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買遊戲機,媽媽這樣拒絕,賣家都誇獎是培養學霸的節奏

做老師的二孩兒媽媽 發佈 2019-12-15T12:07:46+00:00

每年到了年底,各種各樣的促銷,各種各樣的活動,每到這個時候,就開始帶著兒子各地趕場,忙得不亦樂乎。上個周末是奧克蘭地區一年一度的聖誕遊行,遊行完畢之後是在城市中心廣場舉辦的嘉年華活動。活動的主題自然是圍繞著小朋友們喜聞樂見的表演和遊樂設施。

每年到了年底,各種各樣的促銷,各種各樣的活動,每到這個時候,就開始帶著兒子各地趕場,忙得不亦樂乎。

上個周末是奧克蘭地區一年一度的聖誕遊行,遊行完畢之後是在城市中心廣場舉辦的嘉年華活動。活動的主題自然是圍繞著小朋友們喜聞樂見的表演和遊樂設施。

最吸引人的,也是在人流最密集的地方,是在廣場的入口處,一個遊戲機銷售搭建了一個設備齊全的遊戲中心,讓小朋友們免費試玩,當然了,人家的目的是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

兒子非常投入的體驗了好幾款遊戲,別說小傢伙還挺有天分的,玩兒的遊戲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體驗完畢,兒子開口了:「媽媽,這個遊戲機太好玩了,我要買一個。」

「我說什麼來著,看來人家商家的營銷策略真的是非常成功的。」我這個當媽的暗自思量。

「但是媽媽不能給你買。」平靜地對兒子說。

「為什麼呀?」這個為什麼是肯定要問的!

「因為這個遊戲實在是太好玩了,太吸引人了,如果媽媽給你買了,你就會特別不容易控制住自己,就總是會想著我要去打遊戲,我要去打遊戲;我也不是說打遊戲不好,但是太容易上癮了,用了很長的時間打遊戲,就沒有時間做其他的事情了。比如說學習呀,練琴呀……」

兒子聽了媽媽的話,稍微思忖了片刻:「那等我上大學了,我自己買一個可以嗎?」

「當然可以啦。」

促銷的小哥哥聽到我們的對話,對兒子讚許有加:「這孩子真講道理,一看就有出息。」然後轉而對兒子說:「等你考上大學,就上我們這兒買來啊。」



說實話,拒絕兒子的要求的時候心裡也沒有底,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如此痛快的就答應了,而且還給自己提出了個小目標,還要等上大學的時候自己來買。靜下心來分析當初的話,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大概是基於以下幾點:

首先肯定孩子的感受,打開溝通的渠道

當孩子要提出購買遊戲機的時候,我很明確的告訴他我們不能買。

但是並沒有因為不能給孩子買遊戲機,就把遊戲機說得一無是處。實事求是的對事物作出客觀的評價,好的地方就說好:經過廠家仔細開發的遊戲,絕對是有吸引孩子的獨到之處,這是任何人都不可否定的事實。同時孩子也已經親身體驗過了,如果這個時候對遊戲機本身大加否定,那麼否定的不僅僅是遊戲本身,同時也是否定了孩子自身的感受。

那時候如果說家長說出類似於遊戲機不好玩之類的不客觀的語言,孩子有可能認為家長在說謊,否定客觀事實。也有可能孩子會認為家長是在否定自己,亦或可能孩子認為家長什麼都不懂,是現代科學的白痴……這個時候無論孩子產生哪一種心理,最後所達到的結果,無疑都會是孩子對家長的話產生抗拒。再往下的溝通就會愈顯得艱難了。

媽媽說出了遊戲機實在是太好玩了,家長說話實事求是,和孩子共情。孩子立刻覺得家長和自己是在同一個頻道上的,理解自己,認可自己的觀點,在心理上孩子就會很樂於的和家長繼續溝通下去。



正視潛在的後果,正是因為他好玩,才會容易上癮。

這是因為遊戲設計抓住孩子的心理,能夠讓他們不斷的被勾引著,一步一步的往下走,所以他們會非常容易上癮,這是大家對於遊戲的共識,也是遊戲開發者的目標。

對於這個話題以前就曾經開誠布公的跟兒子講過,畢竟他也還是接觸過很多的其他遊戲的,包括在網上看一些遊戲解說視頻。

有很多的家長都會責怪孩子,一天到晚的抱著手機,或者是坐在電腦前,坐在遊戲機前打遊戲,打個不停,荒廢了學業,進而千方百計的去尋找解決的辦法。

實際上對於電子產品的依賴和對於其他的物質的依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如何切斷了依賴物質的來源。當然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根本就沒有接觸過這種依賴性的產品,這樣不就是非常輕而易舉的來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心理學家談論如何建立好的習慣以及摒棄不良習慣,往往都會給出一個最基礎, 最為簡單使用的方法:如果要想建立起一種良好的習慣,就要使得做這件事情看起來更加容易,更加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處處的便於實踐和操作。比如說很多人希望去減肥健身,專家給出的建議並不是定期的去健身房,如果能夠在家裡有一個健身的器械或者健身的場所,哪怕並不是非常完善的,這往往更利於健身和鍛鍊習慣的養成。再比如家長希望孩子建立起閱讀的習慣,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家裡的客廳,臥室或者是車上,時時刻刻都放上幾本圖書,讓孩子隨時隨地的都可以拿起一本書來翻上幾頁。相反要摒棄一些不良的習慣,就要有意識的設置障礙。比如說現在人們使用手機的時間過長,專家給的建議就是把一些不是非常需要的APP卸載,下次再想瀏覽的時候,還要重新下載,重新輸入密碼,一系列並不複雜,但是有一點耗時,繁瑣的過程,也許就使人放棄了再次瀏覽的慾望,從而漸漸的擺脫對某些APP的依賴,從而有效縮短螢幕時間。

