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衰豈無憑:魏晉南北興亡論

大明湖畔的二狗 發佈 2020-04-28T22:42:37+00:00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1、底層:道天下大勢天下大勢,永遠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興亡誰人定啊,盛衰豈無憑啊,一頁風雲散啊,變幻了時空…

歷史教會我們什麼。是對過往歷程的暢談品評,還是人物幕後的跌宕豪情?或許,都不是。

魏晉南北朝,風雲變幻三百餘年。三十餘個政權,數百位帝王,豪傑膽氣之人,更是多如牛毛!談論這段歷史,人們大抵能想到:司馬懿的鬼謀、石虎的殘暴、謝安的風流……但,這還遠遠不夠。『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透過人性論英雄,追溯本源道興衰,才是歷史教與我們的責任和胸懷。

一、總論:該如何談論興亡?



1、底層:道天下大勢


天下大勢,永遠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政治形勢由世族門閥,回歸士族官僚;權力由地方割據重回中央集權;民族由分裂對立走向一統;文化由衝突仇殺走向融合共處。這般真理,從最根源決定了政權興衰的走向,也從宿命角度決定了英雄功業的高度。五胡十六國時期,民族間仇殺不止。石勒、劉裕、拓跋珪縱然氣吞萬里,也無法完成南北一統;苻堅雖有心凝聚各族,但民族間真正的融合還沒有到來。一統大業的果實還得經歷孝文帝漢化,六鎮反漢化,跌跌宕宕,最後回落在楊堅手上。同樣,英雄的崛起,從來不敢違逆時勢。劉裕作為雄偉的寒門帝王,他的崛起,絕不是個人意志主導,而是受惠於門閥政治的衰弱,北府寒族勢力趁勢崛起。他若早生數十年,不過是郗鑒手下的流民統帥,在門閥政治下被人指使;北府武將和孫恩義軍是西晉門閥政治的掘墓人,而劉裕成了最大的受益者。難道就沒有英雄人物可以逆天改命,扭轉乾坤嗎?有。只是在天下大勢這一層,絕無可能。

2、中層:話政權興替

順應天下大勢,於是有了政權林立,群雄並起。一個個政權,為何興起,又為何衰弱?權臣內鬥、子嗣不賢、外患侵擾……這些的問題,最終歸因在領袖人物和政權體制兩方面。數十位開國領袖,數百位帝王,他們的行為,有相當大的共性。他們憑藉著超俗的韜略,開疆拓土,定亂安民。這其中,也的確存在影響局勢的大人物大事件:淝水之戰、侯景叛亂,都足以決定十年歷史的走向。

豪雄迭出,是這個時代鮮活的特性。但是所有領袖都清楚:要基業永存,得活過時間。生命,是無比脆弱。梁武帝86歲高壽,梁得以有半個世紀安定;周武帝雄武大略,一統北方後,卻在35歲壯年而死;倘再延續十五載,天下豈容楊堅覬覦?沒有什麼是永遠不變的;相較生命更牢固是,是帝國的體制。政治體制、軍事體制、文化體制。東西魏成立時,東魏實力遠勝於西魏,為何最終被西部關隴集團消滅了?除了時運氣數,人物韜略,還更有體制層面的原因:北齊一直在君主集權道路上苦苦掙扎,在削弱晉陽軍事勛貴的同時,也走向了滅亡。沒有永遠完美的體制。曹魏宗族勢弱,司馬權臣得以篡魏,西晉於是開始宗王分封,但卻引來了八王之亂……宗王分封,究竟是該還是不該?歷史,總是這樣,在天平的兩端來回搖擺。

3、頂層:說歷史事件

最為人所知,也最津津樂道的,是精彩紛呈的歷史事件。透過事件,看歷史本來面貌,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名將祖逖,忠肝義膽,率軍北伐,聞雞起舞、中流擊水的事跡,讓我們振奮;但不被朝廷重用的背後,似乎更讓人痛心……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將講解魏晉南北朝的進程走向;第三部分以軍事四維的框架,解構軍事;第四分部人物論,以數十位政權領袖為樣例,探究其背後不為人所知的共性;最後,將深入政權的權力架構和勢力集團,剖析興亡背後的道義。

二、魏晉南北朝風雲史

1、司馬氏篡魏

魏晉以來,政權頻繁更替。司馬家族的篡魏,可以說堪稱典範。這背後的歷程,遠比世人想像得要艱難。曹魏帝王都是明眼之人,豈能放縱權臣的滋長。

曹操知司馬懿有狼顧之相,多有猜忌。司馬懿命太長,活過了曹丕、曹叡。在曹叡託孤之際,和宗王曹爽同為輔命大臣。在曹魏的角度,是想安排宗王和權臣兩大勢力,相互制衡。曹爽身為宗室,在權勢方面有天然的優勢,司馬懿受命輔政之初,就被安排了太傅這一個虛職。但司馬氏也有自己的資本:他們是儒家大族,相對曹氏宦官之後,士大夫階層多歸附於他;司馬懿久經戰陣,關中軍營,也儘是親信舊將。鬼謀的司馬懿,一直在等一個機會。



