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陸抗篇(中)——歷史名將的另一面

公孫楓翔 發佈 2021-09-19T11:46:31+00:00

陸抗重大事件之四——救援壽春。建興元年,孫權去世,孫亮繼位,陸抗升為奮威將軍。太平二年,魏國征東大將軍諸葛誕在壽春起兵反抗司馬昭專權,並向東吳求援。

三國良將系列之陸抗(中)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陸抗重大事件之四——救援壽春

建興元年(252),孫權去世,孫亮繼位,陸抗升為奮威將軍。

太平二年(257),魏國征東大將軍諸葛誕在壽春起兵反抗司馬昭專權,並向東吳求援。吳國派出文欽、全懌、全端、唐咨等將領支援,趕在魏軍包圍壽春之前進入城內。當然最後壽春還是被司馬昭攻破,城內吳軍死的死降的降,全軍覆沒。其他人且不提,其實陸抗也參加了支援諸葛誕的軍事行動,孫亮拜其為柴桑督,領兵奔赴壽春。

《三國志·陸抗傳》載:太平二年,魏將諸葛誕舉壽春降,拜抗為柴桑督,赴壽春,破魏牙門將偏將軍,遷征北將軍。

對於這段史料,應該說是東吳的不幸,陸抗的幸事。對於諸葛誕、文欽等人的結局相信大多數讀者都知道,壽春被司馬昭團團包圍,城內主要將領之間爆發激烈衝突,最後結局都比較慘澹。東吳損失慘重,三萬大軍全軍覆沒,東吳大族全氏舉族降魏,壽春之戰可謂徹底失敗。

而陸抗顯然沒有進入壽春,雖然史料明確「赴壽春」,實際陸抗沒能打開魏軍的包圍圈。假如陸抗真的衝進壽春,那之後也出不來了。從這個角度而言陸抗是幸運的。

另外上述史料還記載陸抗擊破了魏軍的牙門將偏將軍云云,得以升為征北將軍,這件事也是一種幸運。結合《三國志·朱異傳》及裴松之注可以得知,當時陸抗是跟隨大都督朱異去救壽春的,前面文欽、全懌、全端等率領三萬吳軍進入壽春,隨即魏軍包圍圈收緊。東吳實際掌權的孫綝又以朱異領三萬人再次救援壽春。陸抗是作為這第二波援軍的一部分出戰的。然而魏國包圍壽春的兵力達到二十萬之巨,東吳三萬人雖然不算少,可相對數量上還是差距明顯,因此沒能解圍。

緊接著孫綝又徵調丁奉等部隊,集結五萬大軍讓朱異再次出擊。結果魏將石苞、州泰趁朱異進軍的同時偷襲了吳軍輜重屯放地都陸,一把火燒了個精光,朱異只得撤退。

《吳書》載:綝要異相見,將往,恐陸抗止之,異曰:「子通,家人耳,當何所疑乎!」遂往。綝使力人於坐上取之。

孫綝召見朱異,陸抗勸阻不要去,朱異不聽,結果被孫綝擒殺。當時雖然東吳進軍不利,但壽春城還在堅持,可孫綝臨陣殺掉自家大都督之後卻跑回了建業,丟下前線數萬吳軍給自己弟弟孫恩。東吳舉國上下譁然,孫綝動員全國兵力支援壽春,卻臨陣殺本方主將甩鍋,丟下部隊自己跑回都城,實在匪夷所思,絕不是合格的掌權者。壽春城內苦苦支撐的諸葛誕叛軍與吳軍聽聞孫綝撤退,士氣跌至冰點,逐漸有人向司馬昭投降。

最終在整個壽春之戰中吳軍的損失遠超三萬人。直接導致孫綝大失人心,與皇帝孫亮矛盾激化,隨即廢掉孫亮改立孫休,不久孫綝自己又被新皇帝孫休幹掉。

救援壽春的吳軍第一波三萬全軍覆沒,將領死的死降的降;第二波三萬進攻受阻無功而返;第三波五萬糧草輜重盡數被燒無奈撤軍,大都督朱異死於大將軍孫綝之手,然而陸抗卻獲得了提拔。

