜愛,衣食住行老人都親自過問,僕人侍者一大堆,給她剪頭髮這種小事,老夫人還親力親為。老人畢竟年事已高,老眼昏花,手也不那麼靈便,結果把她的額頭刺破了,剪完頭髮,老人家高高興興地走了。


家人過來一看,她額頭還在流血,就心疼地埋怨她說:「你這孩子傻嗎?怎麼不喊疼啊?」她說:「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憐為斷髮,難傷老人意,故忍之耳。我不願意讓祖母心情不好,違背初衷。」


通情達理、溫婉謙恭的氣質涵養已經根植在這個小女孩心靈深處。這些高貴的品質陪伴她一生,並且是她成為一代賢后的考量之一。


一個五歲的小女孩怎麼會這樣深明大義?這和良好的家教有關。


鄧綏系出名門,她的祖父鄧禹位居光武帝劉秀「雲台二十八將」之首,父親官至護羌校尉,家族社會地位崇高,家世物質條件優越,接受文化教育實屬正常,但小鄧綏讀書達到痴迷的狀態。


六歲能讀《史書》,十二歲精通《詩》、《論語》,她提出的觀點哥哥們都難以解釋,「諸生」的綽號也是這時別人給取的。


母親陰氏(光烈皇后陰麗華的侄女)卻對她的博聞強記不以為然,委婉地勸她說,女孩不學女紅,專攻典學,難道想當博士嗎?她極為孝順,唯恐違背母命,於是改成白天做女紅,晚上勤奮讀典。


父親鄧訓覺得她很有主見,所以大事小事都和她商議。

02

永元四年(92年),和帝劉肇(東漢第四代皇帝)昭選秀女充實後宮,鄧綏也入選在列,不幸的是父親鄧訓去世,克盡孝道的鄧綏為父守孝三年,錯過了進宮的機會。


父親的離世對鄧綏打擊很大,三年里她晝夜啼哭泣,三年不吃鹽、菜,容顏憔悴。


孝期一滿,鄧綏經家人精心調養又恢復了昔日光彩。她和家裡人說多次夢見摸天,還仰起頭,舔飲青天上的石鐘乳,家人請占夢者解夢,占夢者說這是和堯帝成湯一樣聖王的吉兆,家裡人都竊喜不敢宣揚。

永元七年(95年),15歲的鄧綏重新被選入宮,在第二批人選中她出類拔萃,風華正茂的和帝,難以把目光從她身上移開。


史書中記載「後長七尺二寸,姿顏姝麗,絕異於眾,左右皆驚」。古代人個子偏矮,但鄧綏身高1米67,身材修長,容貌艷麗,並且她有一頭長長的秀髮,據傳長發能垂到地上,書卷氣讓她比別人更多一份清雅脫俗的優雅。


鄧綏的出現讓後宮佳麗黯然失色,漢和帝如獲至寶。她很快贏得了漢和帝的寵愛與信任。


永元八年(96年),16歲的鄧綏被封為貴人。雖然深受君寵,可鄧綏謙和賢淑,對後宮嬪妃禮讓有度,對宮女奴僕們也寬容恩待,深得後宮眾人的讚譽。


鄧綏生病,和帝就想破例把鄧綏的母親接進宮,並說可以不限時日陪伴女兒,鄧綏婉言謝絕並說出理由:深宮內宅,讓外家的人久留禁宮之地,對你來說讓陛下蒙有偏袒私幸的譏諷,對我來說落得不知足的誹謗,有害無益,我實在不情願落下議論。


和帝說,人皆以數入為榮,貴反以為憂,深自抑損,誠難及也。聽到這些分析,對她更加珍愛敬重。

03

鄧綏的所作所為觸怒了一個人——陰皇后。陰皇后也是家世顯赫,她是陰麗華皇后長兄的曾孫女,才貌雙全,並擅長書法。她是第一批進宮的,初進宮時和帝對她也是寵愛有加。


永元八年(96年)春,陰氏被立為皇后,同年冬天,鄧綏被封貴人。


儘管二人同侍一夫,按輩分鄧綏還是陰皇后的表姨媽,但宮斗是很殘酷的,後宮中這種親戚關係沒人看重,鄧綏的入宮使她寵信稍減,陰皇后因此心裡懷恨。


鄧綏知道皇后心有怨恨,總是試圖用退讓忍讓來化解矛盾。


每次在大型宴會聚會中,各妃嬪都爭奇鬥豔,把自己打扮的亮麗照人,唯有鄧綏素衣素裙。皇后穿什麼色系,鄧綏堅決避開,絕不和皇后撞衫。


只要有皇后在的場合,皇后坐著,她都是畢恭畢敬地站著;如果皇后站著,她就彎曲著自己的身子,總是在皇后跟前顯得矮三分;(。)因為皇后個子偏矮,有時失儀,其他人掩口而笑時,她就非常難為情,像是自己犯了大錯;時刻處處維護著皇后。