政權鬥爭中,隱忍不犯錯,往往比追求功業更為重要。曹爽司馬懿兩強相鬥的第一回,是曹爽伐蜀。如若曹爽成功,他可趁勢在軍營樹立威望、培植勢力,斬除司馬懿的軍旅根基。其帳下夏侯玄,亦不乏武略智謀,主持伐蜀軍事。司馬懿自然不會袖手旁觀,暗中作梗。最終多方形勢制約,曹爽伐蜀失敗。(仇鹿鳴教授研究推測,曹爽在伐蜀時期,派夏侯玄出鎮關中;作為政治交換,司馬懿得以派司馬師擔任禁軍中護軍,為日後高平陵之變埋下種子)縱然如此,曹爽對司馬懿的壓制,還在繼續。公元247年(正始八年),司馬懿迫於曹爽權勢,稱病迴避。兩年後,猝然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這是司馬氏篡魏歷程中,最為驚險艱難的一次鬥爭。司馬懿之所以敢於政變,一方面在於司馬師已進入禁軍系統,同時也得到了禁軍骨幹蔣濟、士大族階層的大力支持。他有死士3000。必須等到一個合適時機,才能畢其功於一役。這個時機來了!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少帝曹芳拜謁位於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陪同。司馬懿兵出兩路,一路奪取武庫(繞開曹爽府);一路占領司馬門,控制太后。曹爽控制的禁軍數量遠多於司馬懿,但是沒有武器,又恰逢主帥不在,群龍無首,毫無戰鬥力。控制司馬門後,司馬懿以郭太后名義,關閉了各個城門,據守洛水浮橋;命令高柔持節代理大將軍職事,占據曹爽營地;太僕王觀代理中領軍職事,占據曹羲營地;曹爽在京城內的勢力,被逐個控制。本處於權勢巔峰的曹爽,只能投降,隨後被殺。

在這次事變中,士大族、郭太后,都不約而同站在了司馬懿一邊,反對曹爽專政。但這都不代表他們支持司馬氏篡位。在他們眼中,不過是藉助司馬懿,反對曹爽的專政;但對司馬氏而言,這是篡權路上,最為關鍵的一役;而後,司馬氏不依不撓,誅殺曹爽勢力,平定淮南叛亂,殺高貴鄉公;司馬後輩: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皆凜然有才,不負家族所望,終於在伐蜀赫赫功業之下,篡魏立晉。

2、八王之亂,西晉衰弱

八萬之亂的外因,在於王室出鎮地方,武帝末年,用秦王柬都督關中,楚王瑋都督荊州,淮南王允都督江、揚二州,汝南王亮出鎮許昌……而內因,則是武帝司馬炎子嗣昏庸,後宮內亂。司馬炎雖然雄武,滅吳一統天下,但在處理家事上,卻顯得優柔寡斷。其子司馬衷,是公認的痴呆;而在司馬衷背後,還潛藏著兩大勢力(妻子賈南風和後黨楊駿)混亂朝政。

八王之亂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賈南風成了大贏家

武帝事後,後黨楊駿和宗王司馬亮受命為輔命大臣,楊駿篡改詔書,獨斷朝政。賈南風於是聯合司馬瑋進京殺楊駿。司馬亮得以重新回歸朝政。

司馬亮雖然位高,但是本人政治素養很低,誅殺楊駿後,胡亂封賞,失去人心;賈南風隨後又聯合司馬瑋誅殺司馬亮。誅殺了司馬亮,司馬瑋即將到達巔峰,部下建議他趁亂殺掉終極黑手賈南風。司馬瑋心不狠,反被賈南風所殺。司馬諸王,政治嗅覺和鬥爭經驗,竟然敵不過一女子,悲哀!賈南風於是成為第一階段亂斗的大贏家,之後,她重用張華,局勢處於相對穩定。

第二階段:賈南風被殺,司馬越終極勝利

八卦飛龍在天的下一卦,就是亢龍有悔。賈南風處於權勢之巔,不懂克守,隨時就是巔峰墜落。司馬衷太子司馬遹並非她所生,她擔心太子即位後,自己權力不保。於是極盡權謀,廢殺太子。但她手段極其拙劣,栽贓太子。大臣大多不信,賈南風一意孤行,廢除太子,引發眾怒。

首先藉機反抗的是是賈南風『親信』司馬倫。他作為太子太傅,聯合孫秀剷除了賈南風一黨。司馬倫本身無政治才幹,威望勢力遠不夠,竟然妄然稱帝。被司馬穎、司馬冏殺害。隨後,司馬顒、司馬乂、司馬越、司馬穎相繼爭鬥,最終司馬越,斗到了最後。

3、五胡亂華,司馬睿南下建國

八王之亂,拉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西晉嚴重的內耗,已經無力阻止少數民的趁亂崛起。氐族李特李雄家族,雄踞成都,號成漢,因為地處偏遠,易守難攻,政權一直延續到東晉時代,才被桓溫滅亡。在北方,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史稱漢趙。

劉淵死後,其子劉聰殺太子劉和即位。 其帳下劉矅、石勒都是當世雄將。311年(永嘉五年),攻破洛陽,俘虜晉懷帝,殺太子、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多人,並大肆發掘陵墓、焚毀宮殿,史稱「永嘉之亂」。

317年士大族扶植晉朝遠房宗室司馬睿,南下渡江,在建康建立東晉王朝,歷時51年的西晉滅亡。司馬睿本無威望,東晉政權的穩固,得力於王導、王敦的大力輔佐。所以世人稱『王與馬共天下』。因為晉魏禪代,士族階層大多延續官位,漢末的官僚政治,已漸漸演化成了門閥政治。大家族世代高位,已成為普遍現象。人才選舉方面,曹魏倡導九品中正制,本想提拔寒族人才,後來竟漸漸淪落成門閥貴族的選拔工具。至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東晉王氏輔佐司馬睿建國,正是東晉門閥政治的先聲。皇權不振,幾乎充斥了整部東晉史。