東吳戰績慘澹,大批高級將領折損,需要有人填補空缺。所謂陸抗破魏軍牙門將偏將軍的戰績,顯然不是很大,敵方將領名字未被留下,而且也沒能對整體戰局產生影響,甚至這次戰功在其他傳記中完全找不到。然而就是這樣小小的功勞,在整體失敗的背景下,反而成全了陸抗。

陸抗重大事件之五——進攻永安

永安二年(259),陸遜拜為鎮軍將軍,出鎮西陵,統轄從關羽瀨至白帝城沿線的東吳軍隊。

永安三年(260),陸抗獲得假節。

永安六年(263)冬十月,傳來蜀漢遭魏國進攻情勢危急的消息,吳國皇帝孫休下令大將軍丁奉攻合肥,上大將軍施績自荊州西進救蜀漢,兩路並進,然而蜀漢沒有等到東吳出兵便滅亡了。但是,東吳已然派出了鎮軍將軍陸抗、撫軍將軍步協、征西將軍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等多員大將組成的援軍,既然盟友已亡,那就稍微調整一下戰略目標,把救援改成進攻。

永安七年(264)二月,東吳的「援軍」進入蜀漢故土。在東吳許多將領的想像中,既然蜀漢跟曹魏勢不兩立,自己又是蜀漢盟友,那相比投降曹魏,蜀漢舊將們應該更傾向於東吳吧。既然曹魏尚且立足未穩,東吳就有機會搶下大片地盤。

《漢晉春秋》載:協攻城,憲出與戰,大破其軍。孫休怒,復遣陸抗等帥眾三萬人增憲之圍。

然而東吳失算了。蜀漢巴東太守羅憲堅守永安城拒絕降吳。當時的成都剛剛發生變亂,鍾會、姜維、鄧艾先後死掉,魏國在蜀漢的駐軍人心惶惶,以至於實際只控制了成都周邊,外圍大片領土處於權力真空之中,所以東吳才會執意進軍。可是羅憲態度堅決,擊退了打頭陣的東吳將領步協。孫休大怒,增派陸抗帶著三萬大軍包圍永安。陸抗連圍帶打又過了六個月,硬是沒拿下這座孤城。

原來,羅憲在被圍之前就派人逃出去向魏國安東將軍陳騫求援,只是當時益州局勢混亂,陳騫不敢擅自做主只能向司馬昭匯報,時間都搭在路上了,半年多以後司馬昭派出的荊州刺史胡烈才趕到。陸抗見魏軍已至,也只能撤軍。

關於羅憲,他身上還有不少閃光點可以說,等到以後專門開篇再講。至於本篇的主人公陸抗,不幸的在此戰成了對手的背景板。當然這也不能說陸抗軍事能力有問題,因為自東向西進攻首先不具備地利,而且東吳趁人之危的行為非常不得人心,這也是城中軍民死傷大半仍然堅守的原因。加上永安城是蜀漢苦心經營數十載的軍事要塞,防禦工事非常完備,除了圍起來等待糧食耗盡確實沒有更好的辦法。古代的圍城戰,只要防守方意志堅定,打個一兩年都很正常。

陸抗重大事件之六——宗族豪強,後院起火

永安七年(264)八月,吳景帝孫休駕崩,孫皓即皇帝位,加封陸抗為鎮軍大將軍,領益州牧。

我們知道陸抗活躍在東吳晚期,而東吳晚期朝臣之間、豪族之間內卷化非常嚴重,所以陸抗不僅要操勞軍務,還得時時刻刻注意千里之外朝廷的動向,牽扯著大量精力。

有這樣一件同陸抗關係不大的事,不僅可以看出陸抗為人,也能看出當時東吳政局的困境。當時有個叫賀邵的人被任命為吳郡太守,到任之初,足不出戶。至於不出門的原因史書沒明說,筆者推測應該是表明自身清正廉潔,不結交當地豪族的態度。吳郡是東吳豪族聚集之地,勢力之大是東吳從起家到滅亡都沒能解決的問題,晚期自然更加尾大不掉。所以賀邵這種態度,讓當地豪強們很不爽,也很輕視他。

有人在賀邵府門大書「會稽雞,不能啼」六個字,意思是賀邵這個會稽窮鄉僻壤來的人,就像不能打鳴的雞,來到吳縣「大城市」嚇得門都不敢出。這個賀邵也很有脾氣,隨即回屋取筆,在門上加了「不可啼,殺吳兒」六個字予以回復。意思是我這只會稽的雞可不能輕易打鳴,一旦打鳴,就要殺吳郡的小兔崽子!

