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蘇之間的核競爭,來看我國為何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熱愛和平?

歷史深度揭秘 發佈 2020-05-17T00:24:03+00:00

在敵國使用核武器前,中國絕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是中國的核武器數量水平都有限,客觀上不首先使用就難以在核戰爭中存活,所以我猜測中國的策略就是隨便找個理由就直接魚死網破,重啟地球。不如為什麼人人都喜歡核優勢?

中國很早之前就承諾:絕不首先對任何國家和地區使用核武器。但世界人民對這句話至少有兩種理解:

1. 在敵國使用核武器前,中國絕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2. 中國承諾一定先使用常規武器,然後才使用核武器。絕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由於我國拒絕解釋本國核政策,也拒絕對此給出官方的外文翻譯,因此誰也不知道應該以哪個為準!

中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是中國的核武器數量水平都有限,客觀上不首先使用就難以在核戰爭中存活,所以我猜測中國的策略就是隨便找個理由就直接魚死網破,重啟地球。結果事實上形成了另類的核威懾,讓對方不敢隨便使用跟核沾邊的武器,成就了中國四兩撥千斤的防禦效果。眼下,中國大力發展和美俄技術同代的核武器,這樣就不至於和人糾紛,除了罵人和殺人沒有別的手段,進步之後還有「打人」這個選項,不至於隨隨便便擦槍走火走極端,結果事實上反而比較安全。逼著中國罵不過只能「殺人」,美國也覺得不帶這麼玩的。

打個比方,村長家裡從彈弓到炸藥啥都有,遇上個小嘍囉可以先拿彈弓崩他,遇上舞刀的可以掏槍,視情況逐步升級,真要魚死網破了,也能懷揣炸藥同歸於盡。二愣子家裡祖傳炸藥,所以村長看二愣子提心弔膽,生怕拿彈弓崩一下,二愣子掏出炸藥大家同歸於盡了。後來二愣子中彩票發了財,從彈弓到刀槍都備齊了,村長長出一口氣,知道二愣子的意思是你拿彈弓崩,我大不了動刀,不會拿著炸藥找你要說法,從此大家可以愉快的玩耍了。

其實這也就牽扯到投送能力的問題了,不太值得擔心就是沒有能威脅到美國本土的投送能力,所謂有彈無槍。但是也值得小擔心一下,因為美國家大業大到處都有資產,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可以說這幾個具有對於花花草草的威懾。所以說比方都是有局限的,很難完全符合,看了笑過就算了,不方便外推。上面那個也就能說明一下中美之間或者以前中蘇之間,用來解釋核能力更低的核門檻國家就不準確了。

「不首先使用就難以在核戰爭中存活」,首先使用就能存活嗎?能減少我國的損失嗎?能改變核力量甚至是常規力量的平衡嗎?這樣就「四兩撥千斤的防禦效果」,豈不是太看不起美國的核實戰能力?美國,蘇聯追求核優勢,就是為了保證你就是使用了,也是死,而且必須比美國(或者蘇聯)死的更慘。隨隨便便擦槍走火,不如在美國核威懾(巨大的核優勢面前)面前投降。這就是美國核實戰的邏輯,保證敵人「小打小死,大打大死,全打全死」,保證美國自身「小打小勝,大打大勝,全打全勝」。

如果你是核實戰/核制勝派,你就會同意這個觀點(在美國巨大的核優勢下,中國很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對美國本土或者其盟國進行核打擊),這是因為美國巨大的核優勢對中國完全實現了威懾。而且,根據核實戰/核制勝派的觀點,這種核優勢不僅僅是停留在「嚇唬你,讓你不敢打」的層面上,它還意味著即使你敢(非理性地)核打擊,美國及其盟國將以優勢地位勝出,也就是說美國及其盟國可以把其損失控制在可承受的範圍內,而中國不僅實現不了戰役目的,更會遭到嚴重毀傷。可見「全面核優勢」對鷹派是多麼有吸引力的東西。

美國有一種論調認為:「美國及其盟國可以把其損失控制在可承受的範圍內,而中國不僅實現不了戰役目的,更會遭到嚴重毀傷「。中國人當然可以認為自己的核武庫」有有效的還擊能力「,而美國軍方和學界可以有他們的想法,如果核優勢是不能產生外交功效的,如果美國人誠心相信小小的中國核武庫能完全抵消他的核優勢,那他耗費如此大的資源來積累上千枚彈頭有什麼用呢?

