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對外戰爭名將錄:威震敵國者比比皆是,其中一人拓邊二千多里

世界大歷史 發佈 2020-05-17T15:21:38+00:00

北宋王朝素有「積貧積弱」之名,在對外戰爭方面一直廣受爭議,尤其是宋太宗北伐失敗後,有人說北宋軍事無能,處於被吊打的狀態,是為「大慫」。

北宋王朝素有「積貧積弱」之名,在對外戰爭方面一直廣受爭議,尤其是宋太宗北伐失敗後,有人說北宋軍事無能,處於被吊打的狀態,是為「大慫」。也有人說北宋軍事強大,在戰爭中不輸於強敵,是為「強宋」。實際上,當事後諸葛亮的我們站在上帝視角來評價北宋對外戰爭時,往往只想到籠統的輸贏概念,而忽略了戰爭指揮官能力如何、參戰士兵狀態如何、作戰環境如何等具體問題。因此,北宋王朝並不缺軍事能力出眾的名將,只是鮮為人知罷了。

楊家將

受小說、戲曲和影視劇的影響,楊家將的知名程度可謂是十分高。楊業是第一代將領,其父親楊弘信是麟州豪強,曾在五代晚期擁兵割據麟州。楊業起初受父親的派遣,為北漢效力,還做過北漢皇帝的養子,979年,北宋滅亡北漢後,楊業才投降宋太宗,開始為北宋效力。980年,遼軍進犯雁門,楊業率數千騎兵抄小道繞到雁門北面,和城中守軍南北夾擊遼軍,從而一舉大破遼軍。從此,遼軍畏懼楊業如虎,見到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自退。986年,楊業作為潘美的副將參加北伐,從雁門出兵,連克遼國雲、應、寰、朔四州。當宋軍抵達桑乾河後,得知曹彬在岐溝關戰敗,遂決定攜四州百姓撤退。楊業為掩護宋軍和四州百姓撤退,在陳家谷孤軍奮戰遼軍,最終寡不敵眾,戰敗被俘,絕食而死。

楊延昭是第二代楊家將。楊業生有七個兒子,楊延昭是他的長子。楊延昭在986年隨父參加北伐,擔任先鋒,在戰鬥中表現勇猛,即使受傷也堅持戰鬥,因此得到了提拔。999年冬,遼軍進攻遂城,遂城是小城且無備,楊延昭穩定人心,沉著指揮戰鬥,屢次擊退遼軍,最後利用寒冷的天氣澆灌城牆,使遂城變成一座冰城,遼軍由於無法攻城,只好放棄繼續攻城的想法,選擇撤軍。不久,遼軍再次南下,楊延昭在羊山設伏,再次大敗遼軍。1002年,楊延昭在保州被遼軍擊敗,宋真宗赦免其罪,繼續提拔重用楊延昭。1004年,宋遼澶淵之盟後,雙方戰事停息,楊延昭一直負責守邊,直到1014年去世,享年五十七歲。

楊文廣是第三代楊家將。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宋仁宗在位年間,他曾跟隨狄青南征儂智高。此後,楊文廣便很少再上戰場,直到宋神宗年間,他採用聲東擊西之法,成功修築篳篥城,並擊退夏軍,重振家風。楊文廣去世後,他的後代寂寂無聞,楊家將徹底成為了歷史。

折家將

折家將和楊家將一樣,也是將門世家,但與楊家將不同的是,折家將世代鎮守府州,並與北宋的興亡相始終。第一代是折家將是折德扆,折德扆的父親折從阮是五代名將。折德扆驍勇善戰,在和北漢的戰爭中屢立戰功,963年,他在太原城下生擒北漢將領楊璘。964年,折德扆去世,享年四十八歲。

第二代折家將是折御勛、折御卿。折德扆去世後,其兩子折御勛、折御卿相繼鎮守府州。969年,折御勛率軍抵達太原城下,幫助宋太祖攻城。978年,折御勛去世,享年四十歲。979年,折御卿幫助宋太宗進攻北漢,攻克嵐州,為北宋滅亡北漢立下大功。994年 ,遼軍進犯北宋,折御卿在子河汊利用地形設伏,大敗遼軍。995年,折御卿去世,享年三十八歲。

