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諸葛亮給孫權算外交帳,周瑜算軍事帳,而魯肅算政治帳

張老師說歷史 發佈 2019-12-15T07:27:55+00:00

關鍵的時候是一筆政治帳。在曹操率領幾十萬大軍壓境的時候,江東除了孫權,只有兩個人沒有慌,也不願意投降。一個是周瑜,另外一個,自然是魯肅。周瑜給孫權算帳,算的是能不能打,怎麼打能打的贏的問題。魯肅給孫權算帳,算的是為什麼要打的問題。

關鍵的時候是一筆政治帳。

在曹操率領幾十萬大軍壓境的時候,江東除了孫權,只有兩個人沒有慌,也不願意投降。

一個是周瑜,另外一個,自然是魯肅。

周瑜給孫權算帳,算的是能不能打,怎麼打能打的贏的問題。

魯肅給孫權算帳,算的是為什麼要打的問題。

魯肅的想法和諸葛亮的想法不一樣,說辭也和諸葛亮的不一樣。諸葛亮不是江東的人,他只能說大義,說大局,而魯肅可以。

魯肅完全是從孫權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

當孫權在議事廳問大家意見的時候,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全孫權投降,當時魯肅一句話也沒有說。等到孫權散會之後,魯肅連忙一路小跑跟著孫權回到了孫權的宮殿。孫權知道魯肅有話要講,就問魯肅:「你想說什麼?」(卿欲何言)

魯肅說,剛才在大廳里那些人都是垃圾,說的話是更垃圾中的垃圾,因為他們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將軍。如果要說投降,我魯肅可以,你孫權就不可以。為啥?我沒當過老闆,我投降了,差不多能繼續當官,搞不好還能升官加薪;將軍你呢?你原來是當老大的,投降了你肯定做不了老大,你想當官也不行,你想回家種地也不行,所以你只能打,也必須打。

這段話才是真正的說到了點子上。

人,都是自私的。很多時候去和一個人說一件事情,不要說有多好多好,而要說有多差多差。

人對一件事情的投入程度是和這件事情在當時的重要程度成正比的,而投入程度,也決定了這件事情的成功可能性。

所以說諸葛亮給孫權算清了外交帳,周瑜給孫權算清了軍事帳,而魯肅是給孫權算清了政治帳,或者叫私人帳。

一針見血,直擊要害。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從這個角度,魯肅當時為孫權制定的三分天下的榻上策,已經實現了一半。

為了表彰和嘉獎魯肅的功績,從前線回來之後,孫權大宴群臣,迎接魯肅。魯肅剛要進門給孫權施禮,孫權就已經站起身行禮,然後問魯肅:「我這樣親自迎接你,你有沒有感覺到很有面子?」

按套路,這時候應該感激涕零叩謝天恩等等。

魯肅雖然是個老實人,但不喜歡按套路出牌。他直接說了一句,不夠。

孫權愕然。

魯肅接著說,如果什麼時候將軍能夠成就帝業,然後再用安車來徵召我覲見,那才是榮耀呢。

你看,魯肅從來沒忘記過自己的政治主張,也從來都是從孫權的角度去出發。

潤物細無聲。

一個頂級戰略家的智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