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偶像,百年劉德華:淺析劉天王能紅37年的3個原因

李思維 發佈 2019-12-15T02:28:41+00:00

陳奕迅在《中國新歌聲》中說「一個人要走紅不算難,但要一直紅下去才是最難的。」曾看到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劉德華能夠紅一輩子?點讚最高的回答是:能紅一兩年的,是有運氣;能紅一二十年的,是有道行;能紅三十年的,是劉德華。



陳奕迅在《中國新歌聲》中說「一個人要走紅不算難,但要一直紅下去才是最難的。」

曾看到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劉德華能夠紅一輩子?

點讚最高的回答是:能紅一兩年的,是有運氣;能紅一二十年的,是有道行;能紅三十年的,是劉德華。



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尤其是對那些在演藝圈發展的藝人而言,更是如此。紅一時,可能是靠時運;紅一段,可能是靠作品;但紅幾十年甚至紅更久,就得靠人品了。

劉德華在演藝圈被公認為「勞模」。其實從某種角度來看,被人封為「勞模」並不是多麼光彩的事情,因為「勞模」只能代表你勤奮,你付出得多,努力得多,但並不能說明你在影視方面具備某種超越常人的天賦。

劉德華說:「當年譚詠麟也說我不行,黃霑當年是一個填詞高手,他說劉德華寫歌不行,陳可辛當年也說過,劉德華演技實在太一般了。但是沒想到我3年還在,5年還在,10年還在,沒想到有一天真的叫我拍戲,今天不行,明天可以,或者後天可以,但是我能撐下去人生最驕傲的事找到自己堅持自己」

1.積極主動,娛樂圈勞模

天才,莫扎特

努力

劉德華身上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笨,這種笨有一點遲鈍,也不太會算計未來,他看到人家風光,也不去羨慕,但他卻能打好手中的牌。

剛入圈時,他說自己就像一個笨小孩,不知道這個世界會怎麼樣,不知道下一步會如何。

而他能做的,只有不斷向前,比別人做到更多。努力到一定的程度,往往機遇就自己找上門了。

他成長在香港的貧民區,沒入行之前,打過零工,當過洗頭小弟,送過外賣。

這些經歷複雜而辛苦,偏偏每一樣,劉德華都能做到最好。

因為從小吃苦,在無線電台當龍套期間,他也能比別人多付出十倍的努力。

小土匪,死屍,嫖客,保鏢。別人不願意演的角色,劉德華總是第一個上,而且永遠都像打了雞血一樣。

他在自己的自傳里也說——

365個跑龍套的日子,我一直沉著氣,沒有氣餒。

我相信,我缺的僅僅是一個機會。

把努力當成是一種習慣

他說:「我很笨的,也不知道哪部好,哪部不好,哪部會火,哪部不會,我就只好多接一點。」

他努力爭取每一個機會,在機會來的時候,又用盡全力把握住它。

拍《神鵰俠侶》,他把金庸寫的書啃了個遍;

拍《神鵰俠侶》,他把金庸寫的書啃了個遍;

演《鹿鼎記》里的皇帝,他翻史書反覆研究古代禮節;

在《風暴》里,為追捕悍匪,他把自己弔掛在車外;

拍《全職殺手》時,他被玻璃瓶砸得頭破血流

拍《投名狀》時,他被鐵鏈勾傷尾指,手指腫到發黑。直到現在,他的尾指都是彎曲的。

「我有一個阿Q的精神,不管多爛的劇本,來到我這裡,我都要讓他發光發熱。」

終於在2000年之後,他的演技磨鍊得爐火純青。不管是古裝片,還是商業片,甚至是《失孤》、《桃姐》之類的現實主義作品,他都得心應手。

即使如今已經57歲,依然在拿命去拼。

去年墮馬盆骨骨折後,為了儘快復工,他勤快地做物理治療,還沒康復又申請開演唱會,一下就是20場,期間只休息4天

有記者曾問他過他這麼多年努力的源頭是什麼,劉德華說了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我覺得是一種習慣,把努力變成自己的一個習慣就可以了,你不會有壓力。」

他憑著一腔孤勇和成千上萬倍的努力,殺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從一個毫無背景資歷平平的笨小孩,到如今的天王、金像影帝、TVB 香港最受歡迎男歌手獎、金氏世界紀錄里獲獎最多的香港男歌手,劉德華幾乎創造了奇蹟。

王晶說:「當今娛樂圈,如果有人有劉德華一半努力還不紅,那就是老天沒眼。」

張衛健說:「能夠在唱歌和演戲兩個方面都完全可以的只有劉德華。」

張學友說:「每次想停下休息的時候,總能看到前面的劉德華,永遠像個鐵人一樣拚命,一刻都不肯停。」

吳君如說:「劉德華是勤奮的象徵,是樂觀的代名詞。」

如果你問為什麼劉德華還這麼紅?

