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白岩松再講湘潭市六醫院(市養老康復中心)醫療養老發展之路

晨湘潭 發佈 2019-12-15T03:36:14+00:00

日前,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新聞周刊》欄目播出《養老有 「醫」靠》節目,用22分鐘時間專題講述了湘潭市六醫院(湘潭市養老康復中心)的十年醫療養老發展之路。


日前,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新聞周刊》欄目播出《養老有 「醫」靠》節目,用22分鐘時間專題講述了湘潭市六醫院(湘潭市養老康復中心)的十年醫療養老發展之路。

主持人白岩松在節目中說:「對於中國來說,老齡化社會雖然呼嘯著迎面而來,但其實現在還處在年輕老齡化的階段,我們60-65歲的人口數接近9000萬。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還有幾年的時間可以快速地去做相關的準備和改進,如果一旦到了高齡老人越來越多的真正老齡化時代,相關準備沒跟上那就慘了。日本現在65歲以上的人口已占到總人口的28%,幾乎是三人行,就有一位65歲以上的老人,而中國目前是不到6個人當中有一位60歲以上的老人,相比之下,我們還有時間,但必須有緊迫感。更何況善待今天的老人,不就是善待明天的我們自己嗎?」

湘潭市六醫院從2009年開始,利用二級醫院資源平台,積極轉型,堅持「大專科、小綜合」康復專科醫院以及醫養結合機構的發展定位,探索推進「醫療+養老」模式,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十年來,累計服務全失能和臨終關懷老人3200餘人次;服務輕、中度失能及長期病患老人34000餘人次,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打造了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湘潭六醫·湘潭養老」品牌,多次獲國家民政部、衛健委以及湖南省、湘潭市的肯定和推介。2019年6月,艾力彼觀察發布「2018屆醫養結合機構100強」,湘潭市六醫院(湘潭市養老康復中心)位居全國公辦醫養結合機構第3位,全國醫養結合機構綜合排名第6位,連續三年穩居湖南省第1位。

在滿足長期患病、失能和臨終關懷等剛需老年群體養老服務需求的同時,湘潭市六醫院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9〕5號)和民政部《關於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基於讓長者頤身、頤心、頤神、頤情、頤智、頤樂的「六頤」理念,為「湘潭六醫·湘潭養老」注入情感、文化元素,積極推動「六頤苑」商標註冊,著力打造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養老服務商標品牌。

2019年10月10日,湘潭市六醫院首次拿出「六頤苑」註冊商標,聯手碧桂園湘潭城市公司、易特科集團和湘潭醫衛職院,整合醫療養老、房產開發、物業管理、信息技術、人才培養等優勢資源,啟動「六頤苑•碧桂園」社區康養一體化項目,努力搭建向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延伸的渠道和平台。

養老服務業既是事業,也是產業,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帶有一定的公立性,也需要市場化、產業化的運作。目前,湘潭市六醫院(六頤苑)正在湘潭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探索、尋求市場化、產業化的發展路徑。

附:央視報導文本

養老,先有醫

魏利君的老伴今年80歲,腦梗之後生活不能自理。兒女不在身邊,常年一個人照料老伴的她不堪重負。她曾每月花5000元請保姆住家照料,但因為經常要去醫院看病,不僅麻煩,交通、住院等費用同樣不小,直到找到這樣一家可以提供24小時醫護服務的養老機構,76歲的她才終於鬆了一口氣。

在這裡,老伴一個月的開銷在5000元左右,和請保姆基本持平,魏利君心裡卻踏實許多。不僅護工24小時照料,而且依託在同一棟樓的二甲醫院湘潭六院,醫護人員每天查房,遇到緊急情況還可施救。不僅如此,作為民政部和湖南省的共建養老示範項目,這個實現了「醫」和「養」結合的養老康復中心,還吸引了不少身體還算硬朗的老人在另一棟樓的康養中心養老。

康養區娛樂室。

在康養中心,每層樓都設有娛樂活動室,每個房間也是功能齊全家庭式設計。八十多歲的何子明和袁定安是初中同學,兩人的老伴都已去世,他們在這裡偶遇組合成新家庭搭伴養老。在此之前,他們都在破舊的宿舍樓里過著苦不堪言的獨居生活,現在他們將老房子出租出去,偶爾回家看看。

何子明:住在這裡我有三怕,第一就是樓梯,我的腿不好有時候卡住了,第二上街我認為有困難 還有一個是,怕晚上生病,晚上生病我住在四樓,我們那一棟都是老年人,我叫誰 誰也不能叫,我很怕。

這棟教工宿舍有3個單元共30戶,居住的都是七八十歲的老職工。三個女兒都在外地工作,何子明在這裡獨居了五年,最難挨的就是晚上,怕停電、怕有人敲門,最怕的還是生病。「我有一個毛病急性腸胃炎,發作時那個味道是講不出來,真的好像是就要完了。快天亮了,趕快走到醫院去。在養老院那邊我也發過病,但是我們一扯呼叫鈴,護理員王師傅就來了,把我送到醫院馬上打吊針,幾個小時就沒有這個困難了。」

