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半年,我吃了8盒避孕藥」 | 什麼決定了你戀愛中的表現?

每天學點經濟學v 發佈 2020-04-29T08:42:48+00:00

很多人都是因為依戀類型測試關注了我們公號,後台也總有關於依戀類型的各種問題,比如總有人問,我做過測試,結果是疏離型依戀,該怎麼辦?

你來晚了,戳藍字一鍵關注心靈的地圖

擁抱你的每一個稜角



在愛情研究中,依戀理論影響深遠。


很多人都是因為依戀類型測試關注了我們公號,後台也總有關於依戀類型的各種問題,比如總有人問,我做過測試,結果是疏離型依戀,該怎麼辦?


今天我們用更實證的方式,再來聊聊依戀類型到底是如何產生,怎麼影響我們一生的戀愛模式的。


另外,在讀完本文後,小夥伴們可以識別【文中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了解一下自己是哪一種依戀類型。


01

是什麼決定了你戀愛中的表現?


說到依戀類型,還是得從嬰兒時期說起。


因為,對成人依戀的研究是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在嬰兒時期,造成我們和父母之間緊密的情緒聯繫的心理系統,也在成人時期的親密關係中發揮作用。


最早提出依戀理論的John Bowlby,他指出,依戀理論的核心是在問這樣一個問題:「被依戀的那個人是不是在自己身邊的,容易找到的,對自己充滿注意力的。」


她做了一個實驗,讓12個月大的嬰兒和他們的父母分開,繼而重聚,結果顯示:


大約有60%的嬰兒在父母離開時覺得不開心,等父母一回來就開始找父母,並順利地被父母安撫,這些孩子通常被稱為安全型


另外,有20%的孩子,當父母離開時會表現得極度抓狂、崩潰,而當父母回來時,卻不願意立刻投入父母的懷抱,表現出一方面想要得到父母安撫,另一方面又想懲罰父母的離開的矛盾表現,這些孩子被叫作焦慮-反抗型


最後20%的孩子,當父母離開時,他們並不表現出不高興或有壓力,當父母回來時,他們會主動迴避和父母的接觸,有的會把注意力轉向玩地面上的小東西。


這些孩子被叫作迴避型


△ 依戀焦慮的孩子在媽媽離開之後崩潰大哭


這個研究同時也發現,安全型的孩子的父母,普遍比較注意回應孩子的需要,而另外40%的孩子的父母,對孩子的需求不太敏感,或者對孩子的回應無法一以貫之,並時不時會拒絕孩子的需求。


正是這個實驗,證明了父母的撫養方式與孩子依戀類型之間的關係。


後來,研究者發現,依戀類型也同樣適用於成人。


他們認為,成人的戀情關係的本質也是一種依戀,它們與「嬰兒-父母」之間的依戀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相似:


  • 都會因為另一方在身邊,並及時回應自己而感到安全
  • 在身體和心理上都很緊密,都有身體上的接觸
  • 當無法「聯繫」到對方時,都會覺得不安全
  • 都會與對方分享自己的新發現
  • 都會喜歡對方的長相,相互迷戀,為對方專注
  • 都會有一些 "baby talk":用孩子的方式對話


他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問卷,來測量成人是哪一種依戀類型:


A. 和其他人靠近覺得不舒服(緊張),完全信任別人很難,也不能允許自己依賴他們,而通常情況下,別人都希望我能和他們更親密。


B. 和別人親近相對來說還挺容易,願意依賴別人,也願意被人依賴,不擔心自己會被拋棄,也不害怕別人離我太近。


C. 其他人不願意像我希望的那樣,和我那麼親近,經常擔心我的伴侶不是真的愛我,不是真的想和我呆在一起,希望和伴侶非常緊密,但有時會把別人嚇跑。


結果顯示,和「嬰兒-父母」依戀類似,有60%屬於安全型20%屬於「焦慮-抵抗」型20%屬於迴避型



不過,從1998年發布的兩個研究以來,傾向於把依戀類型看成是區間,而不是絕對的分類,可以用一張圖來說明這個問題:


在人的依戀模式中,和親密關係相關的「焦慮感」和「迴避感」是兩個關鍵的因素。


焦慮感高的人,會傾向於擔心自己的伴侶「是不是還在那裡、是不是及時地回應自己、是不是給予自己足夠的注意力」等問題。


迴避感高的人,不太願意和別人過分親近。


所以,這兩個變量把依戀類型分成了四個區間。



從上圖可以看到:

焦慮感、迴避感都低的人,是安全型(Secure)

焦慮感高、迴避感低的人,是痴迷型(Preoccupied)

焦慮感低、迴避感高的人,是疏離型(Dismissing-Avoidant)

