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了全世界130年智商稅的鑽石,在中國製造面前低下了頭

外國那些小事兒 發佈 2020-04-29T17:12:37+00:00

相關數據表明,地球上已探明的天然鑽石儲量,約有25 億克拉,如果全部挖出來,足夠給全球 75 億人每人分 0.33 克拉,並且這個數量還在逐年增加。

"都是人工的"

「種瓜的瓜」、「種豆得豆」的典故都知道,但「種」鑽石得鑽石大家有聽過嗎?

近日,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公布了一項「種」鑽石的「黑科技」。

專家介紹,培育鑽石的過程就像種糧食。「種」下一個天然鑽石的籽晶片,再將「養分」,也就是甲烷氣體能量作用後,形成的一個碳的等離子體沉積上去,鑽石就慢慢的「長大」了。

在實驗室里,一星期就可以「種」出一顆 1 克拉大小的鑽石。


知道這什麼概念嗎?市面上一克拉鑽戒的價格,在 3-10 萬不等;大多數家庭買的,都是 20-50 分(1克拉=100分)的鑽戒,即便如此數千塊仍是少不了的。

可現在,中科院「種」出來的鑽石,成本卻低到令人髮指,1 克拉只要 3000 元左右,完全是「白菜價」。而且其硬度、純凈度比天然鑽石更優秀,肉眼根本分不出它們的區別。

以後大家結婚的時候,買「種」出來的鑽石就行了,省下來的錢搞些智能家居,或來個國外夢幻雙人游,多香!


不過話說回來,鑽石就該是白菜價,它既不稀有,也沒有太廣的用處。

初中化學老師教過我們,鑽石又名金剛石,其本質就是純凈的碳單質,和石墨其實是一種東西,只是原子排序方式不同而已。


相關數據表明,地球上已探明的天然鑽石儲量,約有 25 億克拉,如果全部挖出來,足夠給全球 75 億人每人分 0.33 克拉,並且這個數量還在逐年增加。

之所以能賣這麼貴,完完全全是人為炒作出來的——鑽石巨頭戴比爾斯公司,設計出了一個堪稱「商業營銷史」上最成功的營銷案例。

200多年前,鑽石確實很稀有,也很貴。

那會兒鑽探和開採技術有限,大家都是手工採集,全球從業者一年辛苦下來,也只能產出 10 公斤左右的鑽石。

然而在1870年,南非意外發現了幾個超大鑽石礦,就算是以當時的工業能力,每年都可以挖個好幾噸出來。

這下子,鑽石商們都慌了,鑽石產量一高,哪還能賣出高價?

為了不讓鑽石價格血崩,全球幾大鑽石商聯合起來,成立了戴比爾斯公司,然後把當時全世界幾乎所有的鑽石礦,都給整了過來,嚴格控制每年的產量,維持鑽石的高價。

不用擔心鑽石賣成「白菜價」了,但另一個問題又來了,去哪裡找「冤大頭」接盤高價鑽石呢?在當時人們的心中,鑽石就是一個很硬很閃的東西。

為此,戴比爾斯想出來一個騷主意,把鑽石和愛情綁定,收全球新婚夫婦的「智商稅」。

戴比爾斯花了巨額廣告費,把鑽石植入電影里。每當男主角求婚時,都會掏出一個鑽石戒指送給女主,以此成為他們愛情的見證。

像每年爆火的幾部影視劇,裡面主角穿的衣服、戴的首飾都會成為某寶爆款。

所以,藉助明星的帶貨能力,「求婚要用鑽石」以及「求婚時送的鑽石越大越閃,男主就越有誠意」等概念,很快深入人心。

為了避免賢惠的妻子阻止丈夫高價買鑽石,戴比爾斯還告訴男人:送鑽石要有驚喜,你要偷偷買最好的鑽石送給最愛的她,才能讓她感到幸福。


把鑽石藏在玫瑰里的套路,其實是戴比爾斯設計出來的

秉持著「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這一理念,戴比爾斯更是派出講師,去美國各大高中辦講座、演話劇,將「鑽石與愛情」的概念,牢牢植入數千萬高中女生的心中。

在那個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都才剛出生的年代,戴比爾斯的營銷實屬業界典範。

得益於此,僅僅 4 年時間,戴比爾斯的銷售額,就上漲了 55%,而這還是戰火紛飛的1942年,二戰一結束,那銷量更是蹭蹭蹭往上漲。

而為了不讓市面上的二手鑽石,影響到新鑽石的銷量,戴比爾斯整出了那句全球知名的廣告詞: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意思很簡單:買了鑽石要好好留著,千萬不要拿出去賣!如此一來,市面上鑽石數量穩定,戴比爾斯就能持續賣高價鑽石。

就這樣,戴比爾斯舒舒服服的在全球最大鑽石集團的位置上,坐了十幾年,賺得盆滿缽滿。

而為了鞏固壟斷地位,戴比爾斯也在不斷為鑽石「珍貴、稀少」等屬性做努力。

比如,1959年蘇聯發現超大鑽石礦,戴比爾斯馬上跑過去談合作,協商控制產量,大家一起發財。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球各地新的鑽石礦不斷被發現,壟斷難以為繼時,精明的戴比爾斯又搞出了一個新花樣。