他們在養老院的房間只有一室一廳,但進行了適老化改造,上廁所、洗澡等都安全了許多,每個月床位費、護理費、水電費加起來每人3000元左右,他們每人5000元的退休金剛好可以承擔。而他們更看重的是這裡的醫護資源,醫生和護理員會定期來檢查身體,一遇危險就可按下警報,有一條風雨長廊可以從康養中心通往醫療區。這讓他們的晚年生活,多了不少安全感。

湘潭市六醫院院長向明凱:我覺得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先有醫還是先有養的問題。因為醫養結合現在養老機構,是一個生命相托。也就是說,這個老年人到醫養結合的機構裡面,一般都是身體非常不好,或者說長期罹患慢病,這是剛需,也是養老最後一道防線,那麼你沒有足夠的醫療來支撐的話,是做不好這個養老的。

這家建在醫院裡的養老康復中心,現擁有為失能老人提供持續養護的床位150張,居家式康養床位600多張,基本保持滿負荷的運營狀態。十年前,這個民政系統的二甲醫院,因面臨倒閉被迫向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轉型,如今已實現了自負盈虧。這樣的探索,或許對於藉助現有醫療資源實現「醫養結合」是個不錯的借鑑。

養老護工短缺讓人慌

雖只是基礎護理,但護理員的每日工作可不輕鬆。老人護理級別越高,要求越高,還要負責內務,150名護理員負責約700多張床位,男護理卻只有二十幾個,八成都在50歲左右。當護理員終於熬到過節回家,醫院負責人卻慌了。

湘潭市六醫院院長向明凱:今年春節之前,我們這個機構本身入住的老年人就比較多,床位全部爆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一百多位養老護理員,他長年在我們這裡工作一年到頭,也想回家與家人團聚,那這個時候我們也面臨護理人員的短缺,我們就覺得這個春節就會特別難過。最後,我們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我們就去求助市長,請她(女副市長)幫我們協調。

這條院長發給市領導的信息最後算解了燃眉之急,卻也給醫院敲了警鐘。他們缺的不僅是具有基礎護理知識的年輕人,還更缺醫養結合中最關鍵的「醫」。但吸引年輕人學習養老專業護理並非易事。

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院長蘇銀利:學生們對於照顧老年人,他的這種選擇趨向性還是比較冷淡的。照顧小孩的,比如說幼教專業就比較火爆,孩子們很願意去跟孩子們打交道,因為他看著孩子們一天天長大,而且孩子們充滿了活力,所以他就有一種職業成就感。老年人是因為這種生理的一種自然規律,他是在不斷衰弱,甚至最後他可能照護的結果是死去,好像感覺沒有成就感。

對養老護理的偏見,社工服務理念的教育缺失,讓大多是獨生子女的學生一時難以接受相應專業,如何喚醒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共同引起了學界和業界的思考。事實上,早年,湘潭六院便在全國公立醫院中率先設立養老護理員工作部,負責養老護理員日常管理、培訓等工作,而在2017年,他們又與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合作,挑選30名志願從事醫養事業的學生,在全國首創「醫養訂單班」,學生將於明年畢業,可選擇直接進院工作,在此之前每周有半天用於該院實習上。

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臨床學院院長劉暉:我們在課程裡面也是做了一些特別設置,比如說老年病學、老年疾病預防、老年護理學、還有老年心理學、還有安寧療護、還有老年營養膳食學等近十門課程,那麼他除了可以當一名基本的這種全科醫生以外,他還掌握了一定的一些護理技術和一些康復技術,讓他能夠在醫療康復和護理能夠達到一個三位一體的實用性醫衛人才。

在這所醫衛類高職院校看來,巨大的老年基數和人才缺口潛藏廣闊的養老市場;而在湘潭六院看來,在這個市場中,因為人口流動加快等原因,每個老人都可能成為一個信息孤島,這給維繫養老的傳統孝文化帶來挑戰,當地民政部門對城鄉地區調研後對此感受尤為強烈。

湘潭市民政局局長禹尚良:隨著社會的變遷和家庭結構的變化,我們要高度關注基於孝文化背景下的養老公共責任缺失的問題。當前特別是要警惕,以孝的名義將養老納入私人事務的趨向,用現代的理念,把國家責任、社會責任、家庭責任進行非常清晰地界定,防止三者相互博弈,對孝文化要注入新時代新內涵。

只有增加專業養老人才供給,才有注入新內涵的可能。通過對市場的調研,院校在一般醫衛類專業基礎上再細分出養老方向,除首創醫養專業外,他們不僅在護理專業中增設養老護理方向,還對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進行擴招,希望畢業生自人們進入老年時,就介入養老技術。

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醫療設備與管理學院院長郭颺:我經常會跟我的學生講,你要示弱,這種示弱在於什麼,說我可能不會,爺爺,您很會寫書法,您教教我,我很想學。反過頭來說,那些老年人他覺得我原來還有用,通過我們的專業,來促進老年人的這種積極老化,健康老化,把他原來的這種潛能給激發出來。

日前,民政部建議各地要將養老服務列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優先領域,對符合條件的養老服務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項目,優先納入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範圍。顯然,只有繼續挖掘養老市場、擴充人才儲備,才能讓老人有尊嚴地老去。

