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為何曹魏忠臣都沒人管?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發佈 2019-12-15T10:29:57+00:00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曹操死後,當年跟著曹操一起打天下的夏侯諸曹、五子良將等人才逐漸凋零,導致曹芳繼位後,曹爽成了執政大臣,而曹爽又非賢能之人,妄加擅權,盡失人心,最終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而且當時大部分人都是支持司馬懿的。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曹操死後,當年跟著曹操一起打天下的夏侯諸曹、五子良將等人才逐漸凋零,導致曹芳繼位後,曹爽成了執政大臣,而曹爽又非賢能之人,妄加擅權,盡失人心,最終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而且當時大部分人都是支持司馬懿的。那麼司馬家篡魏的時候,曾經人才輩出的曹魏宗室舊臣去哪了?為何沒有「忠臣」出來管這件事呢?



當年,曹叡大限將至,為了穩固曹氏江山,將曹芳立為太子,以燕王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五人共同輔政。這五個人雖然都是曹氏宗族,但是卻無執政經驗,撐不起曹魏大局,之所以能夠成為輔政大臣,多數靠的是和曹叡的關係。

在曹魏前三代,詔書基本都是出自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兩人之手。然而這兩人與輔政的夏侯獻、曹肇是政敵,素來不和,擔心他們掌權後對自己不利。於是劉放和孫資向曹叡進言,極力阻止夏侯獻等人上台。結果曹叡聽取了劉、孫二人的建議,在最後時刻放棄了夏侯獻、曹肇等人,將輔政大臣改成了兩個人,曹爽和司馬懿。

輔政之初,曹爽還比較謹慎小心,凡事都與司馬懿和眾朝臣商議。但是不久之後,曹爽就在其心腹的挑唆下,排擠司馬懿和有不同政見的朝臣,獨纜朝政,凡事都要由自己專斷。為了不受任何人的限制,曹爽甚至將郭太后遷到別宮軟禁了起來,此等公然犯上的行為,手下人敢怒不敢言,也為郭太后幫助司馬懿埋下了伏筆。

沒有了限制的曹爽,如一匹脫韁的野馬,還想著建立軍功來鞏固威信,於是大舉進攻蜀漢。但曹爽並沒有軍事指揮才能,面對蜀漢名將王平、費禕等人的防守,曹爽毫無辦法,導致魏軍鎩羽而歸,死傷無數,浪費了大量物資,關中地區因此損失慘重,百姓怨聲載道。



曹爽不僅失了民心,而且其擅權行為,還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後果,那就是使曹魏士族元老「抱團取暖」。雖然曹魏士族本來並不是鐵板一塊,但是在曹爽專權的過程中,這些人逐漸心向司馬氏。所以,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士族高門都紛紛出面,幫助司馬懿維持京城秩序,而這些人的舉動,實際上都是在表達對曹爽專權的不滿。

之後,司馬懿從被曹爽軟禁的郭太后那裡拿到了手諭,又趁曹芳和曹爽出城祭拜先皇之機,率領三千死士來到了空虛的洛陽城。司馬懿先是關閉了各個城門,率兵把手武庫,又派人去占據了曹爽等人的營地。最後經過一系列的威逼利誘,迫使曹爽投降,並把曹爽、曹羲、何晏等人抓捕入獄,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劾奏朝廷,最終將這些人夷滅三族。


曹爽最初的一系列行為遭到了眾朝臣和士族元老的聯合反對,最後以這個結局收場,可以說是意料之中的事,正所謂「牆倒眾人推」。而且當時司馬懿手持太后詔書,打的「清君側」的旗號,在這些朝臣和士族元老眼中,此時的司馬懿才是忠臣。

然而,在司馬懿父子漏出獠牙之後,大權獨攬,比曹爽更加可怕,這些士族元老們才恍然大悟,但也悔之晚矣。因為司馬懿擅長裝病裝傻,加上其「影帝」級的表演,騙過了當時這些士族元老的眼睛,使得這些人極大地減少了對司馬懿的提防。他們低估了司馬懿的權力慾望,而且沒想到一向病懨懨的司馬懿身體居然這麼好,著實被司馬懿給「將了一軍」。



但是,當時並沒有人能夠除掉司馬懿,甚至在司馬懿死後,想除掉其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的人也都以失敗告終,後來的「淮南三叛」就是最好的例子。王凌、毋丘儉、諸葛誕都是為了維護曹魏政權而起兵反叛,結果最終都被司馬氏所鎮壓。此後,曹魏那些「忠臣」便也再沒有了任何反抗司馬氏的行動,司馬代魏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