家裡有了遊戲機,擺在那裡不讓孩子玩,那難度是可想而知的。與其買了遊戲機,孩子沒有節制的去玩,然後家長大呼小叫的去制止孩子,還不如止於源頭,畢竟這並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不完全否認打遊戲的娛樂性,但希望孩子選擇更重要的。

打遊戲就有很強的娛樂性,這一點沒有人能夠否認,但是,又是容易上癮的,又是非常浪費時間的,這是事實的另一個方面。

把這個事實給孩子擺出來,讓孩子知道時間是有限的,他應該如何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時間,如果說把大量的時間用在打遊戲上面,對其他的應該做的事情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勢必會影響到其他正常的學習,自然而然的就沒有了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其他在事情上面,比如說孩子的學習,比如說孩子其他的興趣愛好方面的培養,要讓孩子知道在父母的心目當中什麼是重要的,當然這與父母對於孩子平常的思想方面的疏導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的反應令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從他的回應當中,其實可以看出孩子是經過思考的,是講道理的,並且可以看出孩子對自己的未來是有很好的人生規劃的,雖然還是在9歲這樣一個小小的年齡。



這個事情不禁讓我想到了黛安娜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所定義的4種養育風格。

專制型父母(Authoritarian parents)他們控制懲罰嚴格冷漠,他們的話就是法律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不能容忍不同意見的存在。

如果是一個專制型的父母。他會怎樣應對孩子要求買遊戲機的請求呢?我想大概會是這樣的:我說了不買就是不買,哪有這麼多的問題,難道我的話還不管用了嗎?

這樣解決不買遊戲機的問題看似簡單極具效力,但是在孩子的心目當中會留下什麼樣的影響呢?孩子也許會感到自己是不被父母重視,不被父母尊重的,甚至有可能感到父母是不愛自己的……

有研究表明,專制型父母的孩子更傾向於性格內向表象相對較少的社交性,他們不是非常友好,經常在同伴中表現出不自在,專職型父母養育下的女孩子往往會特別依賴於父母,沒有強烈的獨立性,但是男孩子往往表現出過分的敵意,很難與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友誼。

放任型父母(Permissive parents)提供不嚴格不一致的反饋,他們幾乎不對孩子做出要求,並且不認為自己對孩子的行為結果負有很大的責任,他們很少限制孩子的行為。

放任型的父母對於孩子提出買遊戲機的要求,也許會馬上就同意了,反正也不是買不起,也不是什麼貴重的東西。

但是這樣的父母所發現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看到放任孩子肆意選擇所帶來的後果。當父母按著孩子的想法放任孩子的行為時,他們不加以任何的限制,往往會帶回出一系列的後果,而父母又不會為這些後果去承擔責任,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處於一種失控的狀態。

孩子的要求往往是從小到大,不斷的向外推著父母的界限,而父母是一步一步的向後退讓。而往往當父母意識到問題出現的時候,就為時已晚了。

比如說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家長對於孩子使用電子產品不加以有效的管理,當孩子一旦上了網癮,影響學習,影響健康,產生厭學情緒,出現青春期的叛逆,諸如此類的問題會接踵而來。

通過對很多放任型父母的孩子的追蹤,可以看到放任型父母養育下的孩子傾向於依賴和喜怒無常,他們的社會技能和自我控制能力非常低,因為從小父母就沒有教給他們如何去適應社會和適當的進行自我控制的能力,而是一味的遷就和放任他們。

權威型父母(Authoritative parents)這一類型的父母是堅定的制定清晰且一致的規則限制,儘管他們傾向於相對嚴格,但是他們深愛著孩子,並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支持,他們嘗試與孩子講道理,解釋他們為什麼應該按照特定的方式行事。權威型父母鼓勵他們的孩子獨立自主。

反思跟孩子交流要不要買遊戲機的過程,確實自己應用了一些作為權威性父母的技巧和孩子進行溝通,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研究表明權威性父母的孩子往往表現良好。他們都表現為獨立,友好對待同伴,自由主張而又就具有合作和團隊精神,他們追求成就的動機很強,並且常獲得成功,且受人喜愛,無論在於他人的關係還是在自我情緒調節方面,他們均能夠有效的調節自己的行為。

確確實實從孩子的回應當中也表現出上邊提到的了某些方面的特質。

忽略型父母(uninvolved parents)這種類型的父母表現出對孩子沒有興趣,伴有漠不關心,拒絕等行為,他們在感情上樹立兒童是自己的角色,僅僅是把孩子餵飽了,穿暖了和給孩子提供個庇護的場所。

孩子攤上這樣的父母無疑是很大的不幸,父母的較少介入對他們的情感發展會產生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導致他們感受不到被愛和情感上的疏離,並且也會阻礙他們身體上和認知上的發展。

與忽略型的父母對孩子缺乏最起碼的關愛不同,專制型,放任性和權威型的父母往往都是非常愛孩子的,但是由於他們的養育方式不同,帶來的結果也會差之千里。

愛孩子是多數父母與生俱來的本能,但是學會如何愛孩子,如何學習正確的教養方式,則需要在為人父母之後,需要大量的知識積累,一直用心的去自我提升,自我學習,努力去做聰明的父母,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