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1962年的老電影《李雙雙》——意識形態絲毫抹殺不了它的成功

在影視的邊緣行走 發佈 2021-09-19T09:52:11+00:00

《李雙雙》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於1962年攝製的喜劇故事片,以淳樸農村的主題,宣揚大家積極加入生產的主旋律,開創了農村喜劇的先河。

《李雙雙》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於1962年攝製的喜劇故事片,以淳樸農村的主題,宣揚大家積極加入生產的主旋律,開創了農村喜劇的先河。

論起來,那個年代的國產電影,不是打鬼子就是打國軍,天天戰火紛飛,有這樣一部樸實美好的平民喜劇,真心算難得了。


影片的製作背景相當不易,演員也選得相當棒。男女主角背對背賭氣的樣子非常傳神——我覺得這個海報設計得特別來勁兒,好看!


1962年《李雙雙》公映時,三年饑荒剛剛結束,但在電影裡你看不到農民們有絲毫忍飢挨餓的跡象,影片中是青山綠水,處處和平與穩定,大家都心情愉快,幹勁充足,連天空也是那般晴朗明媚。


這是六十年代初的中國農村,農耕文化濃厚,充滿泥土氣息。樸素自然的風格,讓電影也活潑起來。


電影用輕喜劇的形式展現農村景象,一件件瑣碎的小事,通過李雙雙這個人物串聯得十分流暢。

李雙雙在劇中第一次與人發生爭吵,就為了生產隊的幾塊木板,因為對方」拿的是集體的東西「,她不顧人家臉面難看,堅決不退讓。

丈夫孫喜旺斥責她:「你憑什麼管人家的事?」

李雙雙斬釘截鐵且理直氣壯地回答:「就憑我是公社社員!」

這話聽著很感慨,所謂「集體主義」,這種特二氣的思想早被時代淘汰,但無論在哪個時代,像李雙雙這樣站在理性的角度處理問題,這樣公平公正的人就是很好的管理層,於整個大隊的發展也是有益的。並且此處的鏡頭語言真的很棒,值得五星。


李雙雙這個女性形象太值得深究了!張瑞芳扮演的李雙雙,善良勤勞,熱情潑辣,愛笑愛吵,快人快語,有很明顯的女性主義,毫不拐彎抹角,主動要求走出家庭參加集體勞動——李雙雙見到水利工地勞動力不足,自發地和幾個婦女去工地。她帶著婦女修渠這件事,很讓男人們驚嘆。

為什麼這麼拼命?就為表現這部中國農村片中那個幹勁沖天的時代,一個把農村婦女從繁重的家務事裡解放出來,積極地投入到整個國家的集體生活中去的時代。


和她形成對比的是仲星火扮演的孫喜旺,雖是劇中的配角,但這個演員對於整個劇情的發展起的作用卻相當重要。據說導演魯韌就是看中了仲星火身上「傻、大、黑、粗」的質樸氣質,在這部輕喜劇電影中,可以說,所有的喜劇情節都由孫喜旺一力承擔。

事實證明,長得真喜慶的仲星火老師才是這部影片真正的主角,他的演技幾近出神入化!


我很喜歡電影中一些很有意思的細節:

喜旺下工回家,發現家門上一把鎖。門上有粉筆寫的幾個字:?在老地方,?在四嬸家,你回家先把火打開。

用拙稚的畫代替的地方,表示李雙雙有不會寫的字。


既然交待他捅開火,接下來自然也包括:鍋添上,麵條擀擀……

很有情味的留言,但孫喜旺卻拒絕配合。

李雙雙在水渠忙完,回到家,只見喜旺伸腿坐在炕上,紋絲不動。李雙雙只得親自動手。

為什麼不幹活?因為喜旺認為這並不是一件小事:「我不能開這個頭,我要替你做飯,將來還要我替你洗尿布呢。」


李雙雙的「農家活」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我還清楚記得裡面的擀麵條。

——李雙雙走近灶邊,揭開鍋蓋,倒水、取麵團、揉面、擀麵、切面,這一系列動作熟練自然,乾淨利落,令人嘖嘖稱讚。


我最喜歡仲星火和張瑞芳互相吐槽的片段——影片很大一部分的喜劇效果,來自於她與丈夫孫喜旺的性格反差,李雙雙性格火辣直爽,樂於助人,堅持公大於私、集體大於個人的原則,而喜旺私慮重重、膽小怯懦、生怕惹事生非。在生活中,就發生了一次次的碰撞與思想溝通。

