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貸款者人均欠21萬,90後超10萬!存款超10萬已經超80%的人

個稅師爺到 發佈 2019-12-14T08:23:22+00:00

0124歲,月薪5000,欠了60萬是怎樣一種體驗?2014年的時候,剛上大一的小楊第一次接觸到了網貸。一部幾千塊的手機,分期之後每個月只要還120元就好了,少下幾次館子而已。雖然有利息,但每個月要還的錢看起來並不多,所以他也養成了用網貸補貼生活質量的習慣。

01

24歲,月薪5000,欠了60萬是怎樣一種體驗?


2014年的時候,剛上大一的小楊第一次接觸到了網貸。一部幾千塊的手機,分期之後每個月只要還120元就好了,少下幾次館子而已。


雖然有利息,但每個月要還的錢看起來並不多,所以他也養成了用網貸補貼生活質量的習慣。大學四年里,他貸了多筆分期貸款,錢基本都用在日常開銷上面。永遠改不掉的大手大腳,永遠放不下的面子。


畢業後,工作不順利的他接觸到了當時正火熱的714高炮,就是那種借1000發700、利滾利沒上限的網貸。


從2018年7月份到9月底,他的日常生活堪稱夢魘:一覺醒來,首先要想想今天又有多少平台到期,需要還多少錢,拿起手機看到十幾條提醒簡訊,心裡大概有了數。



到了辦公室坐下,別人都在工作。他就拿著身份證一個一個網站的掃,不停的接著各式各樣的回訪電話,期待著能夠多下一筆錢,好還上一家的。


等到最後他終於扛不住的時候,欠下的債務已經有60萬了。


儘管這種案例比較極端,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精緻窮,負債高也就很正常了。


六十萬有點高,但人均十幾萬還真不誇張。不僅年輕人喜歡借,機構也樂意放款,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前段時間,蘇寧金融研究院針對80、90後貸款申請人作了一個統計,發現這一批年輕人身上基本都背了一筆不小的貸款,90後人均欠款金額10.45萬,80後更多,達到了21.98萬。


想想也是,開個花唄,申張信用卡,幾萬的額度批下來,輕輕鬆鬆就花掉了。世界那麼美好,分期又那麼奇妙,買就是了。


02


所以你看,現在是個大點的公司基本都有貸款業務,主要還是有利可圖,套路也多,讓人防不勝防。


就拿花唄來說吧,無息消費貸款僅限於一次性全額付款且按時還款的情況,若使用分期或還款時選擇帳單分期還款,會產生相應分期手續費。比如一瓶千餘元的神仙水,售價1370元。



在使用儲蓄卡內現金付款的情況下,需要支付原價1370元,而在選擇了花唄分期付款後,分3期、6期、12期付款的金額分別為:


467.17*3=1401.51;


238.61*6=1461.66;


122.73*12=1472.76;


一來二去就是接近10%的利率了。


即使你不分期,也按時還款,平台主體依然能賺到錢。畢竟對開通了相應支付功能的商家收點手續費也不太過分;還有各種砍頭息、手續費、服務費、平台管理費,就算利率降了,也還有各種辦法應對。


要是你因為手頭緊沒按時還款,還會產生逾期費用,計算方式為:逾期金額*逾期天數*0.05%,年利率約為18.25%,遠高於同時期銀行的個人消費貸款的年化利率。


至於各種現金貸的利率,更誇張了,這還沒算上那些被取締有一段時日、利率動輒超過100%的各種小貸。



這可比做實業舒服多了,怪不得有牌照的機構總是爭先恐後的撒幣。


平日裡紅包這類的小恩小惠就不說了,長期不用有提醒、付款總是暗搓搓得引導,雙十一還給你提升臨時額度,連被封號的同志都能暫時解封,恨不得買個幾毛錢的塑料袋都讓你用某唄付款。


機構有放款的動機,敢借又敢花的青年群體又對未來普遍樂觀,在電商平台紙醉金迷的宣傳里,在帶貨主播的「買買買」的號召下,在這場消費主義的群體無意識狂歡里,海量的金錢如水一般流動。


從天南地北的無數個帳戶里,匯聚起來,流向了遠方。



03


借的錢這麼多,放款又這麼痛快,像馬爸爸的花唄,哪來的那麼多錢呢?


黃奇帆在一個演講里說過馬雲的這個秘密:


主要就是通過ABS,這是個什麼概念呢?通俗的講,只要你能夠讓人相信你的某個帳戶可以在未來不斷的有錢打進來,而且可以預測打進來的錢的金額與頻率,那麼你就可以以此作為融資的依據,以這個帳戶未來的現金流換取別人現在手裡的現金。


具體咋操作的?


黃奇帆以馬雲的阿里小貸公司為例:假設馬爸爸手裡有30億現金,再去銀行貸點款,花唄、借唄幾個業務一推廣,這些錢很快就能都借出去。錢借出去了,自然又可以拿著「欠條」去發債,有大機構背書,不良率又低,都搶著買。融到更多的錢再借出去、再發債……


網際網路時代借錢又快,周轉率太高了,理論上一年能輕輕鬆鬆循環幾十次,通過ABS加上槓桿,幾十億輕鬆變成幾百億、上千億。關鍵是這還並不違規,比簡單粗暴的P2P高多了,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


之前十來年,房價是壓垮年輕人的主要力量,工薪階層掏空六個錢包都湊不夠首付,房地產是暴利行業,所謂「背個銀行來炒房」,也就是說,借銀行的錢,買地蓋房,賣了再還貸,典型的中間商掙差價。


越來越多年輕人買不起房了,但手裡那點錢還是被惦記著,越來越多公司開始「背個銀行來放貸」,金額不限、期限更短、利潤更多,年輕人一旦入彀,壓力更甚。


04


如果放任債務和衍生而來的金融產品狂飆下去,會發生什麼?


可能是巨大的危機。在2008年那場讓全球投資者和民眾損失慘重的金融海嘯發生的前夜,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呈現著空前的繁榮。


自大蕭條以來就沒有在全國範圍內下跌過的美國地產價格,把「房價永遠漲」這個概念深深植入投資人心中。連當時美聯儲的主席都說:「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全國範圍內的房價下跌」。


買到就等於賺到,自然貸款也不難批,抵押貸款公司利益驅動下的貸款濫放、民眾的激進地加槓桿,連脫衣舞娘和狗都可以申請下來貸款。有點瘋狂的味道。


不過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對未來的過度透支,終於把泡沫吹破了,在繁榮時期濫用的金融工具的幫助下,地產危機也傳導到了世界各地。於是金融危機呼嘯而來,無數人違約、破產、流落街頭。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研究告訴我們,人之所以無法擺脫貧窮,大抵是因為大部分應該去從事生產的精力都被維持生存消磨掉了。更何況本就在生活中掙扎,還偏要額外背上負債、透支未來的人。


那麼年輕人做什麼才能改變慘狀呢?控制慾望多攢點錢吧,畢竟跟幾乎沒有門檻的花錢比起來,賺錢的門檻相對更高,而多數人又會高估自己賺錢的能力。



馬雲當年拿著自己當老師的錢做得翻譯社,任正非拿的是自己的退伍補償金,哪怕賈躍亭當年在老家辦補習班完成原始資本積累時,靠的都是自己作為工人積累的錢。


一切變化的起點,可能都來自於一筆關鍵的小錢。當你把這麼一筆錢抓在手裡,而不是拿去還信用卡的時候,你的人生可選擇權就要多了很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