我可以告訴你:

因為勤奮,他不停歇的「奔跑」了38年。

因為「德華」,他身體力行地為我們詮釋了這兩個字。

拚命努力得來的,永遠都不會欺騙自己。


2.渾身充滿貴人體質

遇見貴人

貴人乾媽葉德嫻為其指路

初入娛樂圈被人嘲笑為徒有其表的「花瓶」。乾媽葉德嫻,她是劉德華演藝生涯中的恩師和指路人。

沒演技、沒人緣不受待見的劉德華,當時因為葉德嫻在事業上、生活上給予的提攜和幫助,令他度過了初入娛樂圈那段灰暗的時期。

葉德嫻不僅經常在片場指點劉德華的演技,而且還經常給劉德華開小灶,真的是像個媽媽一樣無微不至的照護華仔。

而葉德嫻晚年兒女不孝順,華仔卻沒有忘記當年的恩情,為了報恩,劉德華願意像兒子一樣照顧她終老。

伯樂發哥引薦出路

比劉德華大6歲的周潤發,可以說是他的貴人,剛出道的劉德華資源有限,而周潤發則已經是香港影視圈的大紅人。

1982年,導演許鞍華找周潤發拍《投奔怒海》,而周潤發因檔期問題,把這次機會讓給了劉德華。

華仔的表現不負眾望,《投奔怒海》播出後,以1500多萬港元的票房,創造了那一年的票房神話,劉德華更是憑藉這部電影,獲得第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提名,從此打開了華仔的演藝之路。

之後劉德華出演了一部部即使放到現在,還是被人稱讚的經典之作《獵鷹》、《神鵰俠侶》、《鹿鼎記》、《楊家將》...


除了拍電影,劉德華更是開始向樂壇發展。不僅推出了自己的首張專輯《只知道此刻愛你》,還和張學友、鄺美雲一起入圍了最佳新人獎。

看到劉德華在電影方面有了一些成就,到了1986年,TVB選擇和劉德華和解,並重新簽下合約。TVB同意劉德華演藝重心從電視劇轉向影壇。在這之後,劉德華和周潤發合作,一起出演了電影《英雄好漢》和《江湖情》。

在1988年到1992年這五年里,劉德華瘋狂接戲拍戲。據統計,在這五年里,他一共出演了50多部作品。在這麼多部作品中,不乏有一些優秀的作品,比如《賭神》、《旺角卡門》、《天若有情》以及《五億探長雷洛傳》等。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電影《旺角卡門》,在這部電影中,劉德華塑造了一個出生草根,身在黑惡勢力,卻又心存善良,有情有義的「悲劇英雄」形象,令人吹噓不已。


危難時貴人相助

1990年,劉德華憑藉自己多年積攢的人氣和口碑,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天幕電影公司。

