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風玉露一相逢,乞巧習俗盡浪漫:中國古代七夕女兒節的民俗盛典

大風漢歌 發佈 2020-04-29T09:56:54+00:00

古代的乞巧節可不僅僅是乞巧這麼簡單,它不僅是古代人民除"惡"祈求喜慶祥和的節日,更是未出閣少女們一年一度的盛會。因為女兒節有許多專門為女性設立的活動,又和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相關,所以使這個本來普通的日子變成了女兒們永難淡忘的節日。圖|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唐宮七夕乞巧圖》一、

說在前

中國古代最浪漫的的節日莫過於七夕女兒節,它又因有乞巧節俗而被稱為乞巧節。古代的乞巧節可不僅僅是乞巧這麼簡單,它不僅是古代人民除"惡"祈求喜慶祥和的節日,更是未出閣少女們一年一度的盛會。

因為女兒節有許多專門為女性設立的活動,又和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相關,所以使這個本來普通的日子變成了女兒們永難淡忘的節日。

一、家家乞巧望秋月,七夕節起源何時?

時至今日,我們一直還存在過七夕的習俗,但是七夕起源於什麼時候?又是怎麼起源的?各種說法莫衷一是。

  • 楚懷王說

明代羅頎在《物原》中首次提到"楚懷王初置七夕",雖然沒有列出實據,但很多人據此記載認定這就是是七夕的由來。楚懷王最浪漫的故事當屬於宋玉在《高唐賦》中提到的巫山雲雨故事。

"先王游高唐時,夢巫山之女願薦枕席,神女臨去時自稱'旦為朝雲,暮為行雨'"。

巫山神女也是文人雅士心中的女神形象,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會有記載稱七夕始自楚懷王時期了。

  • 星宿崇拜說

由於北斗星有七顆,這恰巧與乞巧節的七月七日期相合,所以很多人將古代對於星宿的崇拜看做乞巧節的起源。但是這僅僅是現代人的看法,在古代北斗星有著專屬神祇——北辰星君,而對北辰星君的祭祀也有其專屬的日期——三月三日,這些都與七七乞巧節沒有任何關係。

但隨著時間的演變,也有許多民間習俗將北斗星和七夕聯繫起來,由於北斗星是天空中最亮的星,可與月亮爭輝,所以又被稱為"魁首星",所以很多讀書人也在七夕曬書祈求能夠魁星點斗,獨占鰲頭

  • 牛郎織女說

幾乎在所有人的意識里牛郎織女都是和七夕節捆綁在一起的,但其實不然。事實上,在牛郎織女的故事還未成型的時候,古人就已經認定七月七日是節日了。牛郎織女的傳說與七月七日的結合是漢朝以後的事情了,而在此之前,七月七日早已有了一些特別的節俗了,如漢崔寔《四民月令》里所說的

"(七月)七日遂作麴。及磨。是日也,可合藥丸及蜀漆丸,曝經書及衣裳。"

這與牛郎織女沒有絲毫關係,甚至此種說法的形成晚於七夕與北斗星的結合。

  • 女兒節同源說

這是乞巧節由來中比較靠譜的說法。在中國古代社會中能被稱為"女兒節"的節日一共有四個,分別是三月三上巳節、五月五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和九月九的重陽節,這是四個月份和日期相同的奇數日子,在今天我們依然挑選數字特別的日子舉辦各種活動,古人當然也不例外。陰陽家將人世間的萬物都用陰陽理論來加以闡釋,所以在他們的看法裡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這樣來看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都是兩"陽"相撞的日子,陽氣最重,但陽氣過旺會引發陰陽失調,而陰陽失調就是災禍的開始。所以這四個節日在最初的時候都被人們看作是不折不扣的"惡日"。

此時的七夕不是獨立存在的節日,而是和上巳、端午、重陽一起存在的女兒節。在這四個節日裡古人都有沐浴的習俗。

《廣東新語》:"七月七日為七娘會,乞巧,沐浴天孫聖水。除不祥也。" 《周禮》有云:"女巫掌歲時以祓除釁浴"。

也就是說需要用香料塗滿全身之後沐浴,在有泛靈信仰的古代來說,這是一種祛除污穢的儀式。但後來七夕由於七七數字的特殊性,漸漸從四個節日中獨立出來,成為由女性主導的節日。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因為七這個數字本身就與女性息息相關,黃帝內經就曾解釋女性與七的關係。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根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二、年年乞與人間巧,乞巧節有哪些節俗?

古代的七夕是由女性主導的,又是未出閣少女們的專屬節日,因此有許多特別而浪漫的習俗。

  • 乞巧

七夕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女子乞巧。

《女誡》有云:"專心紡織,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

在古人看來,一位優秀的女性需要一雙巧手,要繡的好一手女紅,要能夠紡織出美麗的錦緞。這無疑反應出小農戶社會男耕女織的美好願景。所以女紅的精湛與否也成為了古人擇妻中非常重要的標準。但是刺繡、紡織都是需要天賦的工作,對雙手的靈巧程度要求很高,那麼當然所有女性都希望自己能夠繡出美麗的繡品,這也就促成了乞巧活動的出現。乞巧的方法有很多種:對月穿針乞巧、對日浮針乞巧、喜子結網乞巧、種巧芽乞巧、立竿乞巧等等。