他們開發出各種超高難度圓形、枕形、馬眼形切割法,讓自己手上的鑽石,同其他國家陸續開採出的鑽石相區分。


隨後,又給鑽石制定了 4C 估價的標準。開始了既當裁判又做運動員的日子,我想說你的鑽石不行,你就是不行講理的地方都沒有。

在這一連串的騷操作下,戴比爾斯在壟斷巨頭的位置上,又穩穩坐了幾十年 。直到中國人造鑽石的崛起,才再一次威脅到了戴比爾斯的地位。

其實,中國人造鑽石這麼牛逼,完全是被逼的。

上世紀60年代,咱們國家搞大開發,需要大量金剛石用作工業用途,比如勘探、精密儀器製作等。

但中國鑽石儲量低,開採的不夠用;外購的話,那會兒咱們和美蘇兩大巨頭關係都不好,有錢也買不到!

沒辦法,那就只能自主研發了。1963年,中國自主研發出兩面頂壓機,這台機器製造出了我國第一顆人造鑽石;1964年,又製造出了六面頂壓機,效率是前者的 10 倍。


從此,中國六面頂壓機不僅為未來的「基建巨人」,提供了堅實「工業牙齒」,也成為壟斷國際人造鑽石市場的鑽石「母機」。

憑藉自主開發和技術引進,上世紀90年代,中國趕超美國成為全球人造鑽石最大生產商;到了21世紀,中國的人造鑽石技術,更是獨步天下,占了全球人造鑽石行業 90% 的份額。

在中國人工鑽石的壓力下。2015年,戴比爾斯的廣告語又改了,變成了:真實是稀有的,真實是鑽石(Real is Rare,Real is Diamond)。

言外之意就是:人造的鑽石不真實、不值錢啊!快別買了!

可是不管用,大家心裡都清楚得很,我買鑽石不就是給人看的嗎?既然看起來沒區別,那為什麼要花 10 倍的價格買天然的?

正因如此,戴比爾斯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公司9月份的銷售額,較去年同期下滑了 39%;在此背景下,戴比爾斯近日宣布將原鑽價格下調 5%。

而隨著「種」鑽石黑科技誕生,戴比爾斯的銷售額怕是還要大幅下滑。

之前搞出的人造鑽石,由於體積比較小,更多用於工業上;可這次中科院「種鑽石」黑科技,可以生產 1 克拉以上的「大鑽石」,這將極大的衝擊戴比爾斯的市場。


話說回來,同人們一般認為的人造珠寶就是假珠寶的概念不同,人造鑽石本來就不是「假鑽石」。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在2018年發布的珠寶指南中,就從鑽石的基本定義中刪除了「自然」一詞,並且不再推薦使用「synthetic(合成)」來稱呼實驗室生產的鑽石。

確實,在物理和化學成分上,人造鑽石和開採的天然鑽石是一樣的,都是純粹的碳結晶,哪有什麼天然、人工的區別!


摩根史坦利預估,目前人造鑽石僅占全球鑽石市場的 1%,銷售額在 7500 萬到 2 億美元之間,到 2020 年市場占有率可能會增長到 20%。

據外媒報導,有民意調查結果顯示,68% 的受訪者不認為人造鑽石是「真正的鑽石」。但奢侈品牌研究公司 MVI 市場公司的一項研究表明,70% 的千禧一代表示會考慮人造鑽石首飾。

小編覺得,鑽石從來都不是最珍貴的,一顆金子般的真心才是!省下買鑽石錢出去浪幾次,不香嗎?

除了「智商稅」,一顆鑽石的背後,還可能沾滿了非洲人民的鮮血。

因為高昂的價格,鑽石成為了非洲國家內戰的導火索,給廣袤的非洲大地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電影《血鑽》講述了這一事件——獅子山,一個同時擁有鑽石和貧窮的西非國家,因為鑽石的暴利,爆發了慘絕人寰的內戰,而國際鑽石商從中牟取暴利。


為了打贏慘烈的內戰,一些叛軍建了駭人聽聞的娃娃軍。

將七八歲的孩子集合,讓他們親自肢解敵人,挖出他們的心臟,培養嗜血的狼性;對內親手殺害自己的親人泯滅天生的人性,更驚悚地是向孩子的太陽穴注射古柯鹼等毒品進行精神控制。


娃娃軍中甚至有女童,白天持刀殺人,晚上淪為性奴。

而在叛軍駐紮地,大量無辜平民被當成施暴對象,不僅被迫採礦,稍有不慎還會被砍去雙手。


獅子山的內戰從1991年開始,持續了整整十一年,造成了二十多萬人死亡,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流離失所。

其出產的鑽石,成為了無數恩愛的情侶手指的訂婚信物,卻也沾滿了非洲人民的鮮血。

借用網友的一段話:如果你必須購買鑽石,選擇實驗室製造的人工鑽石將更有意義。

你會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好的東西,且不必心懷愧疚——因為它並沒有沾染上非洲地區悲慘的男女和兒童的汗水、鮮血和眼淚。

把它戴在手指或掛在脖子上,你不必掠奪土地,也不必破壞環境。即使沒有一張標籤證明它來自於「天然」的產地,那又如何呢?

婚姻是神聖的,科學家在實驗室里培育出來的乾乾淨淨的鑽石,才真正配得上愛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