這一年,名將祖逖北伐,司馬睿只給少量兵馬,他於是招募流民建立軍隊,並與當地塢堡合作,最後成功收復黃河以南領土,與石勒隔河對峙。318年,劉聰去世,漢趙分裂為劉矅、石勒兩部。石勒是一代雄武帝王,又有鬼謀張賓輔佐,得以吞併冀幽,攻滅劉矅,建立後趙政權。除張軌建立的前涼、段部鮮卑的遼西國及慕容鮮卑的遼東國三個政權外,石勒幾乎占領整個中國北方。


十六國歷史上,石勒是極富傳奇色彩的奴隸皇帝,武略智謀,更是超凡脫俗。石勒死後,石弘即位,被石虎篡位。石虎殘暴,政略武略皆遜於石勒,國運日衰。石虎死後不久,冉閔屠殺20萬胡人,建立冉魏政權,後被慕容恪俘殺。氐族將領苻洪在後趙內訌時意圖奪下關中。352年苻健稱帝,定都長安,之後苻生繼立,他淫殺無度,苻堅殺而代之。


苻堅是十六國中少有的文德之主,他崇尚儒學,獎勵文教。和劉備一般,他得到了賢湘王猛輔政,國勢大盛,史稱「關隴清晏,百姓豐樂」。前秦強盛後,苻堅有意一統天下。369年慕容垂投奔前秦。苻堅趁勢派王猛、慕容垂出兵取得關東地區。370年,前秦滅前燕,擒慕容暐;371年,滅仇池氐楊氏;373年,西南夷邛、筰、夜郎皆歸附於秦;376年,滅前涼;同年,進兵滅代;前秦統一北方。此時苻堅的功業,的確是勝過石勒當年。他是一位極富胸懷的君主,和法家功用主義的王猛,簡直是絕配。王猛曾用金刀計,試圖殺害投奔而來慕容垂父子,苻堅於心不忍,終是沒殺;王猛死前,叮嚀囑咐要留心慕容垂、姚萇等異族,不要試圖伐晉。苻堅最終沒聽。一統霸業啊,千秋功名啊。眾人曾勸苻堅,不要征伐西域,他派猛將呂光前往,勢如破竹;如今眾人勸說不能伐晉國,前秦雄兵百萬,又有何懼?


可惜,天不如願,公元383年,淝水之戰,苻堅大敗(詳見軍事論一章)。前秦帝國驟然土崩瓦解。西域得勝歸來的呂光,占據涼州;異族姚萇殺害苻堅,建立後秦;慕容垂復國建立後燕;而在北方代地,16歲的拓跋珪趁亂重興代國,稱代王,而後建立北魏。


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裡,呂光死了,降於後秦;後秦姚萇死後,姚興略有作為;姚興死後,被劉裕滅國;姚興手下赫連勃勃,乘東晉將領劉裕滅後秦,攻取長安,在灞上稱帝,建立大夏政權,立國25年後,被北魏附屬國吐谷渾攻滅。慕容垂建立後燕,他雖然驍勇善戰,但畢竟年老,熬不過歲月,死後,其子慕容寶抵抗不住崛起的北魏。後燕被拆分成南北兩部;馮跋擁立慕容云為天王,建立北燕,後被北魏所滅;慕容德建立南燕,在劉裕北伐時被滅國。

4、東晉門閥政治

在北方亂成一鍋粥時,征服南燕、後秦的劉裕,是個什麼人物?劉裕的興起,得從東晉門閥政治說起。司馬睿在王導、王敦輔佐下,順利在江東建立政權。王導主政,網漏吞舟,協調各方勢力;王敦掌兵,平定諸亂;但權臣過盛,威懾君王,司馬睿於是任用劉隗等人,有意抑制王氏權力;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誅劉隗為名進攻建康,誅殺劉隗等寵幸;太寧二年(324年),王敦患病死去,部下再叛攻向建康,後被平息。隨後庾亮、桓溫、謝安三大家族,相繼把持朝政。軍權政權從一個門閥手中傳遞給下一個。這樣的傳遞當然不是主動自願的。蘇峻是流民統帥,平定王敦有功,與庾亮爭權;庾亮是國戚,平定了蘇峻之亂;庾亮死後,桓溫藉助北伐專擅朝政,幾欲篡位;桓溫死後,謝安謝玄領導了淝水之戰,功高震主;謝安本性風流,功成身退;謝玄締造了精銳北府兵,卻壯年死去。門閥爭鬥雖然紛雜混亂,但在隆安二年(398年)前,都和寒族人士無關。兵權盡在門閥大族手中。第一次突破這個界限的,是北府兵領袖劉牢之。在反叛王恭後,劉牢之接管兗、青、冀、幽、並、徐、揚七州及晉陵的軍務。這是寒族勢力崛起的重大一步。但劉牢之不善政治,在桓玄(桓溫之子)之亂中,羞愧自殺;此時北府骨幹將領劉裕、劉毅等人順勢崛起,成功推翻逆臣桓玄。終結了門閥政治。在一連串的南征北伐中,劉裕順勢建立南朝宋。和北魏雙雄對峙。

