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大明風華忽悠了,歷史上張皇后是輔佐三代皇帝的傳奇女政客

魚羊秘史 發佈 2020-04-29T08:52:47+00:00

不過,胖人多有福,小朱娶了個極品好太太,不僅幫他事業有成,而且興旺了祖孫三代,真是好福氣啊!參考資料:《明史》、《皇明書》、《明史紀事本末》、《明通鑑》策劃:魚羊史記監製:魚公子撰文:霄羽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身為明太祖朱元璋的親孫子、明成祖朱棣的大兒子,血統高貴的朱高熾卻活得很悲催。身患肥胖症和小兒麻痹症的他不僅得不到老爸的歡心,還時常遭受親弟弟的欺負。

不過,胖人多有福,小朱娶了個極品好太太,不僅幫他事業有成(做了皇帝),而且興旺了祖孫三代(開創仁宣之治),真是好福氣啊!

一個家庭的家風實際上是由女人決定的,一個好女人能福蔭三代人,大明誠孝皇后的一生就證明了這一點。

01

朱高熾:娃他媽,你真是個好老婆

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十八歲的朱高熾被立為燕王世子,同時封張氏為燕世子妃。張氏的父親張麒官居指揮使,是正三品的高級武官。

史書沒有記載張氏的名字(電視劇《大明風華》給她取名張妍),也沒有記載她生於哪一年,所以我們並不清楚張氏的年齡究竟比朱高熾大還是小。但有據可查,早在洪武十六年,也就是朱高熾六歲那年她就被選入燕王宮中,是作為朱家的童養媳在宮中長大的。由此推斷,張氏的年紀極有可能是要比朱高熾大上幾歲的。

婚後三年,張氏生下了第一個兒子,取名朱瞻基。為燕王府生下了長房長孫,自然是大功一件,因此張氏在家中的地位不可撼動,在殘酷的宮斗中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朱瞻基五歲這一年,他的爺爺燕王朱棣終於反叛成功,叔叔從侄子手中奪取皇位,燕王府由此完成了從皇親到皇室的身份轉變。

身為明成祖和徐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朱高熾按照禮法是皇位的當然繼承者,但是朱棣喜歡的是老二朱高煦。朱高煦身高七尺,勇猛善戰,曾跟隨朱棣南征北戰,屢建戰功,「成祖屢瀕於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尤其在「狡黠多智」這一點上,和他老爸極為相似。與之相比,朱高熾不僅體態肥胖、身患殘疾,而且沒啥個性,完全不像是朱棣的兒子。

同樣一個媽生的,怎麼反差就這麼大呢?

朱棣越看老二越喜歡,越看老大越討厭。得寵的朱高煦十分高調,經常「以唐太宗自比」,逢人就嘲笑哥哥的無能,毫不掩飾謀取皇太子的野心。以淇國公丘福、附馬都尉王寧為代表的一干大臣紛紛投靠朱高煦的帳下,拚命為其搖旗吶喊,為自己的政治前途壓上了賭注。

一個成熟的領導在決策時不會輕易被情感左右,而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利益得失。朱棣本身就得位不正,他絕不希望朝廷再次出現分裂,畢竟朝中堅持長子立儲的大臣還是大多數,他們占據著禮法上的道德制高點。面對強大的輿論,即便是心狠手辣的朱棣也不得不讓情感服從於理智,暫時將朱高熾立為太子。

朱棣立老大為太子是違心的,易儲的打算在他心中從未消停過,他需要的是一個名正言順的藉口。謹小慎微的太子明白自己的危險處境,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均不敢犯一丁點錯誤。儘管這樣,朱棣還是屢屢找茬嚴厲問責,幾乎把太子嚇出病來。

就在太子的地位搖搖欲墜的危急時刻,身為太子妃的張氏在史書中出場了。

一天,朱棣和徐皇后在便殿設宴,太子和張氏作陪。陰毒刻薄的朱棣越老越像神經病,幾杯酒下肚後,陰陽怪氣地說:咱家這麼大的家業,你這廢物怕是承擔不起啊!(廢矣!異時家事大,難若應承)