認為「核武庫不需要建立優勢,只要存在就能構成威脅,形成有效威懾」的,是最小威懾派,不是核實戰/核制勝派的觀點。核實戰/核制勝派承認劣勢武庫的威脅,但是認為其不足以形成有效威懾——一旦面對真正的利益衝突,則會出現「不戰而勝」或是「一戰全勝」的情況,按照核實戰/核制勝派的觀點,優勢核武庫是有巨大外交功效的,而劣勢核武庫沒有。

不少人認為美國現在處於極其巨大的戰略優勢中,但是中國(或許還有俄國)可能在趕超過程中,所以它還要繼續保持優勢,擴大優勢。美國的國際行為(有不少單邊主義色彩)確實也可以說體現了這種軍事優勢。當然這個世界上有許多非國家行為體,而且外交不等於威懾,威懾也不全是核威懾,而且美國國內也不是鐵板一塊,並不是每個人都希望它的「(核)優勢立即兌現、天天兌現」的。

「落地前反擊」(基於預警的發射launch-on-warning)從來沒有成為美蘇的政策,「在第一次核打擊中儘可能多地摧毀對方的核力量」沒辦法應對「落地前反擊」(因為已經發射出去了),只有「核偷襲/縮短對方預警時間」才行。SS18對應的是民兵3。

美蘇陸基洲際飛彈沒有「可調當量」的功能,核航彈才有。並不僅僅是針對「對方核武器發射井」,還有指揮中心,地下設施,軍事面目標,城市,工業經濟目標等。美蘇簽訂的是《戰略武裝限制條約SALT》而不是《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SORT》,美蘇沒有簽訂過一個「削減」戰略武器的條約,都是「限制」。按照美俄標準來說,可生存的核武器才是「安全可靠」的。美蘇,美俄從來不關注對方,或者任何一個國家的公開宣稱核政策,只關注實際硬體部署情況。

我簡單闡述下我的理解。
1、第一次打擊潛力的標準是美國定的。
2、第一次打擊潛力的標準是多彈頭,高精度,可調當量(個人覺得需要加上快速部署)。

3、具備第一次打擊潛力意味著可以核大國之間可以形成「可控」的核威懾。
4、沒有巨浪-2之前的中國只能算準核國家。
5、沒有第一次打擊潛力的國家使用核武器的原則性較低,很難判斷,無從威懾。
以上結論均以美國為視角,綜上,擁有巨浪-2的中國為什麼更安全的原因在於,你擁有了可以讓美國安心的核武器,並且他相信你不會腦子一熱就亂自爆。以上所有問題在於投射裝備與投射方式的討論,至於核彈本身是不是足夠先進則是另一個話題,請勿混淆。

START條約沒有關於任何判斷「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標準。SS-18 Mod 4飛彈部署之前,俄國沒有「預防性第一次打擊」的能力?

這美國人可不是這樣說的,所謂的「易損性窗口」(window of vulnerability)大爭論也絕對不是那時才有的,要追溯可至於MISSILE GAP或者是「SS-9 MRV/MIRV」的大爭論。民兵3也不是第一次打擊武器,因為數量太少了,不足以有效地降低美國自身的損失。大家一定不要把counterforce與countersilo等同起來,對方核力量中並不是只有井基核武器這一種部署模式的,而且(陸基ICBM)比重與殺傷力也並不是一定的,別忘了其他目標。(常規魚雷形成的戰略反潛戰strategic ASW也可以說是先發制人的武器)在討論武器特性中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必須要談及,都忽略了,比如說飛行時間問題。

例如:民兵3部署在美國本土,這決定了蘇聯有沒有紅外預警衛星,都可以實現對民兵3的預警發射LOW(靠遠程預警雷達就足夠了),真正讓蘇聯人發現威脅的是80年代的潘興-2,而且這潘興-2也不是打擊井基核武器的(數量不足),而是被蘇聯人認為是打擊指揮設施的(直接斬首)。舉例侏儒小型ICBM項目,是如何把它聯繫到LOW能力上去的?侏儒的高機動性,與其慢反應速度(比井基ICBM大大降低),還有其高生存力要求—都是為了不進行預警發射,為了實現蘇聯核彈爆炸後的生存並反擊。(談侏儒項目,希望大家對其項目起源《斯考克羅夫特報告》有了解)。

還有別忽視MX和平衛士,在里根之前它項目的核心不是大型多彈頭高精度ICBM本身,而是一個高生存力的部署模式——幾十種部署方案就是為了避免「落地前反擊」。蘇聯同時期的項目也是如此:SS-24鐵路機動ICBM,SS-25公路機動ICBM的部署,都代表著蘇聯ICBM精度的下降,當量的下降,這都是為了提高生存力,避免LOW。

希望大家去找一找關於核威懾的材料,「數量」「足夠的報復能力」「對射」,其核心應該是「提高對手行動的代價」,或者說是「製造不可承受的損失」。當年美蘇兩個國家的核威懾都是建立在「極度確定」的基礎上的,它們在各個環節上都加入了足夠的冗餘因素,可以保證對方定要遭到不可承受的損失,這個基本數量自從SALT I以後就基本可以計算出來,並且得到了雙方的默認(當然軍控條約多是計算髮射前的核平衡而不是存量/餘量的核平衡)。自所謂確保互相摧毀MAD狀態形成後,這種威懾關係就是極為確定的。