5、南北朝:從分裂到一統

劉裕建南朝宋後,南方疆域先後經歷了齊梁陳四朝。因為門閥政治衰敗,南朝政治鬥爭,由世大族轉向了宗王和武力權臣。劉裕時代,國土遼闊,為保疆土穩固,軍事重地都派宗王鎮守。宗王出鎮,是把雙刃劍;它讓劉氏主權的同時,也強化了皇室內鬥;宋文帝被其子劉劭殺害,孝武帝劉駿率兵討伐,自立為帝;宋明帝即位後,亦大殺宗室,其子宋後廢帝繼位後政局動盪,將軍蕭道成漸漸掌握軍權。後廢帝去世後,蕭道成擁立宋順帝,獨攬朝政,隨後篡宋建齊。劉裕北伐後,疆域北拓,京口作為北府兵發源地,不再是流民南渡的聚集地;加上檀道濟等武將隕落,北府勢力漸漸衰弱。蕭道成在青齊豪雄勢力的支持下,成功篡位。3年後,蕭道成去世。後世不賢,皇室內亂。蕭氏族親蕭衍藉助雍、荊勢力,篡權建梁。梁朝建立後,國運長久,有賴蕭衍命長,主政半個世紀。晚年收納降將侯景。侯景叛亂後,蕭衍死去。在平定侯景叛亂的過程中,南方將領陳霸先,藉助吳地豪強和寒族武士,順勢崛起。吳地勢力的陳霸先和荊襄勢力的王僧辯,是侯景之亂的最大贏家。兩強相鬥,陳霸先奇襲殺害了王僧辯,建立陳朝,隋朝國祚僅二十五年,其中雖有吳明徹北伐收復淮南,但國力已全然無法和北朝相比。史書記載,陳朝人口250萬,周齊人口2700萬。南北實力已不在一個數量級。縱然石勒、劉裕再世,南方也無力一統北方啊。禎明二年(588年),隋朝滅陳。

而華夏北方,是家族強盛的拓跋氏。在魏晉南北朝中,拓跋家族的確是人才輩出。拓跋珪16歲稱王,艱難創業;其孫拓跋燾雄武大略,一統北方;一般政權家族歷經三代已經難保活力了,但拓跋家族還未有衰敗跡象。拓跋燾死後,文成帝拓跋濬、獻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繼即位。孝文帝精通漢族文化,在北魏推行了漢化改革,遷都洛陽,推行均田制發展農業經濟,推行三長制,打壓豪門勢力。漢化過程困難重重,卻是任何一個胸懷天下的君王,必然要做的一件大事。因南下遷都、重文抑武,北方重鎮的待遇遠不如從前,而漢族士人的重用,又讓北方武將記恨在心。公元523年,在徭役、兵役等重重壓迫下,爆發了農民起義。北方六鎮隨之大亂。部落酋長爾朱榮通過鎮壓義軍,主掌北魏朝政,在河陰大肆屠殺一千餘位鮮卑貴族和漢族大臣,駭人聽聞。爾朱榮是那個時代一流的豪雄武將,但他太不懂政治。河陰的屠殺,讓他和北魏朝廷的裂痕義無法彌補,他卻內心幻想著為國效忠,最終被魏帝所殺。爾朱榮死後,其子爾朱兆和爾朱世隆成功復仇並主宰了魏廷。北魏政局,自此完全被六鎮勢力玩弄。爾朱氏是這股潮流的前聲,和爾朱兆拜為兄弟的高歡,才是最大的野心家和獲益者。高歡是爾朱榮手下一悍將,通兵法,善權謀。史稱:『機權之際,變化若神』。他成功從爾朱兆手中騙取了六鎮兵馬的指揮權,轉而站在魏室一方,集合地方親魏勢力,打敗爾朱兆,立宗室元修為皇帝,即北孝武帝。

孝武帝擔心高歡是下一個爾朱榮,集結兵馬討伐高歡,戰敗後,投奔宇文泰。宇文泰本是賀拔岳部將,跟隨他入關中鎮壓万俟丑奴起義,平定關隴。賀拔岳被高歡害死,宇文泰被推舉,接管了部眾。北魏於是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被高歡之子高洋篡奪建北齊;西魏被宇文泰之子宇文覺篡奪建北周。

東西魏時期,東魏高歡勢力要遠強於西魏宇文泰。雙方爆發了極端慘烈的邙山、沙苑諸多戰役。彼此互有勝負。政權之間,雄主相鬥如果沒有結果,交給時間,留給後代,總會有結局。高歡之後,高澄、高洋是二代中傑出人物,再往後,高殷、高演、高瑋,在北齊皇室集權、宗室內鬥過程中,嚴重內耗。終被北周消滅。這當然不是說北周沒有宗室內鬥,也有。只是相對而言,宇文泰留給子孫的,是一個宇文氏主宰的關隴軍事政權,所賴雄主宇文邕隱忍有為,殺權臣宇文護,平滅北齊。北方得以一統。宇文邕36歲發病而死,周宣帝宇文贇即位。周宣帝昏庸,屠戮權臣,宇文神舉、王軌、宇文憲、尉遲運等功臣悍將相繼被殺。楊堅所幸不死。周宣帝死後,鄭譯和劉昉矯詔使楊堅輔政。為什麼是楊堅?楊堅與鄭譯有同學之誼,劉昉也信賴楊堅。他們不過都是想在周宣帝死後,進行政治投機罷了。楊堅專權後,派北周韋孝寬、消滅尉遲恭等叛臣。

大定元年(581年),楊堅篡周建隋。隨後消滅南朝陳,結束魏晉南北朝三百年紛爭,天下得以一統!

