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飛天第一人的老戰友回憶:太空人楊利偉在重慶的小故事!

西湖論健 發佈 2019-12-15T09:26:14+00:00

老戰友回憶:楊利偉在重慶的小故事文章摘要:」「楊利偉很愉快地答應了邀請,但是他估計可能安排不過來.」 空中巧解降落傘 「楊利偉所從事的工作具有極高的風險,」楊利偉的老戰友,駐渝某師副師長徐萬華昨天對記者說,楊利偉在成為航天員之前,成功化解了多次險情.

老戰友回憶:楊利偉在重慶的小故事

文章摘要:」「楊利偉很愉快地答應了邀請,但是他估計可能安排不過來.」 空中巧解降落傘 「楊利偉所從事的工作具有極高的風險,」楊利偉的老戰友,駐渝某師副師長徐萬華昨天對記者說,楊利偉在成為航天員之前,成功化解了多次險情. 1985年夏天,楊利偉……


能吃苦的人

駐渝某飛行團副團長陳祥昨天對記者說,楊利偉成為英雄,不是偶然.從他以前在重慶生活的點滴片段,也能找到答案.

楊利偉1992年從西安調到重慶時,物質生活條件比原來差了很多.以前在西安住的空勤樓條件好.到重慶後,空勤樓沒蓋好,只能住平房.愛人跟著過來後,一時沒找到工作.另外到重慶後要改飛殲擊機,重慶山高霧大,地形複雜,新駕駛一種機型,一切得重新開始.

當時和楊利偉一起到重慶的25名飛行員,有15名適應不了離開了飛行,楊利偉卻堅持了下來.

1996年楊利偉到航天城接受訓練之後,陳祥曾經去看過他幾次,楊利偉說訓練很艱苦,心理壓力特別大,但是自己能挺住.

陳祥說,「我得知他要來重慶的消息後,昨天晚上給他打了一個電話,想以朋友的名義,請他吃頓飯.」「楊利偉很愉快地答應了邀請,但是他估計可能安排不過來.」

空中巧解降落傘

「楊利偉所從事的工作具有極高的風險,」楊利偉的老戰友,駐渝某師副師長徐萬華昨天對記者說,楊利偉在成為航天員之前,成功化解了多次險情.

1985年夏天,楊利偉在航校學習,一次跳傘課中,5名同學編成一組跳傘,楊利偉第4個跳下去降落傘還沒有打開,第5名同學跳下來兩人粘在了一起.兩把沒打開的傘疊在一起,好像石頭一樣拉著他們飛快向下落.

很多人都被嚇壞了,指揮員不停喊打開備份傘.楊利偉在險情中沒有慌張,他和同學向相反的方向使勁拉傘繩,使兩個傘及時分開,化解了險情.


發動機熄火穩著陸

在還沒有成為航天員之前,《解放軍報》曾報導過一次楊利偉的事跡:楊利偉駕機飛到艾丁湖上空,飛機突然一抖,左發動機熄火停機,飛機速度陡然慢了下來,失去平衡,好像醉漢一樣在空中搖來搖去.飛機的通訊系統也被隔斷,無法和指揮塔取得聯繫.楊利偉沒有選擇跳傘棄機,他沉著地用一台發動機把飛機拉到500米高度,用肉眼導航,成功把飛機降落在停機坪.(劉邦雲 唐開敏 樊尚誠)

我的戰友楊利偉

楊利偉作為中國太空第一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我為有這樣的戰友感到光榮與自豪.回憶與利偉並肩戰鬥的日子,往事歷歷在目.

1993年初,利偉結束了10多年的強擊機飛行,從蘭空某部調到成空航空兵某團改飛殲擊機.1994年3月,我被任命為利偉所在的飛行大隊的教導員,同利偉工作了3年,彼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利偉有著強烈的事業心,對飛行事業特別熱愛.在飛行準備上,他總是認真細緻,特情處置問答全部優秀.一次飛行訓練,利偉完成訓練科目後返航.他駕駛戰鷹以一個漂亮的蜻蜒點水平穩地降落在跑道上.不料,減速傘彈不出,飛機如離弦之箭高速前沖.利偉沉著冷靜採取應急措施,飛機被乖乖地降服,穩穩地停在跑道上.

利偉是一位非常謙遜的人,人緣好,待人熱忱.我家屬來部隊探親,利偉把自己的冰箱讓出部分給我們用.我妻買的肉食、雞蛋、牛奶乃至剩菜都存放在利偉家.1999年夏,我帶著家人到北京,利偉熱情地邀請我們住他家.由於已在招待所住下,我們婉言謝絕了他的邀請.幾天後,我愛人朋友的兩個孩子來到北京,沒地方住.我把情況告訴了利偉和玉梅,利偉一家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並留住了一個星期.我在離開北京前,抽空專程到航天大隊見到了兩年未見面的戰友,兩家人好不高興.臨別,利偉送給我一瓶俄羅斯帶回的伏特加,給我兒子兩聽太空水.



10月15日,當利偉作為中國首飛太空第一人,我激動得歡呼跳躍,立即發去賀電:「你是戰友的驕傲、國人的自豪、航天的英雄、宇宙的嬌子!」黃 兵(作者現系重慶市政協工作人員)

楊利偉硬是行!