看中國核武庫規模的公開評估,當然不能只看SIPRI的紅寶書,還有《原子科學家公報》的NUCLEAR NOTEBOOK,以及IISS的大年鑑,你也許會發現當年的的突然下降:從400枚的水平一下子降到200枚甚至是一百枚左右的水平;這種整齊的下調不是因為任何中國武庫的實際變化(1,強五戰術核彈並沒有部署;2,即使有東風三裁減也是在九十年代就發生了的,不會突然出現;3,還有東風二十一的增加呢),而是因為某個國家的外交部宣布了自己是「最小規模的核武庫」——外國專家學者一下子意識到這點,理解按照公開透明的最小核武庫(英國的)規模來調整對中國規模的評估,一年之內下調了50%多。君不見整個80到90年代都是「400枚」左右的水平?

在沒有超國家執法機構的情況下,各國之間的條約只能通過自律來自願遵守並執行。面對違約的行為只能是自行違約進行報復。這種情況下,軍控條約中的基線申報還有數據交換,都只不過是自願的信心建立措施而已,沒有任何強制力,也沒有任何影響力。為什麼?因為即使沒有這些基線申報與定期數據交換,美蘇兩國自身的情報手段就足以了解對方的情況。

這也就是軍控條約中著名的「國家技術工具」NTM概念,也就是成像衛星/偵察機之類的,正是60年代美國衛星能力足以進行遠程核查,才有了美蘇的第一個軍控條約SALT I。而顯而易見,最容易用國家技術工具NTM進行核查的,就是「飛彈發射井、位置及其戰備狀態」,這些數據往往是最不需要通報的,因為它們是最確定的,模糊程度最低的。(相反,START條約的真正價值在於其對核武器運載工具的銷毀做出了詳盡的核查安排,包括大量的現場核查;當然這些安排與核戰模式沒有關係)。

「這樣保證雙方在互射核武器的時候都不會將人口重鎮作為第一波打擊目標」——這顯然不可能是START條約能夠達成的目標(怎麼保證的了呢?),甚至也不是START條約希望達成的目標:START條約對重型多彈頭(高精度)ICBM的特別限制,都明顯是要雙方放棄先發制人的能力,轉而走直接打擊城市的報復型戰略。隨著START向START II的深化,甚至要完全削減多彈頭ICBM這一整類的武器系統,也就是說摧毀對方發動核反擊能力的「優雅武器」才是START類條約的真正目標,目的就是他們。

舉一個例子吧:START條約規定多彈頭飛彈減少彈頭,轉化為單彈頭飛彈,是有一個限度的;不能把10個彈頭的飛彈轉成1個的來用,最多只能算做6-7個來用。這就是為了防止兩個國家保留「回裝潛力upload potential」,以便以後突然改回多彈頭飛彈。不能放肆轉化成單彈頭,也就自然要裁掉。

不應過分誇讚第一代的政治智慧。在中國擁核的時候,戰術核武器倒是有了,但核威懾理論並不成熟,後面那些近乎於神奇的各類核武器和投送方式還未問世,中國還沒有核電站的規劃。結合第一代那些一廂情願的國際主義外交政策來看,那句承諾只是一句出於自身核武實力過於弱小而不得不做出的冠冕堂皇的承諾。類似於門羅主義,表面上是不參與其他大陸事物,實則是屏蔽列強插手美洲事物。真正體現政治智慧的是在後續核武器發展後,美蘇核威懾理論完善後,中國後幾代人在縝密分析下依舊維持這句承諾並拒絕解讀,體現了東方文明特有的隱忍和高明。

最後給我總結不優先使用核武器有3個重點:A(高生存力武器系統的部署),B(不首先使用的虛偽與靈活解讀,四兩撥千斤),C(高精度武器系統的部署),這3者間的邏輯關係一定要搞清楚。如果你認為是因為缺乏A而導致了B,則你對B的理解就不是」靈活解讀,四兩撥千斤「,而是」被逼無奈「,這涉及你對任何一個國家的公開宣稱核政策之可信度的解讀—什麼樣的公開宣稱政策是可信的?

如果認為中國脆弱的核武庫容易隨便發射,就太小看美國核武器庫的威懾力了。如果一個小規模的,脆弱的核武庫都能叫囂先發制人,美國還覺得擔心,那美國白白爭取半個世紀的核優勢了。核優勢就是讓你發瘋都不敢開火,只敢投降;不如為什麼人人都喜歡核優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