三、軍事論:四維演義戰事風雲

魏晉三百年間歷史,浩大磅礴,興亡更替,往往以戰爭勝負來判定。淝水之戰,苻堅百萬兵馬為何敗退?劉裕北伐,赫赫功業,為何在歷史上極為罕有?這些歷史背後的奧義,還得從軍事角度,來一一探究。(軍事解析,詳見從劉裕北伐到淝水之戰:魏晉南北軍事解析,此處為節選。

在敝作 『四維解構孫子兵法』 中,將軍事戰爭分為四個維度。一維戰鬥,靠氣力、戰力,兵馬強盛、將帥剛勇的一方,能獲勝;二維戰役,比拼戰爭謀劃,出兵有奇有正(主軍和輔兵),目標有虛有實。優秀的軍事家,能實現以一敵十,以弱克強;三維戰局,並不追求某一場戰役的勝負,而追求整體戰局的勝利。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劉裕北伐,都是此類大格局的指揮。四維戰爭,則是回歸到本源:政治目的。所以謀攻、文伐,往往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1、一維戰鬥:誰敢與我決一死戰?

絕大多數的戰鬥,都能按照廟算決定勝負。廟算核心考慮:兵力多少,主將是誰。在東西魏邙山之戰中,宇文泰先是失利,墜馬險些被殺;而後其子率兵前來支援,軍勢復振。宇文泰難道不驍勇善戰嗎,難道不會在頹勢之際暴和一聲嗎,難道不會虛實結合嗎?在硬實力較量之際,什麼都比不上援兵、援兵、援兵,來得直接有用!

苻堅派王猛、鄧羌率3萬兵馬攻打前燕十餘萬,起初王猛不利,而後鄧羌幾乎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後涼政權領袖呂光,也是一員悍將。永興二年(358年),張平和鄧羌相持數月,張平手下悍將張蚝單槍匹馬闖入秦軍陣地,反覆四五次,如若無人。呂光率先出戰,將張蚝刺於馬下,將其生擒,自此一戰成名!


蚝多力趫捷,能曳牛卻走;城無高下,皆可超越。與羌相持旬餘,莫能相勝。三月,堅至銅壁,平盡眾出戰,蚝單馬大呼,出入秦陳者四、五。堅募人生致之,鷹揚將軍呂光刺蚝,中之,鄧羌擒蚝以獻,平眾大潰。平懼,請降。《資治通鑑》

同樣以武略聞名的,還有北齊武將高敖曹,被譽為當世項羽。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擒賊先擒王,殺敵先殺將,就是這個道理。

2、二維戰役:奇正相隨,虛實相生

作為武將,能名列武廟,被後人供奉,是至高無上的榮耀。在宋武廟72將中,王猛名列其中,鄧羌、張蚝兩位萬人敵都無緣榜單,為何?很多時候,決定勝負的,不是將帥本人的勇武,而是戰場的排兵布陣,虛實奇正。石勒、劉裕、拓跋燾,都是一等一的軍事奇才,只是考慮他們貴為帝王,所以不列為武廟,他們的軍事才華,高於其中諸將領。

以石勒攻占河北,擊破段末柸為例。

王浚派督護王昌以及鮮卑人段就六眷、段末柸、段匹磾等部五萬餘兵討伐石勒。石勒分別派遣諸將接連挑戰,不斷地被就六眷擊敗,又聽說就六眷大造攻城器具,石勒問他的將佐:「現在敵人不斷地進逼,敵眾我寡,恐怕到時候不能解圍,外援不到,城內糧絕,即使是孫武、吳起再生,也不能固守。我打算挑選將士,在野外列陣與敵決戰,你們認為怎樣?」諸將都說:「應該固守襄國以拖垮敵人,敵人疲憊了自然撤退,到時候再追擊他們,就沒有不勝利的。」

石勒又問張賓、孔萇道:「你們認為怎樣?」張賓、孔萇都說:「聽說就六眷約定在下月上旬在北城決戰,他們大軍遠來,連日戰守,因我軍勢寡弱,以為我們不敢出戰,精神上必定懈怠。現在段氏各路兵馬的實力,段末柸最為強悍,他們精勇的兵卒都在段末柸處,可不要再出戰,以顯示我們弱小。又迅速在北壘挖突門二十餘道,待敵人列陣防守未定,出其不意,直衝段末柸軍帳,敵人必定震恐,計策也來不及謀劃,正所謂迅雷不及掩耳。段末柸軍逃散後,余敵自然潰散。活捉段末柸之後,彭祖指日可定。」石勒採納了他們的計策,一舉攻破,鮮卑軍屍伏地三十餘里。

若以虛實奇正論之,不再出戰,為示之以虛,挖突門二十餘道,為布以奇兵。但這樣的論述,符合孫子兵法的理論,卻難以理解背後的奧義。無論是虛實奇正,在統帥心中,其實都是情報-情境-決策的軍事模型。張賓、孔萇相比石勒、諸將,有更為精準的情報,也做出了更為準確的情境推演,所以能幫助石勒險中求勝。