《世說新語》載:於是至諸屯邸,檢校諸顧、陸役使官兵及藏逋亡,悉以事言上,罪者甚眾。陸抗時為江陵都督,故下請孫皓,然後得釋。

賀邵這一「打鳴」,真的很驚人。身為吳郡太守,自然有巡視各軍隊營盤的權力,於是賀邵在轄區內仔仔細細地進行一番巡察,果然發現許多問題,包括顧、陸兩大家族把國家的官兵當成私兵役使,窩藏違法犯罪之人在營內等等,均上報朝廷。

這下顧、陸兩家族許多人獲罪被抓,賀邵打擊豪強不法行為的決心可見一斑。熟悉三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顧、陸兩家族在東吳的地位,顧雍、顧譚,陸遜、陸抗,這些都是吳郡吳縣出身,在東吳舉足輕重的大人物,而且兩大家族旁系眾多,除了朝堂之上身居高位的那幾位,更多是在吳郡本地根深蒂固的力量。

公平地說,賀邵這種行為放在今天就叫「掃黑除惡」,敢跟黑惡勢力保護傘作鬥爭,需要極大勇氣。但是很尷尬,這陸家現在的話事人正是陸抗。陸抗作為東吳在荊州的大將,承擔著重要的軍事職責,蜀漢已然滅亡,交州叛亂不止,荊州面臨三面包圍的險峻形勢。然而後院卻起火了,家族大批人被賀邵舉報而抓進監獄,陸抗當然無法坐視不理,事情的嚴重程度寫信都不足以說清楚,陸抗不得已竟然離開軍務繁忙的江陵,親自回到建業向皇帝說情,最終陸抗的宗族們都被釋放了。

這件事反映出東吳的豪族問題已經病入膏肓,沒有救治的希望了。一直沒介紹賀邵的背景,這位老兄不是一般人,他是東吳大將賀齊的孫子,也算祖孫三代為東吳盡忠,正經的將門之後。而且賀齊作為會稽人,並不屬於所謂「淮泗將領」,是正經的江東本地人。這樣的身份,到了吳郡仍然被當地豪強輕視、侮辱,可見平日裡這些人是怎樣胡作非為,不把東吳朝廷政令放在眼裡的。

從賀齊到賀景再到賀邵,賀家已歷三代,身為吳郡太守的賀邵在一般人眼中可能地位已經很高了。但是,賀家世代為官,顧家、陸家可是「世代為相」級別的,能量遠非賀邵能比。我們在談論陸抗作為一代名將如何文治武功,逆勢輔國之才能時,往往忽略他的背景。

陸抗為東吳續命立下汗馬功勞自不必說,但很尷尬的一點是他的家族卻在後方為非作歹,什麼軍隊私用,窩藏罪犯等等,甚至在太守家大門上書寫侮辱的文字,囂張至極。而以陸抗的立場,出面營救家人無可厚非,那些不法行為又不是陸抗所為;可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無疑是一種悲劇。陸抗苦苦支撐著的,就是這樣的國家:豪強胡作非為手眼通天,敢於公然對抗地方長官,捅了婁子不用怕,找關係說請,連皇帝都得給面子。最悲劇的一點就是使得這群不法之徒逃脫懲罰的,正是陸抗本人。

這樣的東吳,能夠苟延殘喘許久,靠的除了長江天塹外,就是陸抗這樣的少數人才了。

至於賀邵,面對腐朽黑暗的東吳朝廷外加愈來愈殘暴的皇帝孫皓,賀邵挺身面對,不斷地直言相諫據理力爭,多次規勸孫皓遠離小人,廢除嚴刑峻法,最終換來的是被孫皓嚴刑拷打致死。

本期筆者講了一些並非由陸抗主導的事件,這些事件可能與陸抗歷史名將的刻板印象不完全相符,但有助於我們加深對陸抗其人的全面了解,以及增加對東吳晚期歷史的認識。下期繼續講述陸抗後續的經歷,感興趣的話敬請點讚、關注吧,同時也歡迎翻閱往期三國人物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