焦慮感、迴避感都高的人,是恐懼型(Fearful-Avoidant)


這張圖同時也說明了,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感和迴避感,每個人依戀類型的程度和表現都各不相同。


1)安全型依戀:情感上依賴,人格上獨立



27.6%的人是安全型(高親近,低焦慮),他們與人相處時是一種舒適的狀態,樂意與人親近,不擔心別人會隨時離開,也不會過分依賴別人,失去自我。


他們是適應能力最強,親密關係最穩定的一群人。


2)痴迷型依戀:飛蛾撲火,愛到失去自我



22.1%的人是痴迷型(高親近,高焦慮),他們對對方千萬般好,但有時會過分依賴,對彼此的邊界混亂不清。


當發現這段關係里對方付出得不夠,他們常常會陷入擔憂焦慮中。


3)拒絕/疏離型依戀:世界上最肉麻的話——我愛你



5.6%的人是拒絕/疏離型依戀,他們是生活的獨行俠,崇尚獨立,最看不起依賴別人的人。


比如看到前面卿卿我我的情侶,他們雞皮疙瘩早就掉一地,也很不理解人為什麼能這麼親近。

拒絕/疏離型的人在家庭、愛情等親密關係中傾向於選擇迴避,就像《歡樂頌》里的安迪,與人保持最大的距離以追求獨立。


4)恐懼型依戀:害怕親密又渴望親密的糾結者



在不安全依戀類型中,恐懼型是最多的,達到44.8%


恐懼型依戀(低親近,高焦慮)的人就是會經常陷入自己設的局裡出不來。


他們十分猶豫,渴望親密關係,又害怕被這段關係傷害,內心戲十足,腦海常常浮現被拋棄的場景,也會壓抑和隱藏自己的感受。


但是,這四種依戀類型並不是一個絕對、統一的分類。


向你推薦


你/ta 在親密關係中的依戀類型


原價 149 元,測評體驗價14.9

掃描 二維碼 馬上了解詳情

測試完成後,生成的報告將永久保存

此量表為目前國外運用最為廣泛的親密關係測評問卷之一


02

依戀類型該如何改變?


最後,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一個人一生的依戀類型是穩定不變的麼?


並不是。


我們已有的依戀模式,會不斷被新的經驗一點點地更新和改寫,有時候甚至會被完全「重寫」,而最可能幫你改變不安全依戀模式的途徑是:找一個安全依戀類型的伴侶


安全型的人更容易健康、生活得更幸福、更可能獲得穩定的親密關係,幾乎已經是共識。


那麼,如果做完我們的測試,發現你是不安全型中的一種或兩種,怎樣才能改變成安全型?以下幾種途徑可能會有所幫助:


  • 理解你自己的羞恥感,提升自尊。
  • 學著變堅定,對於你自己的需求,不要妥協,要求對方滿足。
  • 學著識別出、看重、並堅定地表達出你的情感需要。
  • 不要在感情中「玩心計」,不要嘗試「操縱」對方,直接、坦誠。
  • 練習接納你自己、也接納他人,不要過於挑剔自己與別人的錯誤和不足。
  • 當矛盾發生時,不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反應,而是學著去處理和應對,學會從「我們」出發去看問題,而不是「我」
  • 痴迷型的人還要注意,不要過快投入一段感情。


簡而言之,痴迷型的人需要學會對自己更負責任,而疏離(拒絕)/恐懼的人需要學會對伴侶更負責,而不是一方過於依賴,或者看似獨立的虛假的自給自足感。



但其實,疏離(拒絕)/恐懼型的人相比痴迷型的人,更難自行改變,他們通常沒有改變的動力,會有很多自我合理化的理由,比如,覺得自己現在過得很好。


選擇這樣的人作為伴侶,如果真的想要走的很遠,可能就要接受:你可能永遠無法擁有一段正常的感情。


你要給對方很多的空間,同時要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信任、信念,因為往往對方不會幫你做這些。


你可以嘗試的是,要讓他們意識到,他們的行為表現是因為害怕受傷害,同時讓他們意識到的確存在他們可以信任的人,比如你。


一旦他們開始意識到,他們也就會開始改變了。


最後,還沒有做測試的小夥伴,【識別下方二維碼】或【點擊原文】看看你是哪種依戀類型,再來給我們後台留言說說你的故事吧~


向你推薦


你/ta 在親密關係中的依戀類型


原價 149 元,測評體驗價14.9

掃描 二維碼 馬上了解詳情

測試完成後,生成的報告將永久保存


此量表為目前國外運用最為廣泛的親密關係測評問卷之一



陪你遇見美好,祝你今天比昨天開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