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影評:一部好萊塢的通俗商業片

木兒魚 發佈 2019-12-15T02:46:12+00:00

確實有「終極俱樂部」。時屆奧斯卡,放眼好萊塢:馬丁•斯科塞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朗•霍華德、史蒂文•史匹柏、史蒂芬•索德柏、科恩兄弟,都算在影藝學院登堂入部。至於已成氣候,拍廣告和MV起家的導演們,恐怕,還是類別尚未登錄。


確實有「終極俱樂部」。時屆奧斯卡,放眼好萊塢:馬丁•斯科塞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朗•霍華德、史蒂文•史匹柏、史蒂芬•索德柏、科恩兄弟,都算在影藝學院登堂入部。至於已成氣候,拍廣告和MV起家的導演們,恐怕,還是類別尚未登錄。

 票房名導大衛芬奇,繼13項金獎提名的《班傑明•巴頓奇事》之後的作品《社交網絡》,以臉書(facebook)創辦人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創辦臉書過程為藍本,當初口碑票房皆告捷,問鼎奧斯卡,來勢洶洶。

 電影故事既無謀殺犯罪,也不特搞標榜創意的風格影像與場面調度,說是大衛芬奇作品有些非典。事實上,大衛芬奇自《十二宮》後,就像《神秘河》之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似乎不再以單純以票房市場簡單訴求。

當然先要大推導演大衛芬奇,這位以拍攝廣告及MV起家的鬼才導演駕馭影像能力仍是拔尖,此舉兩例。影片開場大衛芬奇用大量吊臂鏡頭從天而降,如天星下凡般垂直降落地面,追隨穿梭在哈佛校園裡,樸素無奇的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這是影像語言的賦予「分量」。其二是宛如複製人進攻的雙胞胎兄弟去倫敦划艇比賽,那影像豐厚如油畫般的質地,以及影像快慢轉速的調節,賁發的肌肉、髮際的汗水、油綠的湖面、雕像般少年身體及心理同步掙扎著,這段是貴族的受難圖。

 但是,在出色的影像(以及很棒的配樂)之餘,檢視《社交網絡》,首當其衝,兩個年屆50歲的拍檔,導演大衛芬奇和編劇艾倫索金(Aaron Sorkin) ,拍個臉書電影叫好叫座,他們如何做到?

首先,編劇艾倫索金馭繁為簡地將電影做好萊塢式的簡化,用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與女友艾莉卡的關係,做為始末來收束故事;它告訴你facebook和Napster都是為了把妹而驅動去創造的程式。原來臉書創辦人也要把妹,試圖輕易搏取年輕觀眾認同。


然而把妹程式何其多,何以facebook能有當初的5億用戶?何以馬克能有遠見去經營臉書,能如此心高氣傲目中無人?何以他能如此博學,何以他與艾莉卡交往,最後又選擇回頭尋找艾莉卡?何以一個沒有朋友甚至在鏡頭中沒有親人的主角,成就了全世界最大的社群網站?電影顯然避重就輕,沒有處理得很好。

同樣是個對白很精鍊的《對話尼克森》,它沒處理英國電視人為何要千里迢迢去征服美國;但片中處於守備一方的尼克森總統,反而有較完整的人性架構;結果是突出了Nixon ,弱化了Frost;《社交網絡》就人物深掘的功力,甚至不如《對話尼克森》。

《社交網絡》的劇本將題材做了好萊塢公式的簡化與省略:一個橫空出世少年得志的年輕企業家,最後反省並發現良心和愛,回歸人性光明價值。大衛芬奇當然也暗中炫耀很多影像技巧,毫不露餡玩視效,找一名演員分飾雙胞胎兩角,但對於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的「再現」,導演個人的評價與觀點,無法不被嚴格檢視。

所以,儘管我覺得《社交網絡》看得過癮,但在我心目中他仍然是部好萊塢的通俗商業片,試想,當初全球有5億粉絲的首富傳奇當然夠格拍成電影,不過這就像《麥可•傑克遜:就是這樣》,那只是一部「有關」麥可•傑克遜的電影。有關就只是觸及,就不求深掘,本片也是「有關」臉書和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它們只是背景。大衛芬奇甚至「偶像化」(另類偶像化)了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容後再敘。

就像他作品中的影像一般出色且傲視同儕,但大衛芬奇難掩精英魅力,而對於人性的深層思考,我並不覺得曾被說服,或者打動。也許《搏擊俱樂部》有點讓我爽快,【致命遊戲】結局令我意外,但那都是娛樂性取向的爽快和意外。


先回到《社交網絡》。電影外的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出身草芥,乘勢崛起;就像搭上個人電腦普及趨勢的比爾•蓋茨,網速與頻寬飆升的web2.0時代的新英雄就是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

也許有人額手稱慶,《社交網絡》不是臉書崛起的風暴觀察報告。總之是,毛頭小子一夕成名,躍為全球首富,卻也因行徑爭議,吃上天價訴訟官非,慘遭眾叛親離。宿命般的悲劇英雄?

英雄非英雄在此已不是當年《搏擊俱樂部》意識形態的顛倒破除,或者辯證;與其說這是《搏擊俱樂部》的大衛芬奇,看待《社交網絡》,不如說這是大衛芬奇的《當代奸雄》( All the King's Men )。

而他,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是英雄還是「奸雄」?

