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今天15:38播出《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夏縣篇

黃河新聞網微運城 發佈 2020-01-02T09:48:50+00:00

CCTV-102020.1.2 15:38播出《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夏縣篇夏縣篇 預告片據史書記載,大禹因治水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他聯合原本較為分散的邦國和部落,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王為天下共主的朝代——夏朝。

CCTV-10

2020.1.2 15:38播出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夏縣篇

夏縣篇 預告片

據史書記載,大禹因治水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他聯合原本較為分散的邦國和部落,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王為天下共主的朝代——夏朝。禹去世後,他的兒子啟繼位,以王位世襲製取代了原有的禪讓制,中原地區的邦國聯盟正式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1974年,考古學家對夏縣東下馮遺址進行考古挖掘,意外地發現了夏時期的灰坑、城牆、陶窯等遺蹟,並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遺址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有學者提出,這裡很可能是夏朝都城。



秦統一六國後,在夏縣城址置安邑縣。

公元428年,古安邑劃分成兩個縣,南安邑和北安邑。公元494年,北安邑城遷到新城,也就是現在的夏縣城所在。為紀念夏都安邑,於是北安邑更名為夏縣。


從此,這個因夏王朝而得名的夏縣,沿用至今。


距今5600年至6000年

新石器時代的半個蠶繭


1926年初,為了尋繹中國人的始源,「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與地質學家袁復禮來到晉南地區,沿汾河流域進行考察。


當他們來到西陰村的灰土嶺時,發現這裡有著大量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碎片,以及夾雜著數千年前人類活動印記的灰土層。



李濟斷定這是一個古村落遺址,決定進行考古發掘,並於1926年10月15日挖開了第一鍬土。這一鍬不僅是首次由中國人自行主持的考古發掘,還是首次以探索夏文化為目的的田野考古工作。



此次考古發掘共出土文物2000多件,裝了60餘箱。



其中,一個重大的發現,為我國新石器時代蠶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線索,那就是當時發掘出的蠶繭。



經多方考證及檢測,李濟所發掘的這半個蠶繭,距今已有5600年至6000年,西陰村養蠶制絲的歷史因此追溯至新石器時代,這半個蠶繭,就是最為重要的實物證據。



故里先賢司馬光,家規傳世萬年長


司馬光出生於公元1019年,這一年恰逢父親司馬池調任河南光山縣縣令,故為他取名為司馬光。他從小就博聞強識,20歲中進士,歷仕四朝。公元1067年,司馬光被擢升為翰林學士、御史中丞,成為宋神宗的股肱之臣。



後因政治上不得意,司馬遷退居到洛陽,專心編撰《資治通鑑》。歷經長達19年的潛心編撰,由司馬光主編的這部史書終於完成。宋神宗認為這部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於是賜名為《資治通鑑》。這是一部被後世譽為「帝王教科書」的曠世巨著,共294卷,涵蓋16朝共計1362年的歷史。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也是當今社會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



司馬光勤勉於政,也一直心繫故鄉。公元1065年,司馬光回鄉省親,目睹故鄉百姓生活貧苦,子女無學可上,於是在自家祠堂里建了一座涑水書院,免費教導孩子們讀書習字。900多年後的今天,涑水書院變成了夏縣中小學生的社會實踐基地。



縱觀司馬光的一生,他所取得的成就,與家族嚴格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深知家教重要性的司馬光,以自己為例,結合所見所聞,寫成一篇題為《訓儉示康》的文章,告誡兒子司馬康「儉能立名、奢必自敗」,要養成崇尚節儉的美德。經過歲月的沉澱,司馬光對後代的教誨已經超越了一家一族的範疇,成為華夏兒女砥礪修身的訓言。



「華夏忠孝第一人」介子推


在夏縣裴介村,寒食節來臨之前,家家戶戶都會做一種名叫「棗蛋」的饃,這是裴介人紀念被譽為「華夏忠孝第一人」介子推的必備美食。



介村這個特色美食背後,隱藏著一個悲壯的故事。



重耳流亡19年後,在秦國的幫助下重回晉國繼位,是為晉文公。執政後,晉文公對那些曾經跟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卻唯獨忘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不僅沒有請賞,還選擇了辭官侍奉母親,隱居於介休綿山。相傳,晉文公深感自責,親自請他下山,但數次尋找無果,於是聽信小人讒言,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逼介子推出山。然而介子推與母親沒有逃出深山,最終葬身火海。



「棗蛋」相擁,象徵著介子推母子相依為命,寄託了夏縣人對他們的哀思。介子推母子去世後,晉文公十分後悔,於是下令在介子推忌日,全國禁止生火,只准吃一些早已準備好的類似「棗蛋」這樣的點心和瓜果,這就成了後來的寒食節。



傳承600多年的空心掛麵

魯因村的手工空心掛麵備受夏縣人的青睞。這種麵條細長耐煮,口感細膩綿軟,成為夏縣人的必備食材。


要想做成這種直徑大約一毫米的空心掛麵,需歷經12道工序、長達30多個小時手工製作才能完成。



600多年前,張合家的先祖張正來到夏縣拜謁介子推,路過魯因村時,看到這裡田疇漫漫,棗芬果香,心生嚮往。張正致仕後,舉家移居魯因村,帶來了做掛麵的手藝,當地的優質小麥、清甜泉水,讓掛麵口感更佳,引得村民們紛紛效仿,魯因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掛麵村。



然而,隨著近現代機械化製造的普及,這種傳統手藝受到了巨大衝擊,曾經一度瀕臨失傳。



張合家從小看著父親做掛麵長大,依靠多年的口傳心授,熟練掌握每一道工序,他一直堅持純手工製作,除了追求口感,更重要的是為了傳承這門古老的手藝。



經過多年的努力,這門傳承數百年的技藝在魯因村重煥生機。



張合家夫婦製作的掛麵遠近聞名,不僅在夏縣當地超市有售,還通過網絡平台銷往全國各地。一門傳統手藝歷經歲月洗禮,在傳承中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



在這片古老而富饒的土地上,夏縣人伴著上千年的文化積澱不斷前行,他們用智慧與巧思,在嶄新的時代里,開拓出屬於他們的廣闊天地。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

《夏縣篇》

播出時間:1月2日 15:38

來源:央視科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