南朝梁的顧野王在《輿地誌》中也描述了女子乞巧的活動,齊武帝時期有個一層城觀,由於登樓可以更接近月亮看的更清楚,所以宮女們都在乞巧節登樓穿針,一時間層城觀也因此被稱之為"穿針樓"。

其中更有意思的當屬喜子結網乞巧。喜子就是小蜘蛛,而蜘蛛結網的技能與紡織有一定的聯繫。所以女子們需要在乞巧節當晚準備瓜果放在盤子中,觀察第二天是否有蜘蛛在上面結網。也有人將盒子中放蜘蛛,等待結網狀況的做法。如果有則是"得巧"了。這種做法實在是十分童趣,也寄寓了女子們對於心靈手巧的嚮往。

  • 和藥和食豆

《夏小正》提到"此日蓄采眾藥,以蠲除毒氣也"

《韋氏月錄》載《龍魚河圖》云:"七月七日,取赤小豆,男吞一七,女吞二七,令人畢歲無病。"

這兩個無疑是七夕最悠久的習俗,和藥就是將一些常見強身健體的藥材混合在一起,以求祛除毒氣,身體康健;食豆則是在七夕需要吃紅豆的習俗,豆子在農業社會被看做是具有某種靈性的食物,吃豆可以祛除邪穢。"豆"又與豆蔻年華相合,應和了節日,表現了長輩對小輩朝氣澎湃的期許。紅豆是愛情的代表,吃紅豆更為這個習俗蒙上了浪漫的色彩。這兩個習俗都是古人希望趨吉避凶的表現。老人七夕看銀河,若銀河清晰,就預兆年盛美好,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 乞子

乞巧是未出閣少女們的願望,而同樣身為女性的古代出嫁女們,她們的願望也就不一樣了。她們希望能夠在七夕佳節向上天祈求一個健康的孩子,所以七夕便也有了乞子的節俗。

《唐歲時紀事》中記載:"七夕俗以蠟做嬰兒形,浮水中以為戲,為婦人生子之祥,謂之化生。"

像這樣乞巧節當天用來乞子的模型,在唐朝時叫做化生,宋以後便改名摩睺羅。它就是一個初生嬰兒的形象,也是出嫁女們內心對於多子的寄託

喜子乞巧,其實也有乞子的意味。喜子就是"喜得貴子"的意思。用瓜果來乞巧,也是因為瓜果"多子"。

  • 製作巧果

中國作為一個吃貨大國,在什麼節日都不能放過節慶食物的製作。古代的七夕節女兒們除了要比女紅的技藝外,還要爭作"巧果"和"花瓜"。我們常以"七曲八彎"來形容"巧果"的形狀,其實也就是希望女子吃完可以擁有一顆七巧玲瓏心和一雙巧手。

  • 乞求姻緣

除了希望自己擁有一雙巧手,古代少女們最大的心愿覓得一位如意郎君。如是民間興起七位姑娘相約在一起,在七夕夜去往園子,用手帕遮住眼睛,仰首向空,根據所看到的景象占卜自己的終身大事。也有的女子躲在葡萄藤下,如果能隱隱聽到牛郎織女的泣聲,便是可以獲得圓滿姻緣

三、 臥看牽牛織女星,那些勝卻人間無數的故事

牛郎織女是七夕節最美好的傳說,可以說是七夕節選擇了牛郎織女為節日代言。

"牽牛"和"織女"作為星宿很早就被古人們所知曉,在《詩經》中就有"跤彼織女""皖彼牽牛"的語句,但此時的"牽牛""織女"只不過是兩顆明亮的星辰。睡虎地秦簡上分別記載著這樣的語句:

"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忘。"

意思是如果選擇在牛郎織女結合的日子締結良緣,那麼這段婚姻關係就不會長久。可見,此時的牛郎織女故事已經有了雛形,但卻是個不吉祥的悲劇故事

人類的願景總是美好的,牛郎織女作為一對勤勞的璧人,悲劇的故事顯然不符合大眾喜聞樂見的想像。所以慢慢的人們在七夕時候想起牛郎織女的悲慘,幫助他們圓滿了故事,讓他們得以在七夕每年一會。至此七夕與牛郎織女變成了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存在於中國古代的美麗傳說中,並且代表了女性們對於婚姻自由的嚮往。

唐玄宗與楊貴妃也是七夕節的代言人物。"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白居易的詩句耳熟能詳,傳說中楊貴妃和唐玄宗也是在七夕互贈首飾情定終身的。他們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夜,在華清宮中舉辦游宴,此時宮女們都擺好瓜果和酒水在一旁,以求牽牛織女星能讓他們的愛情長久。

言在後

乞巧節是古代人農耕社會繁重的勞動之餘身心得到放鬆的日子,古代的乞巧節與現在七夕情人節大相逕庭,但其中不變的是女性們對於節日的主導權,可以說七夕就是女性的專屬節日

牛郎織女是男耕女織的古代社會的代表人物,也是古代畫家熱衷描繪的題材。他們的故事不僅體現了對自由戀愛、破除等級門戶束縛的嚮往,也展現了女性對於美好愛情的嚮往。我們在繼承七夕傳統的時候要摒棄那些諸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糟粕思想,而是發揚七夕節中的浪漫色彩——此夜星繁河正白,盡書乞巧錦繡篇!

參考文獻:

《大戴禮記》

《西京雜記》

《東京夢華錄箋注》

《帝京景物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