但是在1995年之後,天幕公司入不敷出,虧損高達四千多萬港元。

因為投資失敗,合伙人跑路,劉德華虧得一塌糊塗。身負巨債,並且惹上了經濟糾紛,走投無路的時候貴人們紛紛伸出援手。

向華強夫婦拿出4000多萬港元借給劉德華幫其還債,解決了華仔的燃眉之急。

王晶更是給予他充分的信任,為劉德華提供資源,幫助他走出了低谷期。

有人說劉德華是爛片之王,我覺得這更是因為劉德華知恩報恩,基本上王晶找劉德華出演的片子,無論多爛華仔都不會拒絕。

作他人的貴人

1.李克勤

李克勤曾在《志雲飯局》里透露,在他發展最不順暢的那幾年,開演唱會連票都賣不出去,那陣子他收入慘澹,心情也跌落谷底。

後來好不容易振作起來,決心再開演唱會卻拿不出錢布置現場。

劉德華知道後二話沒說,只讓李克勤大膽布置,把帳單給他寄過去就好。

所以那次李克勤的演唱會,所有的布景都是他付的錢,光是一場的煙花就要花掉二十多萬。

2.馮德倫

2016年,馮德倫導演的《俠盜聯盟》開拍在即,可進組一個月前卻突然被告知原定的男主角無法參演。

只剩一個月的時間根本找不到合適的主演,緊急之下找的人不是沒有檔期,就是想要趁機加片酬,馮德倫急的一夜白頭。

在原定開機日的十天前,得知了情況的劉德華主動調整了自己的檔期,也沒有加片酬,還主動請纓當了本片的監製。

一場驚心動魄的危機就在這樣暖心的幫助之下收了尾。

3.肥貓

93年,「肥貓」鄭則仕的電影公司宣布破產,背負著2000萬的巨額債務,走投無路

劉德華得知這件事後,為了緩解鄭則仕的經濟壓力和無戲可拍的雙重困境,立馬邀請他來合拍電影,並請他做了電影製片人,而在此之前他們沒有任何一次合作。

多年後,渡過困境的鄭則仕在電影《追龍》上映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娛樂圈沒有真朋友,在自己最落魄的時候,只有劉德華伸了出援手。」

4.藍潔瑛

前段時間,「藍潔瑛事件」在娛樂鬧得沸沸揚揚,這個昔日的螢屏女神,卻流落街頭,讓人唏噓不已。

劉德華早年與藍潔瑛合作過電影《法外情》,而關係也極其普通,但當劉德華得知藍潔瑛的生活處境和遭遇後,還是默默地在她最艱難的時刻贈助了10萬元,還通過各種渠道幫助對方申請了不少福利,給她找了心理醫生。

5.張衛健

因為97年香港金融危機,剛剛小有名氣的張衛健幾乎破產,幾年的打拚付之東流,當時他都已經做好了房子被銀行封掉的準備。

就在這時,劉德華的公司簽下了張衛健。但他還是還不起貸款,只能是厚著臉皮,抱著最後一絲希望去請老闆劉德華幫忙。

很久以後,張衛健提起這段往事:

「我說我馬上就要破產了,老闆馬上開了一張支票給我,幫我渡過了這個難關,然後他送給我一句話,他說,學到就要教人,賺到就要給人。」

「學到就要教人,賺到就要給人」:傳承貴人的品質,曾經的他,得到貴人的幫助,現在的他,功成名就,要作為他人貴人啦

幾十年演藝生涯浮沉,劉德華從不吝嗇錢財與一己之力。

對他來說幫助別人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也是他必須去做的事。

而那句「學到就要教人,賺到就要給人」似乎已經成了他的人生哲學。

被他幫助的人,也始終記得他的哲學,那些星星點點的善意最終匯聚成星辰大海,繼續傳承。

可能很多人也會說,畢竟是頂級明星,賺了那麼多錢,幫助別人是理所應當的。可要知道的是,幫助別人他從不挑時間,即便是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

1991年,劉德華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天幕」,沒幾年就開始賠錢,後來負債纍纍,到最後他連公司都抵押了。

整個90年代他只能不停的出來拍戲,掙到的錢全用來還了債。

就在這時候,當初還名不見經傳的導演陳果拿著《香港製造》的劇本找到了劉德華,他被導演的熱情和劇本的創意打動,即便當時他自顧不暇,卻還是東拼西湊出五十萬。

靠這筆錢和天幕公司剩下的八萬英尺過期膠捲,《香港製造》問世,並獲得第十七屆金像獎最佳影片。

劉德華為這部影片貢獻了這麼多,事後他自己卻從來不提,時至今日也很少有人知道,他才是這部片子的出品人和監製。

幫助他人成長

後來劉德華談到當時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

「《香港製造》會是一部能在香港電影史上留下來的重要電影。到今天我還是會覺得,香港電影不能死啊。我就是窮一輩子,還是會支持的。」

支持和幫助他所熱愛的電影事業,這句話從來不是說說而已,就像資助《香港製造》一樣。

後來他發起「亞洲新星導計劃」,投資幫助多位青年導演。他是純粹為了扶持這個產業,為了拍出值得的電影,所以只提供資金和幫助,從不干涉創作。

「亞洲新星導計劃」至今舉辦了兩期,他投資近五千萬,先後幫助了寧浩、林子聰、郭子健、陳玉珊等多位導演。

而至今他的這些投資也只有寧浩拍攝的《瘋狂的石頭》以及陳玉珊的《我的少女時代》賺到了錢,其他都是血本無歸。

可他從不覺得後悔

「電影業不景氣,就不做電影了嗎?就是因為電影業不景氣,我知道很多幕後工作人員沒工開,也有很多新導演,他們沒有任何機會。

既然我有能力,便來試一下為大家提供一個開工就業的機會,也給一些新導演一個發揮的機會。

否則可能兩年、三年後,這些導演便會消失,再有才華但因為無投資,無人找他們開戲,結果要轉行。」

他沒想過回報,也不需要掙錢,只不過是為了值得的事情費盡心血罷了。而我們也相信,這些由他親手撒下的種子,終有一天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無獨有偶,2000年的雪梨殘奧會上,劉德華認識了19的香港運動選手蘇樺偉。

