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缸白色粘膜的真實身份,雖對觀賞魚無害可難看,處理方法有3種

養魚說 發佈 2020-02-07T17:51:22+00:00

包括魚缸外的水體,花瓶,空調管子裡面,無孔不入,無處不在。很多魚友擔心菌膜對魚會有傷害,別擔心,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菌膜到底是個啥玩意兒。

剛剛開缸的時候,特別是有杜鵑根的魚缸,或許會長出很多白色的絮狀物。看上去有些像鼻涕。其實,這些粘稠的絮狀物體就是傳說中的「菌膜」。菌膜會附著在魚缸的各個角落,最常見的還是杜鵑根。或者水管,石頭上。包括魚缸外的水體,花瓶,空調管子裡面,無孔不入,無處不在。很多魚友擔心菌膜對魚會有傷害,別擔心,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菌膜到底是個啥玩意兒。

菌膜,從字面意思上來講就是細菌的薄膜,通俗一些來講,菌膜就是細菌的口水,有些像燕窩。有益菌們在不舒服的情況下,或者是種群弱小就會「啐自己」,用自己的「口水」將自己包起來,保護自己。菌膜可以減少殺菌物進入到內部殺死活菌,或者依靠菌膜粘性較強的特點來捕捉水中漂浮的食物,反正菌膜對於細菌是沒有什麼危害的,甚至有好處,對魚也沒有任何危害。不過不是任何的細菌都可以生長出白白的,透明的菌膜,能長出菌膜的細菌一般都是長有鞭毛的。

那麼,如果你不去刻意地,人為地去清除菌膜,那菌膜可以一直長存嗎?


答案是不可以的。菌膜只是細菌們不適的時候才會產生的東西,它就擔任著保護細菌的任務。一般開缸一個月後或者一周菌膜還會完完全全消失掉。換句話來說,只要氣候溫度食物等等條件好了之後,他們就不需要這層保護衣。這層保護衣也會自然而然的消失不見掉。但是很多魚友還是心急,想要快點清除掉這些「鼻涕」。那要怎麼辦呢?以下幾個清除菌膜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在座的各位魚友包括讀者新手。

一、升高溫度

細菌在溫度較高的環境下會繁衍得較快。包括水中的益生菌也不例外。升高溫度可以有效的加快細菌繁衍速度。當細菌種群達到一定數量時,菌膜就會消失。

但是升溫一般別升太快,因為一旦升太快的話水溫溫差容易過大,導致觀賞魚出現很多不必要的疾病。比如說我們最熟悉的小瓜蟲(白點病),溫差過大的時候它就會有可趁之機。一般每天升一度,或者兩度,最高溫度別超過32攝氏度,不然細菌歡快了,你的魚和水草很可能就會因為受不了然後去世。


二、手動清除

手動清除是很快捷的方法。你可以直接用刮藻刀去刮掉菌膜。但是如果你要養藻類的話,這個方法將是一個很不好的方法。菌膜不僅僅只長在魚缸壁上面,他還會長在一些粗糙的造景物表面,比如石頭,杜鵑根,沉木,水管,加熱棒,處處都是它繁衍的地方,這就很麻煩了。

或者你可以把長滿菌膜的造景物直接拿出來清洗,但是這樣做容易破壞原來造好的景。因此,我們就要啟用工具魚了。

三、生物清除

目前我知道可以清除菌膜的生物有兩種,一種是黑殼蝦。黑殼蝦不僅僅吃藻類,還會吃菌膜。如果你魚缸裡面爆了很多菌膜,黑殼大軍是很好的選擇。特別是像黑殼蝦這樣小巧的體型,很多小縫隙它都可以鑽進去吃掉菌膜。或者是鬍子魚,大鬍子或者其他異型魚,直升機,達摩,包括我們最熟悉的清道夫。他們都會去清除菌膜。同時也會吃藻類。不過異型魚最好選一些成年體型小的,或者是幼年時期的,這樣的異型魚比較勤懇,啃藻還啃菌膜。其他體型大的異型魚,光是藻類和菌膜已經滿足不了它了,它會去搶魚食。

其實如果你不介意軍迷的話,留下它也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這裡是養魚說,如果你不也喜歡飼養觀賞魚,不放動動手指點個關注,所有養魚所要知道的都在這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