第三代折家將是折惟正、折惟昌、折惟忠。折御卿去世後,其三子折惟正、折惟昌、折惟忠相繼鎮守府州,三兄弟中,折惟昌戰績最顯赫。999年,折惟昌在松花砦被李繼遷的軍隊擊敗,幾個月後,折惟昌在埋井峰擊敗李繼遷的軍隊,一雪前恥。1004年,遼軍進攻岢嵐軍,折惟昌採用圍魏救趙之計,領兵進入遼國,擊破朔州的狼水砦,成功迫使遼軍退兵。1014年,折惟昌去世,享年三十七歲。

第四代折家將是折繼宣、折繼閔、折繼祖。折惟忠去世後,其三子折繼宣、折繼閔、折繼祖相繼鎮守府州,三兄弟中,折繼閔戰績最顯赫。1041年,李元昊進攻府州,折繼閔指揮宋軍力戰夏軍,成功擊退了李元昊。此外,折繼祖的弟弟折繼世跟隨種諤紀激戰夏軍,亦屢立戰功。

第五代折家將是折克柔、折克行。折繼祖去世後,折繼閔的兩個兒子折克柔、折克行相繼鎮守府州,兩兄弟中,折克行戰績最顯赫。折克行起初沒有名氣,1070年,折克行隨種諤紀抵禦夏軍,在葭蘆川一戰成名。1078年,折克柔以病去職,折克行接替哥哥之位。1081年,折克行在俄枝盤堆大敗夏軍,斬殺夏將咩保吳良,後跟隨王中正討伐西夏,一夜攻克宥州。此後,折克行和西夏連年交戰,在青崗嶺、廝羅川、三角嶺、怒摩川、折水川等多場戰役中擊敗夏軍。折克行在邊三十年,善拊士卒,戰功累累,夏軍畏之如虎,稱之曰「折家父」。

第六代折家將是折可大、折可適、折可求等。折克行去世後,折可大接替父親鎮守府州,戰功不顯,其堂兄弟折可適的戰功卻十分顯赫。1092年,西夏出動數萬大軍進犯北宋,折可適領兵八千迎戰夏軍,在韋州、尾丁磑和高嶺三戰皆勝。1098年,折可適渡過黃河襲擊夏將嵬名阿埋和昧勒都逋,在柔遠山一戰獲勝,並在西夏營帳中生擒兩位夏將,防守天都山的夏軍聞敗後倉皇撤軍,天都山遂被宋軍占領。1110年,折可適去世,享年六十一歲。

折可大去世後,折可求接替哥哥之位。北宋末年,金國大舉進攻北宋,折可求多次領兵抵禦金軍,卻屢戰屢敗,未能重振家風。1127年,北宋滅亡後,折可求投降金國,致使折家將的氣節丟失。1139年,折可求被金國人毒死,隨後,西夏趁機攻占府州,搗毀了世仇折家的墓地。

種家將

種家將崛起於宋仁宗時代,但與楊家將、折家將都不同的是,第一代種家將種世衡原本是文人,並不是軍人。1040年,種世衡因成功在戰略要地修建青澗城而知名,從此,種世衡長期鎮守青澗城,他注重拉攏蕃部,利用蕃部牽制西夏,取得了不錯的效果。1042年,種世衡用計離間李元昊和他的謀臣野利剛浪㖫、野利遇乞兄弟,李元昊信以為真,最後果然殺掉野利兄弟,使種世衡得償所願。

第二代種家將是種古、種諤、種診、種誼(四兄弟皆為種世衡子)。種古、種諤、種診皆有將材,關中稱之曰「三種」,其中,種諤的戰功最顯赫。1067年,種諤領兵迫使夏將嵬名山投降,並利用嵬名山擊退夏軍,成功修建綏州城。1081年,種諤領兵進攻西夏,在米脂城下大敗八萬夏軍,迫使西夏守將投降,並乘勝進攻銀、石、夏三州,不見敵而還。

第二代種家將是种師道、种師中。1122年,种師道跟隨童貫北伐遼國,童貫拒絕种師道的建議,堅持進攻遼國,最後被遼將耶律大石擊敗,無功而返。其後,金國大舉進攻北宋,种師道和种師中兄弟臨危受命,一個領兵救援開封,一個領兵救援太原。1126年,种師中在榆次孤軍奮戰金軍,力戰而死。种師道提出了許多正確的建議,但都被宋欽宗拒絕,亦在1126年病死,享年七十六歲。1127年,金軍攻陷開封,宋欽宗悔恨沒有聽取种師道的建議,悲痛地說道:「不用种師道言,以至於此!」