3、三維戰局: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八月初八,苻堅發兵長安,親率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分四路南侵。主力軍,自項城攻壽陽,直指歷陽、建康;襄陽軍,漢水直下,會攻荊州桓沖;蜀漢軍,舟師沿江而下,指江陵夏口匯合襄陽軍和慕容垂,一起東下;幽冀軍,水路直下向廣陵。

九月,苻堅抵達項城(主力軍前期指揮部),涼州的軍隊到達咸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幽州、冀州的軍隊也抵達了彭城,東西萬里,水陸並進。苻融主力先頭部隊三十萬人,先期抵達潁口。東晉方面,以謝石為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謝琰、桓伊等人,統帥八萬兵眾抵抗前秦。十月,苻融攻克壽陽。慕容垂輔助兵馬,也攻下了鄖城。苻融進軍攻打胡彬退守的硤石。胡彬見前秦兵馬浩大,給謝石寫信:敵軍強大,糧草殆盡,恐怕見不到大將軍了。這封書信被苻融繳獲送給苻堅。苻堅於是輕敵,於是以輕騎八千,從項城趕往壽陽。

苻堅自認為能速戰速決,並派已是前秦尚書的朱序(東晉降將、間諜)前去勸降謝石,朱序卻私下提示謝石宜先發制人,擊潰前秦的先鋒部隊。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十一月,謝玄派廣陵相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開赴洛澗。秦將梁成以5萬人扼守山澗部署兵陣迎擊。劉牢之取得洛澗大捷,斬殺了梁成殲滅前秦軍隊一萬五千人。

晉軍西行,與秦軍對峙淝水。 謝玄請求渡河以決勝負。苻堅同意了。晉軍剛開始渡河,苻融建議趁敵軍不整齊攻打。苻堅認為水戰不是自己擅長,建議等晉軍半渡再打。

當秦軍後移時,時朱序(東晉降將、間諜)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秦軍陣腳大亂,潰不成軍,苻融落馬被殺。四路大軍還沒集合,先頭部隊一潰散,百萬大軍望風而逃。



淝水之戰,謝玄等人的指揮謀略,讓東晉避免了亡國的危險。以軍事角度分析這場戰局。


苻堅在戰略方面,四路圍剿,固然是得當,當只因前軍小勝,以最高統帥身份前往前線,真是重大的決策失誤;

在情報層面,收降敵將是苻堅一向的做法,本無可厚非,但是對降將忠誠度不加考察,以至於朱序能透露情報、散布謠言,對前秦的失敗,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影響;

在戰術層面,半渡擊殺,是明文寫在孫子兵法中的計謀。為何在苻堅這裡沒有效用?實際上任何計謀都是有情境。如果苻堅軍容整齊,內無間諜,上下一心,等晉軍半渡擊殺,必然大勝。可事實並不是這樣,劉牢之以北府5000能戰前秦5萬,晉軍勢力之強,苻堅戰前都感到風聲鶴唳,更何況數十萬強征的前秦軍。讓前秦軍後退,就是要製造兵敗如山倒的陣勢。這一招,謝玄成功了。不通戰陣的苻堅,再熟讀兵書,也是枉然。

淝水之戰,是一場失敗的戰局案例。劉裕滅後秦,才是經典的戰局指揮。篇幅問題,在此不做展開。

4、四維:不戰而屈人之兵

戰爭,從屬與政治目的。如果能以非戰爭手段,達到同樣的目的,何樂不為。『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如何不戰而勝?《六韜》中有文伐十二篇,字字珠璣。具體在戰場上,經典常用的,就是用間。北齊、北周對峙時期,北周韋孝寬、北齊斛律光,都是名列宋武廟72將的一流戰將。韋孝寬洞察到北齊君臣之間已有猜忌,散播謠言:「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高山不推自崩.槲樹不扶自豎」。暗指斛律光要篡權。齊王不察,誅殺猛將,自毀長城。

而用間神乎其神之人,當屬長孫晟。隋朝初立之年,兵鋒未盛,樹敵甚多。長孫晟因出使突厥,得以精通敵情,離間其中,幫助楊堅平定北方,功勞不下十萬雄兵。

四、人物論:青梅煮酒話英雄

毋庸置疑,人群中的豪雄領袖總是少之又少。有野心壯志的才俊並不少,為何只有極少數能脫穎而出?劉淵、石勒、苻堅、李特、冉閔、呂光、劉裕、拓跋珪……他們個性紛雜,事跡迥異。真正的共同點是什麼?在這方面,我曾經有寫給,提出雄主不外乎『心性、韜略、將道』三大特性。但這樣的闡述還不夠,不深刻。在這一章節,我們要深入到雄主的思維決策、性情深處。看透英雄人物的本質面貌!

1、思維決策:生死點、安全線、興衰面

帝王思考模型和常人很不一樣。他必須思考至關重要的三方面:生死點,安危線和興衰面。



生死點:帝王在亂世,首要考慮的是,如何避免非正常死亡:個人仇殺、政治暗殺又或者暴病身亡。有人說,這算什麼,機率太小了。是的,但它危害太大。

曹操貪戀美色,幾乎被張繡斃命;孫策好遊獵,甩開隨從騎兵,單騎馳騁,被刺客暗殺;爾朱榮一代豪雄,挾天子左右朝政,居然被魏王反殺;高澄作為高歡悉心栽培的政權接班人,居然被叛將刺殺;高洋作為高澄死後雄起的接班人,雄武有為,宇文泰稱嘆:高歡不死!功業赫赫,卻縱慾酗酒,31歲暴斃身亡;劉牢之原是劉裕上司,名望顯赫,陷於政治漩渦難以自拔,羞愧自殺;拓跋珪16歲稱王,和叔叔輩的豪雄一起逐鹿北方,壯年時期繼承人處理失策,被兒子刺殺……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大致可以總結為:馳騁縱慾,遊獵、美色、傲慢,都是個人情緒慾望的放縱,不可過了尺度;政治敏銳,任何一個篡權的臣子,必須得廣設耳目、考察親信,這兩點沒做好,刺客、反殺,隨時降臨;後宮爭鬥,權力交替,親情顯得蒼白無力,處理不當,禍起蕭牆,不得善終。