夫妻二人的第一次衝突,就發生在做飯上——李雙雙在外面熱心腸,回家怎麼吵架也還要做麵條給丈夫和孩子吃。但聽著喜旺的冷嘲熱諷,李雙雙忍不住了,丟下案板,坐在門檻上哭起來。

喜旺見狀來了勁,他自己弄了兩瓣蒜,故意搗得山響——這段拍攝繪聲繪色,很接地氣。電影講究的就是從日常小事慢慢生發出人物性格,那細節的運用,推拉搖移鏡頭的使用,讓影片很有滋味。


李雙雙和喜旺打了起來,她一腳把丈夫踹倒在地的情節,男主慫爆了……這段表演渾然一體,極具感染力。

說也奇了,明明是部提高思想覺悟的電影,但是完全可以看成喜劇片,看下來歡笑不斷……愉快,明朗,新鮮,這就是……輕喜劇!


李雙雙不僅勇於挑戰男人的活兒,還樂於參加對公共事務的討論,敢於將自己的意見寫出來貼在公告欄里。這種大膽的行為,包括後來幫助桂英追求自由戀愛,反對包辦婚姻……都有一定的婦女解放的意味。


「妻管嚴」或許在現實中遭人詬病,置於文學作品中卻是暢通無阻,這部電影的亮點就亮在男弱女強,以前看這電影時,總認為做丈夫的喜旺很窩囊。但在每個時代都有無數個孫喜旺,只有特定的時期才能生出一個李雙雙,所以看這樣的老片真是有種久違的溫暖。


電影藝術地再現一個已然遠去的「記工分」人民公社集體生產的年代。

在評選「記分員」的過程中,主要講述了老百姓之間不痛不癢的小矛盾,主要以溫婉的「批評」為主,不涉及沉重的政治、社會諷刺。整體呈現出的還是60年代人民公社集體勞作積極、昂揚的生活面貌。


除了公社生活,仍然以家庭生活為主—— 一畝三分地和老婆孩子熱炕頭,滿是中國民間生活的喜樂和可愛。


喜旺給自己和熟人記了人情分,在這個問題上,雙雙有著男人一般的剛毅和勇氣,眼神充滿著中國婦女的睿智機敏和勤奮獨立。而喜旺則顯得有些像女人的小家子氣。這種性別的錯位,顛覆了傳統,使整個電影的生活畫面豐富而充實,也使人物,尤其是喜旺的形象鮮活起來。


「你說,人什麼時候才能沒有私心呢?」

按說,要求人不能有一點私心,這不符合人性,但那年代真就有這樣的人——電影較為真實地還原了當時的思想境界,李雙雙一心為公,甚至有點「軸」的性格,是展示「公大於私」的固定模板,她去公社檢舉自己丈夫記分不公的行為,已經類似於家庭舉報等文(格)行為的雛形。

但是整體過程仍然是流暢自然的,明明無數次被劇中的台詞雷到,但那些紅專台詞聽起來也沒覺得很尬。現在再看這種愛管閒事的人,其實很善良,很熱情,甚至是真的熱愛革命!李雙雙按主流影評的介紹,就是一個擁有嶄新時代精神的優秀農村婦女。


李雙雙的意見被領導採納,榮升為婦女隊的隊長,這一消息令喜旺這些男人不安。

這就叫:革命女性的崛起與男性主體的焦慮吧。


總是笑咪咪的,不談政事總是很歡樂的喜旺遇上事了,他也有性子一 一不高興就卷包袱離家出走,萌到極點。


喜旺一使性子,令女強人李雙雙居然也哭起來。

這一幕太真實了——電影不是盲目激化男女矛盾來做戲,而是在兩個人物個體性都非常強的前提下,表達其情感和理智方面的衝突與和解。

兩位演員演得真太好了,質樸溫暖又讓人喜悅,最後他們總是互相原諒,這比什麼什麼主義高得不知哪裡去了,台詞那麼有趣那麼生活化,不用看表演,都能感覺到撲面而來的農村氣息,令人歡笑和感動。