太子聽了這話是何反應史書沒有記載,想必一定是極為狼狽的。在這個無比尷尬的時刻,張氏先是上前磕頭謝罪,然後悄然退下,到廚房中親手端出兩壺美酒,恭恭敬敬地呈獻給公婆。

伸手不打笑臉人。朱棣接過酒杯一飲而盡,若有所思地說:賢惠的兒媳啊,以後咱家的事還要多仰仗你啊!(新婦賢,他日吾家事多賴也)

張氏憑著她聰穎賢惠的特點,大打情感牌,不斷以其「小心恭孝」而討得朱棣的歡心,在暴虐的公公和柔弱的老公之間充當了潤滑劑。尚有一絲人性的朱棣看在兒媳的面子上不再刁難太子,漸漸也就接受了傳位於這個廢物兒子的事實。永樂十五年,朱高煦終於被打發到他的封地樂安去當藩王,從此與皇位徹底無緣。

在幫助朱高熾穩固太子之位這件事上,出力的人很多,但張氏的情感攻勢的確起到了他人無法替代的作用。朱高熾能當上皇帝,最該感謝的人就是張氏,他真應該真心實意地說一句:娃他媽,你真是個好老婆啊!

02

朱瞻基:我有一個好媽媽

朱棣之所以甘心傳位於平庸的長子,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太喜歡自己的大孫子朱瞻基了。這孩子智商情商都相當高,好好培養一下,一定是個當皇帝的好材料。

老天爺似乎懂得朱棣的心思,有意撥快了歷史時間表。朱高熾即位後,被壓抑了多年的他一下子解放了,沉溺於後宮佳麗之中不能自拔,後果就是當了不到一年皇帝便一命嗚呼。於是,二十八歲的朱瞻基提早當上了皇帝,年號宣德,是為明宣宗。

目光如炬的朱棣其實沒有看錯,朱瞻基,的確是個好孩子。

在君權至上的時代,帝王個人的品行好壞、才能高下,往往決定著一個時期政治的清明與否,甚至關係到一個王朝的興衰成敗。朱瞻基是後世公認的品學兼優的好皇帝,在他身上看不到朱家幾代人都有的變態心理,君臣關係相當融洽,受到滿朝上下一致稱讚。

這得益於他有一個好媽媽。

朱瞻基登基之後,尊封母親為皇太后,張氏於是成為明代第一位皇太后。宣德五年(1430年)的一天,宣宗陪同母親去祭拜爺爺和父親的長、獻二陵。路遇正在田間耕種的農家,張太后下令停車,帶著皇帝深入基層調研,詢問農婦生產情況,「質樸如家人」,還叫上皇帝一起去吃農家飯,讓皇帝不忘百姓疾苦。一睹天顏的農婦激動得不得了,拿出新鮮的蔬果獻給皇帝,一時傳為佳話。

年輕的皇帝對老媽頗為依賴,「軍國大事,多稟聽裁決。」可太后又不是職業政客,哪裡有什麼從政經驗?不過她認準了一個死理——重用前朝老臣,比如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等人。這些人都是跟隨成祖出生入死、久經考驗的忠臣良將,辦事老道穩妥,用起來放心可靠。事實證明,張皇后重用的這些人也確實爭氣,個個都留下了好名聲。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個道理張太后早就懂。

宣宗的皇后胡善祥是個老實人,舉止端莊,沒半點媚態。這樣的女人可以母儀天下,但肯定不會得寵。事實上,皇上最寵愛的女人是美艷聰慧的孫貴妃。如果胡皇后能生下兒子,自然可保後位無憂,可她偏偏就生了兩個公主。直到孫貴妃生下了兒子,胡皇后的處境就不妙了。