比賽結束後,劉德華對蘇樺偉的媽媽說如果有困難就去找他,當時所有人只當是一句客套話。

四年後蘇樺偉畢業,沒有公司願意僱傭他,後來還是劉德華在公司給他找了一份工作。提起老闆,蘇樺偉說:「我和別人一樣叫他『華仔』。」

從名不見經傳的小演員到如今的天王巨星,將近四十年的演藝生涯,多少後輩都已經混成了「xx哥」「xx爺」,只有劉德華仍然喜歡聽別人叫他一聲「華仔」。

這一聲「華仔」啊,是情義、是念想,也是他從來不忘初心的見證。

劉德華憑什麼火了37年?

因為他為自己的心之所向豁出了命去奮鬥;因為他助人為樂、謙遜有禮、懂得感恩與回饋。

37年?不止吧,這樣好的劉德華還會繼續紅下去的。

到八十歲,他三千青絲白如雪,仍喜歡別人稱他華仔,仍是眉眼彎彎,將歲月都溫暖。


3.多維度打造個人競爭力

劉德華是華人娛樂圈影、視、歌多棲發展的代表之一 [231] ;在電視、電影、音樂等方面都留下了為數眾多的代表作 [232] 。作為演員,他是華語影壇的巨星 [194] 。他致力於電影業的發展,並且貢獻良多。 [233] 20世紀80年代,來自草根階層的他吻合了香港電影親切感的特點 [234] 。之後他不斷的尋求轉型和突破 [235] 。他在《暗戰》、《無間道》等影片中的表演充分顯示了其駕馭角色的能力以及演技走向成熟的軌跡 [236] 。他的表演風格具有乾淨、沉靜的特點。他很少通過誇張的表情和動作來表達熾烈的感情;而是選擇用台詞和神態來完成角色的塑造 [237] 。(人民網、《新快報》、《法制晚報》、山西新聞網、《南方人物周刊》、《上海青年報》、《京華時報》綜合評價)

一個維度拼的是長度,兩個維度拼的是面積,三個維度拼的是體積,然後4個、5個、6個……

1991年,劉德華發表了自己寫的第一首情歌《情是那麼笨》,黃霑大罵:

「沒見過寫情寫得那麼笨的作詞人。」

這一罵,就罵了三年。

不肯服輸的劉德華反而更加努力去鑽研作詞。

後來,劉德華碰到黃霑,跟他說:「你不要那麼用力罵我好嗎?」

黃霑笑著拍了拍他肩膀:

「不要放棄,人是會進步的,你現在的作品,我聽懂啦。」

個人努力感動邵逸夫

出名之後的劉德華為了不受老東家TVB過多的限制,在合約即將到期時,拒絕與其續約,拒絕續約的事件激怒了TVB的大老闆邵逸夫。致使TVB將劉德華雪藏,但是被雪藏的華仔並沒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利用這段被雪藏的時間磨鍊演技,同時向當時的香港歌王林子祥拜師求教,學習唱歌。

劉德華的努力感動了邵逸夫,使其主動與劉德華和解,並且讓其與TVB簽下了自由性很高的合約。

到了1983年,劉德華得到了TVB的大力扶持,他和梁朝偉、湯鎮業、黃日華、苗僑偉組成的「無線五虎將」在香港一時風光無限。不過劉德華更想要去電影界發展,無線公司高層則想他只要出演電視劇。在劉德華拒絕了和無線的長期簽約後,他便被TVB打入了「冷宮」,被雪藏了整整400多天。

對劉德華來說,這雖然是一個挫折,但並沒有熄滅他想拍電影的熱情。真是應了那句古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被雪藏的時候,雖然他沒有拍一部電視劇,但是他拍了很多有名的電影,比如與成龍、洪金寶合作的《夏日福星》和《最佳福星》,以及和葉德嫻合作的《法外情》等。

而唱歌,從最初爛到被人笑,到現在一張演唱會門票炒到一萬多還一票難求,就足以證明他的成長。

150多部電影,120多張唱片,500多個獎項,連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認:

「最努力的是我。」

他的一生,就像一部勵志的紀錄片。

他的紅,是拿命拼出來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