和帝單獨召見她倆時,皇后不說話,她絕對不先說。以至於後來和帝招呼鄧綏侍寢,鄧綏想盡各種辦法推脫。

04

和帝了解到鄧綏的良苦用心,不禁感嘆道:修身進德費心勞力,竟是這樣艱難嗎?這更讓和帝對鄧綏多了幾分憐惜。


鄧綏的一再忍讓,也沒能熄滅陰皇后的嫉妒之火,她越小心謹慎,陰皇后越覺得她耍心機。鄧綏的名望和德行越來越盛,陰皇后不知所措,更恨她。


陰皇后每次想找茬整治她,可鄧綏平靜如水,笑臉相迎,陰皇后無計可施。

終於在和帝生了一場大病後,鄧綏徹底勝出。

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和帝病重,陰皇后沒表現出難過憂慮,反而很興奮,並狠狠地說「我得意,不令鄧氏復有遺類。」


話傳到鄧綏耳朵里,鄧貴人絕望的大哭並說:「我無論怎樣勤謹的侍奉維護皇后,皇后都對我有偏見,今天只能以死來解脫,一來報陛下寵愛之恩,二來好讓家族脫險,三來也不能讓皇后背上「人彘」的壞名聲。」


宮中那麼多人,哪能讓她自盡,這時宮女趙玉急中生智說:「剛從宮裡傳來新消息,皇上的病好了,貴人不用自裁。」鄧綏放下了手裡的毒藥。說巧也巧,第二天和帝劉肇真的痊癒了。


後世對這件事褒貶不一,有人說鄧綏太會表演,純粹作秀,可是當時的形勢是,皇上萬一殯天,陰皇后將加害於她,出於絕望和保證家族也免受其害,自殺是唯一的辦法,再說她只求自保,並沒傷及他人。

05

這件事被和帝知道,心裡的天平徹底傾斜到鄧綏這邊。一邊是皇后盼著自己死後,她好掌權,一邊是鄧貴人想為自己殉情。


陰皇后還沒意識到禍從口出的兇險,還在我行我素,不知一場大災正悄悄來臨。


和帝對皇后很優待,允許她家人可以時常來探望,但她一腔怨憤沒處發泄,竟夥同她外祖母鄧朱行巫蠱之術。


她們詛咒皇上和鄧綏,被人告發。


和帝派出中常侍張慎和尚書陳褒在掖庭審查拷問,鄧朱扛刑不過斃命,她的兩個兒子和陰氏的一個兄弟都死於獄中,鄧朱和陰家其餘的家屬都被流放外地,鄧綏曾出面求情,和帝決心已定。


永元十四年(102年)夏,陰氏被廢黜皇后,她被迫遷居桐宮,103年,因憂鬱而死。她的父親陰剛聽聞家裡的變故,也自殺。


06

鄧綏在和帝心中,早就是皇后的最佳人選。和帝說過,皇后之尊,與朕同體,承宗廟,母天下,豈易哉!唯鄧貴人德貫後廷,乃可當之。


(102年)冬,和帝提出立她為後,鄧綏再三推辭,深閉宮門,稱病不出。在大臣們一致上書和和帝的堅持下,鄧綏被立皇后,時年22歲。


以前有慶祝或喜慶的活動,各個郡國來進貢,都是珠寶之類,自從鄧綏當選皇后,就禁止了,只在過年的時候進貢一些紙墨即可。雖然貴為皇后,她不驕奢,還在忍,忍貪慾。


她處處小心,更加嚴謹克己,每當和帝想給她的娘家人加官進爵時,她都婉言謝絕。怕落下外戚干政的嫌疑,在和帝一朝,她的兄長只是普通的虎賁中郎將。


延平元年(105)年,真是天不佑年,年僅27歲的和帝駕崩。25的鄧綏每天以淚洗面,這時候既是師傅又是「摯友」的班昭,幫助她走出哀傷,重振旗鼓。


博學高才的班昭是和帝為後宮嬪妃聘請的老師,班昭勸她說,國不可一日無君,既然人死不能復生,皇后就該把重任擔當起來。鄧綏振作精神,出面打理後事。

07


和帝生前沒立太子,她自己也未生皇子,在外人看來,現在是朝中無太子可立,大臣們各存算盤,鄧綏這才把一個大秘密告訴群臣。


先帝是有皇子的,寄養在民間,原來幾年前和帝的妃子們也接連生皇子,可是前後好幾個都夭折,和帝存疑,當時是竇太后外戚權威高漲時,他怕是宮中有人迫害所致,於是想出辦法,把皇子們送出宮外養。