母以子貴,孫貴妃取代胡皇后恐怕只是時間問題了。宣宗也在不斷暗示胡皇后,希望這個識大體的女人主動上表辭去皇后之位。不過,這樣的大事,非得張太后點頭不可。

這給張太后出了個難題:從情感上講,她實在不忍心胡皇后受這樣大的委屈,但從理智上講,她必須勸宣宗立孫貴妃之子為太子,以早定國本。

最終的結果是,胡皇后以無子多病為理由上表辭位,孫貴妃隨即鳩占鵲巢,身登後位。胡皇后離開了讓自己心碎的後宮,去長安宮做了女道士,從此與青燈黃卷相伴一生。

可憐的胡皇后贏得了輿論的廣泛同情,這讓朱瞻基染上了道德污點,他後來也為此後悔,稱這是自己年少衝動。張太后儘管喜愛和憐憫賢德的胡氏,但她也愛莫能助,只能盡其所能給予安慰。在內廷朝宴時,張太后特意把胡氏叫來,而且位居孫皇后之上,孫氏為此十分不滿卻也無可奈何。

凡事以王朝大業為重,不被個人情感左右決策。在這一點上,張太后的確比他的老公公朱棣要明白。

03

朱祁鎮:我奶奶讓我聽大人的話

宣宗於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意外死去,終年三十八歲。太子朱祁鎮只有九歲,國家又將面臨「主少國疑」的危險,這是專制政體中最脆弱的一環。

張太后擔心幼童為君於國不利,一度派人去取襄王府的金符,想立自己的三兒子襄王朱瞻墡為君。這事遭到了以大學士楊士奇為首的元老派重臣的堅決反對,宮裡宮外一時謠言紛紛。張太后畢竟不是個糊塗人,覺察到此舉可能引起政局混亂,於是立刻改變主張,召群臣至乾清宮,果斷地立太子朱祁鎮為新君,是為英宗。

小皇帝於政事茫然無知,全仗奶奶張太后主持大局。張太后的執政理念毫不動搖,繼續推心置腹地委任先朝重臣。她把楊士奇、楊榮、楊溥、張輔、胡濙召到一起,指著這些老臣告誡英宗說:「這五位先生都是三朝重臣,你爺爺、你爸爸當年對他們都是言聽計從。今後他們不贊同的事,你決不能做,記下了?」

英宗點頭稱是。

在英宗十六歲以前,政治依然清明,國家依然興旺。不過,事情正在悄悄地起著變化。

少年兒童時代是一個人三觀形成的最重要時期。不幸的是,英宗的兒童時代是壞人陪著長大的,這註定了英宗不會是一個稱職的帝王。

這個壞人,就是明代宦官之禍的開山鼻祖,差點葬送了大明江山的王振。

八面玲瓏的東宮舊人王振深得小皇帝的歡心和依賴,英宗「呼為先生而不名」。執掌司禮監後,王振野心越來越大,教唆英宗要用狠辣手段對付臣子,一時間許多大臣被捕下獄。對於王振的擅權行為,忍無可忍的張太后曾予以嚴厲打擊。

一天,張太后把英宗和諸大臣召至便殿,當眾宣布要處死王振。全副武裝的女官們一擁而上,把明晃晃的利劍按在王振的脖子上。王振嚇得屁滾尿流,連稱罪該萬死,祈求饒命。

英宗見他心愛的「王先生」大難臨頭,雙膝跪下,哭著向奶奶求情。大臣們見萬歲爺都跪下了,自個當然也不能站著,於是統統跪下,勸老太太消消氣。

「看在皇上和各位先生的面上,今天暫且饒了你,今後再敢幹預國政,殺無赦!」

心慈手軟的張太后見不得孫子的眼淚,只好放過了王振。僥倖活命的王振自此對張太后怕到了骨子裡,不得不暫時收斂。看到王振「改邪歸正」,張太后也就不再過問了。

事實證明,沒有果斷殺掉王振,是張太后一生最大的失策!

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后崩逝,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附葬於獻陵。隨著張太后的去世,失去管教的英宗在王振的教唆下徹底變成了「壞孩子」,「仁宣之治」的清明景象也隨之付之東流。

人亡政息,這正是專制體制下永遠解不開的死扣。

參考資料:《明史》、《皇明書》、《明史紀事本末》、《明通鑑》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霄羽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