看慣了英雄人物的金戈鐵馬、壯懷激烈,一句: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或許更為驚嘆……

安危線:檀道濟身為宋朝柱石,唱籌量沙更是成為軍事經典。劉裕死前也有言:檀道濟是有才略,但無大志,比其兄檀道韶好駕御。如此勇略有功之人,為何被劉義康誅殺?齊武帝, 因猛將垣崇祖是其弟蕭嶷派系,以『謀反』誅殺;北齊高瑋殺國之柱石斛律光,周宣帝殺宇文憲、宇文神舉……諸如此類誅殺權臣的事例,無論賢君昏君,都是數不勝數。這難道是必然嗎?但為什麼劉裕時期,他不殺檀道濟,甚至有人勸他說王鎮惡攻下了關中,在當地甚有威望,要小心提防,劉裕也只是笑笑說,不擔心。是劉裕胸懷博大嗎?

不,帝王心中的安危底線,決定了權臣的生死去留。如劉裕、石勒、高歡之類的帝王,手下檀道濟、石虎、侯景之流,都是攻堅執銳的悍將。桀驁之主,才能降服桀驁之人;雄偉的帝王手下的虎將能臣,到子嗣手中,往往十分危險。二代帝王不能不重新考量自己的安危線。這些臣子,究竟是在安全線內,還是危險區中。檀道濟,縱然胸無大志,但劉義康駕馭不了,殺;石虎縱然在石勒死前,口口聲聲輔佐皇太子石弘,轉瞬殺了他篡位;侯景有將略,高歡死後不甘屈居於高澄,沒等被誅,率先反叛……

帝王自毀長城,自有無奈一面。但不先制於人,反被制於人。洞察了這一點,當我們慨嘆帝王一次次自毀長城的時候,或許多了一息秋風悲感。

甚至可以說,殘忍暴政,蹂躪百姓,都有可能在君王安全線內。石虎殘忍、張獻忠暴虐,但他們尚且能控制局面,以暴制暴。這是他們得以生存的邏輯。更有甚至,一個依靠權勢集團起家的政權,只服務小部分人,不管黎民百姓,同樣能維繫政權穩定。這或許,是歷史不願述說的事實吧。

興衰面:繞開了生死點,駕馭了安危線,真正決定帝王高度的,當屬興衰面了。絕大多數帝王,都在避開各類仇殺,考慮內外安全,根本達不到這一層,去開拓功業。

如何在兩晉南北朝,為一個政權開闢興盛大勢?著眼十年利益,是決然不行的。以十年利益看,苻堅應該聽王猛殺慕容垂,以除後患;但對一個胸懷各族,包容萬民的帝王,不該殺。以十年利益看,高歡裹挾六鎮流民對漢族仇恨,讓政權重回鮮卑色彩,深得人心;但長遠看來,斷不該在民族對立上越走越遠。以十年利益看來,宇文泰將北周府兵,讓宇文家族掌控,有利於政權穩定,長遠看來,過於排斥其他勢力,利益不能共享,必有肘腋之患。

只可惜,絕大多數帝王都活不到那麼長久。活過十年就不錯了,誰會考量百年興衰的問題呢?這方面,世人也不刻意強求。只是對時代中,那些深謀遠慮的帝王,報以讚嘆。

曹操提拔寒族,為賢才吶喊、北魏孝文帝不依不撓推行漢化、隋文帝破門閥建科舉……這些高瞻遠矚,挑燈夜讀,每每讓人撫卷興嘆。(興衰面另外一層含義,是帝王掌控局勢範圍的大小。具體見第政權論)

2、領袖性情:沒有特性,是最好的特性

在上面分類中,曹操被劃分為武略型領袖,難道曹操政治能力不足嗎?文學素養不夠嗎?並不是。領袖特性的劃分,有時候是很模糊難以界定的。只是相對而言,曹操劉裕比劉備苻堅更具有武略的色彩。而劉邦、李世民,則是在兩者氣質中,達成一種融合。單純武略、政略兩個維度,來描繪靈領袖的個性,未免太粗略。同樣,我們按照領袖三要素:對自我的心性、對事功的韜略和對人的將道三方面,將英雄人物個性細化。所有左傾的特性,都有十足恃強蠻霸的特點,所有右頃的特性,都具有仁德恩懷的特點。領袖要做到的,是兼具兩者,達到灰度守中,實現一種超越二元對立的境界。曹操凌霸詭詐,但也能對賢才恩德重用;劉備仁義厚德,關鍵時刻也能果斷殺伐,就是這個道理。



對政權來說,實現灰度守中,可以找一個互補的搭檔。王猛是典型法家主義的帥才,鎮壓豪強、剷除權臣,這些壞口碑的事,盡可交給他,而把仁德美名留給苻堅。


對領袖而言,達到灰度守中,絕不是一句恩威並濟那麼簡單。亂世之中,越是蠻霸雄武,越能迅速崛起;越是成功,越難超越個性背後的缺陷。反觀劉邦,在帝王中,他是少有能到灰度守中的一個。他沒有武略嗎?晚年親手打敗英布,除項羽、韓信外,幾人能敵。沒有政略嗎,多少百姓翹首等待沛公?謀聖張良、鬼才韓信,甘心劉邦驅使,背後正是劉邦的性情,從武略、政略兩個極端,回落到一個灰度守中的境界。能和極端的政略、極端的武略,和諧相處,既能駕馭,又能制約。就如老子所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如此境界,終究幾人能達到?