現在有皇子兩位,長子劉勝,有殘疾,次子劉隆,只有三個月。


立帝又出現嚴重分歧,如果按祖制,當立長,可是有痼疾的皇子不能立,也事關皇家顏面和江山穩固,鄧綏力排眾議,立襁褓中的劉隆為帝。封劉勝為平原王。


皇帝太小,她代理朝政,改稱鄧太后。和帝駕崩後,剛接手過來的新王朝該需要處理的事堆山成林,千頭萬緒。


先帝已逝,妥善安置妃嬪是當務之急,她仁義周到,賜給周、馮貴人,車馬、黃金、布帛,另居別園。另賜馮貴人赤綬、步搖環佩各一套,原來和帝在時,這些沒有配備齊。

08

剛立新朝,一切制度法規還沒完善好,有人趁著亂騰勁,偷走了一筐珍珠,這件盜竊案,不大不小,簡直像在挑釁鄧太后的治理能力。

鄧太后首先想到的是,這是宮裡人作案,如果命令廷尉大範圍拷問審理,費時費力,還會傷及無辜。

她決定親自辦案,把所有的人召集到一起,也不多問多說。鄧太后美目犀利,大概能洞穿心思,只靠察言觀色,迅速破案。


一直陪伴和帝的宦官吉成,因行巫蠱被定成死罪,她覺得這事沒這麼簡單,也不符合人情,皇帝在世時他是盡心侍奉,現在皇帝不在了,再行巫蠱沒有意義,於是鄧太后親自重審,結果吉成真是被誣告。


兩個案件真相大白,所有的人都無不嘆服,稱她聖明。


延平元年(105)年108年夏,京城旱災嚴重,有人說可能是有冤情導致上天不滿。她就親自到洛陽監獄裡審視獄犯情況。


提審了10多個,都說不冤,當最後一個囚犯抬上來時,囚犯不說話,正要抬走時,鄧綏抬起頭看他,囚犯的眼神像要訴說什麼,她趕忙叫人把他抬回來。


她重新仔仔細細地審問,罪犯確實是被屈打成招的,事實確鑿,她立刻逮捕洛陽令下獄抵罪。還沒回到自己的寢宮,外面就下起瓢潑大雨。


她明辨冤獄,接連三天去洛陽牢獄,查看囚徒記錄,理出死罪三十六人,耐罪八十人,其餘減罪死右趾已下至司寇。這幾件事下來,她真成了漢版的「福爾摩斯」。

09

在她執政期間,時局安穩,朝野清正,可是劉隆的夭折,又讓平靜變波瀾。


106年,劉隆為帝220天就不幸早夭,諡號「孝殤帝」。他繼位年齡最小,壽命最短,史學家也叫他「八月皇帝」。


這時就該立誰為帝這個問題,又成兩派,原來曾擁戴劉勝的大臣們又跳出來,想立劉勝為帝。


以鄧綏為首的一派,有太傅張禹、司徒徐防支持,這時已經做好立劉祜為帝的所有鋪墊,這場博弈中劉祜勝出。


劉祜是和帝一朝時,廢太子劉慶的兒子,是和帝的侄子。按祖制立嫡立長,都輪不上劉祜,鄧綏出於對江山社稷考慮,認為劉勝即使長大了也無治國之才,堅持立13歲的劉祜,史稱安帝。