電影《社交網絡》一開場,馬克與前女友艾莉卡在酒吧對話,連珠炮般快人快語的馬克,宅男外貌背後,被塑造宛若先知再世般的猶太菁英形象騷動不安,辯才無礙智力過人,朝還未入定的觀眾撲殺過來。

恃才傲物,目中無人。外形既不出眾,又出身寒微。女友決定分手後,他上網公開大罵前女友。行徑卑劣,罪加一等。在宿舍一手干啤酒,一手干駭客,搞程式物化哈佛女學生,舉辦正妹線上大亂斗…這位主角很招搖別人抓不住他,處處強調「你傻瓜、我聰明」,討人厭的程度,足以召來玩偶變態殺人狂。

編劇時時提醒我們,主角其實表面無異於年方二十的年輕人,仿佛暗示我他內在卻是卓異不群。鏡頭就像與我同場的觀眾有人專注也有人睡著,專注的在密無接縫的對話情節中雙眼於暗黑戲院中閃爍光芒時流露的精英心態,所欲皆同。

但是,卓異就能不群?智慧過人就能如此橫行,那跟納粹有什麼差別?我喜歡哈佛校長對兩位複製人雙胞胎兄弟的訓示,那是討厭by the book的大衛芬奇;但我討厭極了那位女法務助理對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說:「你不是個爛人,你只是努力在做個爛人。」

不是的,就這部影片里呈現的,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應該毫無疑問是個爛人,是個只比西恩帕克好一點的爛人,這句對白太直白,也顯得太犽邪,太親昵,太擁戴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

於是我回頭仔細檢視大衛芬奇在本片鏡頭下呈現的臉書創辦人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


檢視大衛芬奇鏡頭下的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外形像個鄰家男孩,裝束只是不合時宜,並不忠實阿宅形象。甚至擅於使用鏡頭語言的大衛芬奇,多以俯角鏡頭刻畫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仿佛時時提醒我們,他只是個20歲的孩子。 

缺點就是過分聰明罷了。就像《哈利波特》電影里麻瓜們的火車月台,或者《藍色大門》孟克柔無奈張士豪17歲只關心尿尿會分叉,《社交網絡》里也有開轟趴的大學生,親見本尊仍不識比爾•蓋茨的大學生,自視甚高要求入會菜鳥要隨身養雞一周的大學生。

雖然有些觀眾睡覺,有些觀眾過癮哈哈大笑。我認為《社交網絡》很成功取巧且取悅觀眾的。兩位半百年歲的編劇導演取捨了《社交網絡》的重點,他們合力駕馭了這個題材並獲得觀眾認同,但在這些俐落明快的敘事背後,電影並不是深刻的。

如果從本片去追尋大衛芬奇過去作品,試圖找出作者脈絡:它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干擾和騷動,製造破壞然後平息破壞。電影中的人物都有特出的智能、性格或道德標準,反動的精英,然後用更大的理性和精英去結束。


我想,當年《搏擊俱樂部》里由愛德華•諾頓和布拉德•皮特兩人分飾一角,那個《通緝令》還在追趕的嘲弄現代性,嘲弄階級偽善,嘲弄抽脂變肥皂的反叛精神,似乎已經不存在於《社交網絡》里臉書創辦人所投射的人格特質。

《社交網絡》挑戰時興的臉書及年輕創辦人作為拍攝題材,拍得是緊湊光彩、擲地有聲,票房成績也很亮眼,編劇敘事出神入化地馭繁為簡,確實是無物不能入戲,世事盡可好萊塢。愛,成為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的良心,而良心指向人性常態,常態令觀眾安心,能徹底逃避。

我個人認為《社交網絡》就電影層次而言,目前聲勢實為過譽。對我來說,它反而是大衛芬奇精明影像對當代網絡新富神話的庸俗化與簡化,避重不處理這應是美國夢的神話更新。也許美國觀眾擁抱這個美國夢,但它最後解決問題的方式,如視付天價和解金如付超速罰單的解決方式,其實跟《華爾街:金錢永不眠》相較起來,有什麼兩樣?

無庸置疑,本片對白是字字珠璣,機鋒處處,淋漓痛快;大衛芬奇導演鏡頭也是明快摩登,但精緻不代表人文,這部片就是個拍得厲害的商業片。或者《社交網絡》就是在暗中歌頌美國夢。我覺得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這樣新富背後的無情、心機及仗勢欺人,我無法欣賞。我不崇拜這樣的英雄故事。

或者,它率性刻薄恃才傲物的主角,加上極為學院派的精英氣息,從影像色調到敘事節奏,都在吸引那些「准/偽」精英觀眾,我只是欣賞但並不真心感動。如果同樣訴求娛樂,同樣非平庸愚劣者無法盡興,我無疑心向《盜夢空間》。

​導演也不能說沒有藝術企圖,也許是受限片廠票房壓力,空間很小,也許就像個轉不停的陀螺,當片末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手指不耐煩地敲著鍵盤,更新瀏覽,看艾莉卡有沒有加他好友。我是否可以解讀成,導演明著不說他爛人,但暗裡「很努力地」(try hard to be)證明江山不改,唯我獨尊?

如果是這樣,我才能說《社交網絡》是目前我心目中奧斯卡最佳影片,大衛芬奇是我心目中年度最佳導演,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是我心目中最了不起的CEO及一切的一切。可惜地是,導演實際上恐怕沒有這個暗指企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