五、政權論:勢力演變與政權更替

帝王的崛起,政權的交替,領袖人物是微觀層的關鍵要素,宏觀層面的解讀,還得從地方勢力著手。看不到這一點,遑論英雄。



沒有嫡系勢力的政權,終究不會長久。在人物分析中,我們清楚地知道,劉裕的崛起,正是藉助了京口北府兵的勢力。但北府在劉義隆時期,已不再是流民南下的要衝,南朝宋這一武力命脈,逐步走向消亡。代之崛起的,是青齊豪雄,青齊在劉裕北伐時被劉裕收復。宋末雖然逐步淪陷,但南下的地方豪強,逐漸集結在蕭道成身邊,最終篡宋建齊。隨後,青齊勢力因為和蕭嶷關係密切,遭到齊武帝蕭賾猜疑,齊武帝殺垣崇祖,青齊豪強漸漸不受重用,反而北上依附北朝。南齊當然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齊帝逐步培養寒族武將。但寒族武將並不可靠。在反對東昏侯蕭寶卷的浪潮中,蕭衍借用雍州豪強,成功篡位。梁朝末期侯景之亂,趁勢崛起的是南方豪強和荊州勢力。南方豪強陳霸先,率軍北上定亂;地處荊州的梁元帝於江陵稱帝,其手下大將王僧辯和陳霸先一起平定了侯景之亂。後來梁元帝被西魏所殺,王僧辯被陳霸先所殺。南方勢力於是奪取政權。

北方而言,北魏末年北鎮大亂,崛起的北鎮武將劃分成了東西魏兩大勢力。西魏政權由關隴集團主導,並開創後續隋唐兩代政權。東魏則演化出了晉陽-鄴城兩都體制。晉陽以北鎮武將為主,鄴城以漢族鮮卑官僚集團為主。在中央集權的道路上,兩者衝突制衡,後被依然保持戰鬥力的關隴集團消滅。在兼并了北齊之後,北周為何被同為關隴集團的楊堅篡奪?一方面在於周宣帝昏庸;另一方面,這是北周本身權利結構存在很大弊病:權利過於集中,宇文家族大權獨攬。在楊堅崛起過程中,被排斥的北鎮武將、關隴當地豪強、北齊派系、南梁派系,都集結在楊堅周圍。楊堅在消滅尉遲炯、司馬消難、王謙等人時,各方勢力並沒有想到他會篡權,這個局面和當面司馬懿誅殺曹爽一般,眾人只是希望推翻曹爽或者平定叛臣。在消除北周內亂後,楊堅順勢篡權。隨後一統南陳。

對一個帝王而言,除了考慮四維的軍事韜略,灰度守中的個性,更需要考量權衡各方勢力。這方面的工作,對任何一個帝王來說,都至關重要。(以如上局勢圖,亦可見帝王之間的水準。越是雄武帝王,越能駕馭各地局勢,疆域國力越是浩大)

嫡系元勢力:這顯然是帝國維繫的根基。西晉時期,中央就有精銳的禁軍,後來在八萬之亂中被揮霍一空。司馬睿南渡,根本沒有嫡系武裝,世族門閥政治才如此高潮迭起。但很多時候,後代帝王遠離戰爭,沒有嫡系軍團。於是就開始任用宗親、國戚,培植親信(如寒門士人、武將)。帝王的安危線擺在那裡。任人唯親,總是比較放心。

地方勢力:守住中央還遠遠不夠,地方層面,尤其是邊疆重鎮,如果遭遇權臣反叛,簡直比被侵略占領還要心痛。所以南朝一如西晉,任用宗王鎮守。雖然有八王之亂的前車之鑑,但不可否定,派宗王出鎮,是相對合理靠譜的。南朝在原先制度的基礎上,還做了各種修正,如限制宗王權利的典簽制度,任滿轉崗制度,設想是好的,但只要中樞一亂,地方勢力必然崛起。對於雍州、青齊之類的地方豪強,處理起來也極需藝術,既要拉攏不叛離,又要提防不篡逆。其中尺度的拿捏,恐非常人能夠領悟。

外部勢力:如果內鬥不止,幫助平定內鬥的,還有可能是外患。五胡亂華結束了西晉一團糟的宗室鬥爭。北周滅齊,斬斷了恩怨相殺的兩派勢力。

結語

魏晉南北朝,是一段迷人的歷史。今人可以恣意品評,那個風流時代,文人墨客放浪形骸,多麼風流幸運?那個寒族崛起的時代,武士崛起多麼慷慨!

但當下的我們,又處於怎樣一個時代。又是幾多無奈,幾多悲哀。

興亡誰人定啊,盛衰豈無憑啊,一頁風雲散啊,變幻了時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