因災亂不斷,國庫空虛,劉祜的登基大典一切從簡,殤帝劉隆的康陵建設和下葬規格也是如此。到第二年107年劉祜改年號「永初」。


皇帝年幼,鄧太后依然把持朝政。東漢的皇帝短壽的多,皇帝一死,年輕的皇后成太后,太子小,太后執政外戚參政是常態。

10


鄧綏的執政,激起一個人的憤怒,他就是司空周章,周章性格秉直,他親眼目睹了前朝竇太后和外戚專政給江山帶來的危害,怕鄧綏執政後又要重蹈覆轍,


他以「女人稱制,天下大亂」為由頭,攛掇、密謀策動政變,想殺害鄧騭(鄧綏的哥哥)及宦官鄭眾、蔡倫等,進而廢太后囚皇帝,結果消息走漏,周章無奈自殺。


這次政治兇險,鄧綏沒有把太多人治罪,她知道有的人只是受周章鼓動,主謀已經畏罪自殺,對其他人網開一面,這使她贏得更高的威信。


她繼續在政治上施展抱負。輕薄徭役,減輕稅收。她不計前嫌,把陰皇后一族被流放的人重新召回京城,並歸還資產五百餘萬。


她深知外戚亂政的惡果,所以對家族嚴厲嚴正。

11

元初五年(118年),中郎將任尚因斷軍糧獲罪,鄧騭的兒子鄧鳳曾收過任尚的賄賂,贓物是一匹馬,鄧鳳害怕極了,慌忙回家告訴父親。


鄧騭聽後非常生氣,埋怨兒子說:「說了多少次要恭謹謙遜,千萬別給太后惹事,那別等太后處置了,我們趕緊去宮裡請罪。」他把兒子連同妻子的頭髮剃光,這在漢朝是一種很嚴格的刑罰,叫髡刑。


鄧綏嚴格要求,她娘家人雖然也在朝為官,但是都低調克制,謙和禮讓。特別是哥哥鄧騭,立過很多功勞,即使該得的賞賜也是一再推辭不授。


鄧氏外戚的自律敦厚,像極了光武帝劉秀一朝的模範外戚樊宏和陰識。


為防止外戚跋扈,她組織鄧氏家族子弟和王官貴族一起進宮廷學校學習,專門聘請老師傳授、培養他們效忠大漢江山的情懷,並親自監督他們。


她重視教育、積極修史。和帝一朝,一直在修漢史,因為官員辦公的地方在東觀,這本珍貴的史書,叫《東觀漢記》,鄧綏命令官員續寫史書,使其內容更加豐富廣泛,達到國史水準。


哥哥鄧騭一直輔佐她,是她執政的好幫手,因老母親去世,他奏報辭官回家,她毅然決然地批准哥哥的請求,後世對鄧家人隱身自退的舉動也都頗多讚賞。

12

她執政時,不但能協調宦官和外戚的關係,也能權衡好家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關係。重用良臣,朝政清明。


把官員俸祿透明化,是她的一項政治貢獻。以前的俸祿和官位不能直接掛鈎,就存在貪腐現象,公開化的俸祿制,杜絕了這種弊端。


從安帝登基這一年開始就災情不斷,18個郡國發生地震,41個郡國發生水災,28個郡國發生風暴冰雹。


為賑災,她想盡辦法,為籌措賑災銀兩,她壓縮宮裡的開支,消減不必要的費用,從各方面都精打細算。


她自己每天只吃一頓肉,杜絕浪費;接著把上林苑中的鷹犬全部賣掉。


宮廷里每年都製作精美玩物,材質是金銀、珠玉、犀象、玳瑁,這項開支每年都耗費大量錢財,她下令不再製作。


她遣散原來的宮女宦官雜役近千人,分批實行大裁員。


各個郡國的供奉都減半;各地離宮、別館裡的柴米碳等都減半。把所有各項省下來的錢都用於賑災,並鄭重下詔,如果誰敢私自動用賑災款,嚴懲不貸。


她把國家的公地借給流民難民耕種,起碼能保證他們的溫飽。


節省也不是長久之計,她日思夜想,另闢蹊徑,開墾荒地山林。


她頒布詔令開發江南,後續改進農業技術,再加上人口遷移增添了勞動力,幾年下來,江南果真成為她朝的大糧倉。


種種方式,使得她的子民順利度過大災之年。


災年裡,內賊外寇侵擾,西羌之戰持續了10多年,她用鎮壓和安撫的手段,通過談判,終於化解戰爭和傷亡,保證了大漢的尊嚴和國土。

13

元初五年(118年)平望侯劉毅向安帝進諫,把鄧太后的政績勛德勒金刻石,廣布宣揚,安帝應允。


司馬光和范曄都稱讚道,自太后臨朝,水旱十載,四夷外侵,盜賊內起。每聞人飢,或達旦不寐,而躬自減徹,以救災厄,故天下復平,歲還豐穰。


她日夜操勞國事,積勞成疾。


永寧二年(121年)二月,她體力不支,覺得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強撐著病體到前殿,召見侍中、尚書等重臣,並查看安帝新修繕的宮室,回來就下詔,再次大赦天下。


永寧二年(121年)三月鄧太后駕崩,執政16年,享年41歲,與和帝合葬與順陵,諡號「和熹」。


這個「熹」字,是當世人對她一生的定蓋棺定論,有功於社稷才稱「熹」。


鄧綏親政愛民、挽救危世、耗盡心血,同時又是東漢六位執政太后中,執政時間最長,對東漢江山貢獻最大的。她被譽為卓越傑出的女政治家,是當之無愧的。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蝶夢依依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