2001年11月,北京,成空駐渝某機場站副站長鬍岳彪和老戰友楊利偉就要分手了.臨別,胡岳彪給楊利偉留下一句話:「無論如何,你要第一個上去!」兩年後,「神五」載著楊利偉一飛沖天,胡岳彪激動得淚流滿面―――「利偉,你真的不易呀」

昨天,在場站,胡岳彪告訴記者,那天,交談中,我感覺到,楊利偉既對自己充滿信心,同時流露出競爭的壓力.「誰不想成為首飛航天員?」於是,胡岳彪將這句話贈給楊利偉.他堅信,這位執著、要強的師兄,一定會成為勝者.

1983年,胡岳彪在航校認識了同時進校的楊利偉.來自南方的胡屬馬,大一歲的楊利偉屬蛇,兩人性格調了個:「我內向,他外向,且特好勝.球場上爭輸贏,會拼得手腳受傷.」

楊利偉的飛行員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胡岳彪說,從普通人到飛行員一般要過兩關:抗過載和高速翻滾.楊利偉身體素質出眾,適應過載不難,可第一次上天,翻滾中,楊利偉感到頭昏.當時部隊正精簡,飛行學員93%的淘汰率.要過這關沒竅門,只有練.除訓練外,休息時更是採取土辦法―――左手捏右耳、右手捏左耳原地打圈……

1992年,兩人一同來到重慶.在梁平,楊利偉從強擊機改飛對身體要求更高的殲擊機.這時,他面臨家庭的一連串打擊.

胡岳彪記得,1988年,楊利偉父母退休,弟弟沒有上班,妻子身體不好,來梁平後很久沒有工作.楊利偉是長子,承受的重擔很難想像.當時,一些飛行員轉業去了待遇優厚的民航,楊利偉卻堅持留下,直到1996年招取為航天員.期間,他請過3天假,是「送」他的第一個兒子.

楊利偉最心疼的是他的第一個兒子.兒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缺陷,當時可以做修補手術,但小孩身體太弱,手術很難成功,為此一直拖著,直到兒子離開他.後來,楊利偉有了第二個兒子,他取名「寧康」―――希望兒子安寧、健康.

「體形上,楊利偉有點『橫』著長.」想著老友,胡岳彪忍不住笑了―――1米68的身高,體重近70公斤.可成為航天員後,楊利偉瘦了,結實了.更讓胡岳彪佩服的是楊利偉的自控能力.在北京學習期間,逢假日,楊利偉有時會「摸」出來和老友相聚.飯桌上,以前要喝點酒的楊利偉決不沾半滴酒.

那次分別後,胡岳彪和楊利偉的聯繫少了.他知道,老戰友正在為能成為首飛航天員努力.果然,利偉硬是行!記者 胡東強 實習生 高敏

他帶楊利偉參選航天員

當年楊利偉所在駐渝某部飛行大隊大隊長秦興龍說:「體檢進行了3天,楊利偉脫穎而出.」

「1996年9月,航天員選拔開始.我帶著10名飛行員從重慶到青島參加了首輪選拔.」秦興龍回憶當年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體檢相當嚴格,整整進行了3天.」秦興龍說,參加體檢的每一個飛行員素質都非常高:飛行時間必須要達到1000小時,都是有10年飛行經驗的飛行員.年齡要求在30歲左右,身高170厘米左右,體重65公斤左右.

競爭相當激烈.秦興龍說,「最後,重慶只剩下了1個人成為航天員,就是楊利偉.楊利偉脫穎而出.」

秦興龍現為駐渝空軍某部副團長、當年是楊利偉所在飛行大隊大隊長.



事業心強的飛行員

當年同來的20多個同志,因為種種原因,最後從事飛行事業的只剩下7個人.

楊利偉是「七分之一」,因為他的飛行事業心非常強.秦興龍說,「在工作中,楊利偉對自己沒有弄明白的哪怕是很細小的問題,他都要去查資料核對,和同學探討,非把問題弄個水落石出不可.」

秦興龍講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療養後進行恢復性訓練,楊利偉在前艙操縱飛機進行特技飛行,第一次動作沒有達到技術標準,他就利用老式飛機有限的滯空時間,一遍一遍地反覆練習,直到動作規範.

變瘦了的航天員

「成為第一代航天員後,楊利偉面對的競爭也相當激烈.」1998年7月,秦興龍到北京學習,到楊利偉家做客.他發現楊利偉瘦了,「不過更結實.」

去北京之前,楊利偉的體重和秦興龍差不多,都是70公斤左右,而見面時瘦了5公斤,是65公斤.

因為,要成為一個合格的航天員,條件甚至苛刻到體重.「幾個老朋友在一起聚餐,楊利偉堅持不喝酒.面對滿桌的魚肉,楊利偉很少動筷子,主要吃了些豆類和杏仁.」

這個細節讓秦興龍印象深刻.他說:「這是楊利偉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這也是強烈事業心的體現.秦興龍說,因為事業心,他才會從飛行員到航天員,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取得今日的輝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