雖然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但總算壓下來了。

在「看戲」這場戲中戲的表演中,仲星火的表演是最為出色的,雖沒有脫離時代典型氛圍對於形象的渲染,然而典型中不失個性。這個符號化的人物在他的演繹下,人情味十足。


但是問題並沒有完——村莊即是一個完整可控的社會主義空間,李雙雙堅決不同意給副村長發救濟款,她要主持公道。

憑良心說,李雙雙的表現確實是無私無畏,令人欽佩。可是這一段同時也說明,不靠制約,靠覺悟的體制,一定是自上而下地開始腐壞。


一定要承認:現實中的廣大農民首先考慮的還是自己家庭的基本存活,不可能都是有著「偉大的階級覺悟」的信仰標兵。這種制度對於執政者的品格要求太高了!

所以,當喜旺因李雙雙多管閒事得罪人而離家出走,她再次一改強悍形象,脆弱地伏在炕上痛哭。


緊要關頭,黨的代表——村支書來了。

立竿見影,李雙雙立刻就被勸好了——追求解放,這種解放是所有的事情,無論好壞對錯,都跟著黨走的解放,是踩在黨這個巨大的肩膀上,以黨為基準、以黨為靠山的解放。

包括李雙雙的意見能得到肯定,還是靠決策人——老支書的賢明。


李雙雙打起精神,去安慰鼓勵生產滯後的大鳳,否則就沒法服人。

講真,這個時期的電影,道理講得都很好,都很有道理,都講得無法反駁,但是就是看得心裡不得勁兒,可能就是因為,人活著,要是沒私心,那活著多沒意思啊。


這部電影和65年以後的電影故事架構有些類似,區別在於:一個強調階級鬥爭勢不兩立,而另一個卻用輕喜劇的形式簡單化解,當然,前期的電影更貼近生活,片中還有年輕人談戀愛,桂英和二春的感情。

那個時代的愛情,也是建立在農村勞動集體生產基礎中,並受到勞動的限制和影響。


潑辣直爽的李雙雙,堅持講原則,跟隨制度的前提下,又看重情義,關愛他人。

聽完桂英的心裡話,她決心「管閒事」,堅決與自私現象作鬥爭。所以挺身而出,將桂英和來自城裡的小王的這場相親給攪黃了。


所以李雙雙的人設在現實中其實也並不討喜,是個愛給自己找麻煩的熱心腸。


但是她敢做敢當,敢于堅持原則,同時,疼愛孩子,對丈夫體貼入微。須知,直率正義正是中國女性的原生態品質啊。

男女平等,女性也能頂半邊天,這才是真正的女權主義啊。


再看喜旺裝橫耍脾氣,可就算離家出走,也沒有動真格的或者真拿壓倒老婆較真當回事。裝兩天自己又要回去,旁人也都要勸他回去。


當喜旺終於回家,我們都能看出來劇本的脈絡清晰,三次吵架、主線和支線都很突出。

最重要的是喜旺,他的變化軌跡才是片子最想傳遞的意識形態重點——從因為老婆不計個人利益、為公家賣力而發脾氣,到希望人人都丟掉私心,這個轉折是略微有些刻意的。


——你們年輕人是先戀愛後結婚,我和你嫂子是先結婚後戀愛。

隨著喜旺由最初的立場不堅定到逐漸轉變、思想覺悟得到提高,與李雙雙的愛情也得到了穩固。金橋副村長等人逐漸轉變,認識到錯誤,影片終於完成了政治話語的表達。

故事講得清楚明白,當真是大眾藝術。

最大遺憾似乎還是在於主題的陳舊性,向時代的意識形態上靠攏。但是也不必說什麼意識形態太濃這種沒營養的話了,從第五代橫空出世之前,中國哪一個年代的影片不是讓電影緊跟意識形態的?

《李雙雙》這部電影,劇中美好的幸福生活或許只可以作為一個烏托邦的美夢,在60年代是不會有的,就算在當今,那樣的農村生活,那樣的李雙雙,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只可以存在在銀幕里。但是,單就電影本身而言,它活潑生動,因著它濃厚的生活氣息流傳,至今仍有人願意一覽——意識形態抹殺不了它的成功。追求女性解放卻淪為政治運動的工具也好,人性烏托邦也罷,都不能抹殺這部電影的藝術魅力!

最後,再次附上傲嬌的男女主角的海報,向已逝去的老一輩藝術家的情懷致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