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麵的逆勢崛起:口感和食材升級,價格有巨大優勢

ld講故事 發佈 2020-04-28T22:34:49+00:00

京東商城上,從除夕夜到初九,短短十天,就賣出了1500萬包方便麵。品質上方便麵也在升級,以前紅燒牛肉麵裡面就是沒有牛肉,圖片都是僅供參考而已。

受到疫情的影響,餐飲行業出現了一些有意思的現象。除了外賣行業火爆之外,方便麵行業也在回暖。

數據顯示,在一疫情暴發的第一個月,淘寶搜索「方便麵」的人數增長200倍。京東商城上,從除夕夜到初九,短短十天,就賣出了1500萬包方便麵。

但這個現象,並不只限於疫情期間,這個現象從疫情開始前就出現了。比如康師傅,從2018年開始,方便麵業務已經連續兩年增長,去年增長幅度達到5%。

要知道,前些年對於方便麵的聲討和唾棄可是滔天巨浪一般,都在說方便麵以及沒有市場了,為什麼還會重新獲得市場呢?



隨著外賣平台的崛起,和城市的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方便麵作為典型的垃圾食品,自然會被淘汰。

2016年和2017年,媒體報導寫到方便麵行業,都是在說銷量嚴重下滑。那這兩年的時間,這個市場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

在疫情期間那麼火爆,其實很容易理解,人們都被隔離在家,不方便買菜。這個時候最簡單的食物,就是方便麵。無論是在一線工作的醫生,還是建設火神山、雷神山的工作,餐桌都少不了一碗方便麵。



不過,疫情期間能這麼火爆,不單單是因為方便。從供應鏈角度看,方便麵還有一個優勢,就是生產流程簡單。

同樣是方便麵,自熱火鍋的生產就很複雜,需要好幾個廠的協調。比如加熱用的石灰包,來自一家供應商;葷菜中的午餐肉,來自另一家供應商;素材包又是另一家供應商。

但方便麵就不一樣了,所有的生產工序,基本上都是一家工廠完成,這讓方便麵能夠相對快速地恢復產能。康師傅在疫情爆發之後的幾周內,就恢復了50%的產能。



方便麵的生產商,這兩年一直在不斷積累自己的競爭力。

很多人以為,方便麵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外賣平台,而且方便麵在外賣平台面前也沒什麼優勢。實際上,外賣平台對於方便麵的優勢正在逐漸下降。

因為外賣平台一開始早期,像餓了麼和美團這樣的平台,為了搶占市場,會提供高額補貼。在這樣的高額補貼下,用戶只需要花十幾塊錢,就可以享受一頓不錯的簡餐。

但是這兩年,外賣市場逐漸趨於飽和,加上食材成本和平台抽成提高。導致現在的外賣,遠沒有之前那樣便宜。

數據顯示,2019年三線以上城市,只有不到1%的外賣,是花20塊錢能買的,超過40%的外賣,客單價在40元以上。這個價格對比方便麵的價格,差距就太大了。隨著外賣的門檻逐漸提高,方便麵的高性價比優勢越來越明顯。



但是如果只是拼便宜,方便麵的產商還不一定能混得好。現在的消費者希望能購買價格適中但是品質好的產品。

方便麵企業是感受到這種變化的,所以這兩年還有一個關鍵的動作,就是升級產品。首先是口味,正在從單純的「紅燒牛肉」和「老壇酸菜」過渡到品類齊全。

有人統計過,整個中國市場的方便麵口味,差不多有200種,而且這個數字還在繼續增加中。

有一些城市,有自己的專屬方便麵口味,比如青海的「麻辣孜然羊肉麵」,杭州的「筍乾老鴨湯麵」,這些口味一般只在本地出售,很多人都沒吃過。這只是在國內,國外其他國家的口味也越來越多,比如日式的海鮮醬油麵、韓國的芝士拉麵等等。

方便麵在擴展自己口味的過程中,也在轉型。現在一個人在泡方便麵時,不再僅僅是填飽肚子,而是在嘗遍其他地方的口味美食。



品質上方便麵也在升級,以前紅燒牛肉麵裡面就是沒有牛肉,圖片都是僅供參考而已。但是現在的高端方便麵正在出新,脫水肉和蔬菜包等傳統配料,被替換成大塊肉類和凍干蔬菜。商家希望,消費者在用開水泡方便麵時,能夠吃到一碗新鮮食材口感的面。

還有傳統的油炸麵餅,被替換成非油炸,食用口感更好,加熱方式也有了自熱自煮的模式。現在方便麵袋裝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桶裝。

這背後的趨勢,就是方便麵的盈利模式,從傳統的薄利多銷,轉向走高端路線,這也是整個方便麵產業未來的方向。

在中國社會,方便麵不只是一種食品,更是一種飲食文化和情感寄託。正是這些因素,才讓方便麵一直存在於社會,並且不怕沒有消費者喜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