曹瑋

曹瑋是北宋開國名將曹彬的兒子。曹瑋善用離間計,在和党項人作戰時屢建軍功,1004年,曹瑋在石門川擊敗李繼遷。

其後,吐蕃人唃廝羅在河湟地區崛起,曹瑋故技重施,再次使用離間計分化唃廝羅的勢力,1016年,唃廝羅領兵數萬進攻北宋,曹瑋在三都谷迎戰吐蕃人,以傷亡一百多人的代價,取得斬首一千多級,俘虜馬牛、雜畜、器仗三萬多的巨大勝利。此後,曹瑋使用武力威懾唃廝羅,致使唃廝羅不敢再進犯北宋,開始成為北宋對抗党項人的盟友。

李繼隆

李繼隆是北宋開國名將李處耘的兒子。李繼隆是員福將,宋太祖在位時期,他在戰爭中多次遇險,但都幸運地撿回了性命:一次掉落深澗,幸得大樹掛住身體,後來被人救出;一次手腳皆中毒箭,幸得良藥治癒,毒性沒有發作;一次額頭中箭,幸得冠胄堅厚,腦袋沒有受傷。

979年,李繼隆跟隨宋太宗進攻北漢、北伐遼國,在太原和幽州皆立下戰功。其後,遼國為報復北宋,派大將韓匡嗣、耶律休哥等領兵南下,李繼隆在滿城和遼軍遭遇後,大膽改變宋太宗欽定的陣型,一舉擊敗遼軍。986年,李繼隆跟隨曹彬北伐,在固安、新城連敗遼軍,進克涿州。989年,李繼隆在徐河再次擊敗遼將耶律休哥,致使耶律休哥損失慘重,身受重創,狼狽撤軍。此後數年,遼國不再輕易大舉南下。

994年,李繼隆領兵討伐党項人,在夏州生擒陰謀叛亂的趙保忠(原名李繼捧)。996年,李繼隆再次領兵討伐党項人,不見敵而還。

1004年,李繼隆在澶淵指揮宋軍擊退遼軍,並追奔數里。1005年,李繼隆去世,享年五十六歲。

狄青

狄青出身行伍,善騎射,崛起於宋仁宗寶元年間(1038—1039年)。狄青在宋軍屢次被李元昊擊敗,士卒皆畏懼夏軍的情況下勇猛作戰,立下赫赫戰功,他喜歡臨陣披髮,帶著銅面具和夏軍作戰,是宋夏戰爭中的佼佼者。

此後,狄青不斷得到提拔,在1052年被宋仁宗破格提拔為樞密副使。同年,狄青毛遂自薦,請求領兵討伐儂智高,第二年,狄青在崑崙關使用疑兵計大敗儂智高,儂智高戰敗後逃亡大理國,北宋西南地區遂恢復安定。狄青回朝後,再次被宋仁宗破格提拔為樞密使。

自北宋開國以來,實行防範武將的國策,因此鮮有武將擔任樞密使者,因此,狄青在擔任樞密使期間經常遭到文臣的惡意誹謗。1056年,狄青被罷免樞密使之職,出任地方官。一年後,狄青抑鬱而終。

王韶

王韶出身進士,卻頗有戰略眼光,他在1068年向宋神宗獻《平戎策》三篇,建議朝廷收復河湟地區,以使西夏腹背受敵。宋神宗採納其建議,在1072年派王韶正式出兵河湟地區。

王韶在1072年攻克熙州,在1073年又攻克河、宕、岷、疊、洮五州,拓邊二千多里,是北宋開國以來,在對外戰爭中取得的從未有過的戰果最大的一次勝利。1081年,王韶去世,享年五十二歲。

縱觀以上名將們的戰績,我們可以看到:北宋王朝在防範武將的同時,也重視武將,對那些有才幹的武將也會提拔重用。北宋王朝能和遼國、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對峙一百多年,甚至開疆拓土,這些軍事能力出眾的名將們功不可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