養老既是事業,也是產業

在位於湘潭市城南的一個小區內,物業正在對老人身體狀況進行入戶調查。

這個小區的房產商計劃和湘潭六院合作,開辦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將專業醫療服務引入社區,而第一步就是為60歲以上的老人建立健康檔案。

碧桂園集團湘潭片區營銷總監曹森松:由六醫院這邊對我們的業主提供免費的檢測,建立起這個健康的檔案,然後根據每個住戶的這個身體狀況,他們會設置三個等級,應該是紅黃藍三個等級這樣的一個標段,制定相應的這種康養計劃。行動不方便,生活不能自理,可能重度就屬於紅標。

因為湘潭市六醫院開辦的醫養機構已名聲在外,就有地產商主動前來尋求合作,希望把醫養服務的經驗帶到社區。而把醫療服務向社區和家庭延伸,正是湘潭六院的管理者萌生已久的想法。

湘潭市六醫院院長向明凱:在這個十年當中,我們一直面臨來諮詢的入住的長者,一直面臨一個困惑,或者說一個搖擺,是什麼呢?就是很多老年人,又不願意離開家。我們有一首歌叫從你的房子裡面走出來,他不願意,因為這個家是很溫暖的地方,中國人也有這種傳統的觀念,另外一方面,又有一個現實情況,比方說子女不在身邊,不安全,另外一些慢性病,突然經常突發。也有人找到我們,就我無論花多少錢,我的父母就是要在家裡面,你的醫生、護士能不能上門。

小區的地產商負責提供場地,而湘潭六院則帶來專業醫療服務,這樣的合作模式未來如何具體開展,雙方還在探索之中。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就提出將持續完善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鼓勵探索「物業服務+養老服務」模式。

湘潭市六醫院院長向明凱:我們要求它做的,就是拿出一個,原來物業管理的用房,達到一定的標準。裡面有老年人的活動室、有就餐區、有我們這個體格檢查、健康檢查的健康小屋、還有其他的一些用房,包括配餐區、老年飯堂等等這些,物業管理人員我們也要培訓他,無論是保潔的、保安的、水電的,所有的物業人員,要具備幾個基本素質,第一就是緊急搶救的心臟復甦的常識,還有就是除顫儀,要會使用,老年人你去巡視的時候,你的目測也好,還是一般的交流也好,應該怎麼去發現問題。

就在湘潭市六醫院積極嘗試將醫養服務與市場對接、尋求社會資本合作時,卻發現因為自己公立醫院的屬性不具備市場主體資格,因而發展受到制約。

湘潭市六醫院院長向明凱:養老服務業既是事業,也是產業,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帶有一定的公立性,同時也需要市場化、產業化的運作,下一步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的發展方向,要從機制、體制上面,來解決它的這種下一步發展的平台和活力的問題。

本周五,在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就透露,《關於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即將印發,將進一步破解一些制約醫養結合發展的難點、堵點問題。

作為國家第一批養老試點城市,湘潭市已投入4.2億建立養老網絡,建設了93個養老的示範點和94個社區的日間照料中心,並對老舊小區的無障礙設施進行改造、升級,對城鄉特困老年家庭進行家庭房間的改造,以滿足老年人社區和居家養老的需求,而這樣的努力在其他很多城市也在進行。

本周,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還表示,下一步將努力探索建立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的服務體系和制度。今年是中國步入人口老齡化第20年,如何加大醫保對醫養機構的覆蓋,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建立,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和力量增加老年健康服務供給,都是下一步探索的重點。

湘潭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永珍:要老有所養,那要有一定的設施場所,這是一個方面,這是政府加大投入。第二,政府的服務要體現在政策的引領上。為什麼有這麼多社會資本進入?確實,養老這個領域,它不是那麼賺錢的,說實話,而且是投資回報期是比較長的,中間還有不少的風險,但是他們願意加入進來,就是政府在這塊有政策的一些扶持,實際上也是一種間接的服務,包括日間照料中心,這個我們都是2017年之前,是8萬塊錢到10萬塊錢的建設補貼,2017年以後我們是20萬到30萬的補貼,還有3到4萬塊錢的運營補貼。

國家衛健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推動醫養結合發展的,特別是失能老年人護理的一項重要保障,那麼我們國家也很重視這項制度建設,目前已經在15個城市開展了長期護理保險的試點,取得了一些經驗,下一步要繼續擴大試點。

白岩松:對於中國來說,老齡化社會雖然呼嘯著迎面而來,但其實現在還處在年輕老齡化的階段,我們60~65歲的人口數接近9000萬。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還有幾年的時間可以快速地去做相關的準備和改進,如果一旦到了高齡老人越來越多的真正老齡化時代,相關準備沒跟上那就慘了。日本現在65歲以上的人口已占到總人口的28%,幾乎是三人行,就有一位65歲以上的老人,而中國目前是不到6個人當中有一位60歲以上的老人,相比之下,我們還有時間,但必須有緊迫感。更何況善待今天的老人,不就是善待明天的我們自己嗎?

來源:紅網湘潭站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