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傑地靈卻楚才晉用,楚國試圖變法以圖強,結果功虧一簣?

梅姑姑318 發佈 2020-04-28T09:13:56+00:00

春秋戰國,天下動亂,周天子對諸侯失去控制,各國諸侯互相征伐,戰火不斷。楚國本來是一方強國,但是由於前幾代君王的無所作為,導致楚國國力衰弱,楚聲王這個一國之君,竟然被盜賊所殺,可見宮廷護衛不力,軍人部隊都急需重新整飭,楚國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時代,等到楚悼王繼位,國家已經積貧積弱,不

春秋戰國,天下動亂,周天子對諸侯失去控制,各國諸侯互相征伐,戰火不斷。


戰國是繼春秋時期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變法時期。楚國本是戰國時間強大國家之一,為何最後卻落得個被滅國的下場?是什麼原因讓這個疆域廣闊的國家最終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本篇文章就簡單的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從楚國內部因素分析一下楚國是怎麼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最終退出歷史舞台。

楚國君王自立為王,在當時是一個異類。


楚國早在西周時期就蔑視周天子的統治,自行封王,成為當時的一個異類。西周時期,周天子對天下的還是擁有很大的生殺予奪的權利的。各國諸侯雖然心裡不服周天子的統治,但是表面文章還是做的不錯,該朝拜朝拜,該進貢還進貢。


在這樣的背景下,楚國卻自行封王,並沒有經過周天子的同意,在那個以禮樂為正統思想的年代,楚國的行為不僅挑戰了周天子的權威,更是向天下人證明了一個道理,一個沒有人願意擺在檯面上說的道理。他向當時的諸侯傳達了一個周天子可以被取而代之的信息。打破了自西周以來人們對周天子的擁戴與尊崇。所以中原人都不願與他結交。


楚國自上而下皆否認中原文化,不與中原人為伍。

(羋月傳楚國國君形象)

楚國地處南方,自成立以來,一直看不慣中原人的所作所為,不願學習中原文化向中原文化靠攏,依舊奉行原始、野蠻的楚人的風格。直到今天我們依然用南蠻子來形容南方人。自視疆域遼闊的楚人還喊出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


楚成王時期也曾是天下霸主,但是楚國君王一直蔑視中原文化,認為中原人迂腐、拘束,不如楚國人活的瀟洒、自由、不受拘束,所以楚國人不願學習中原人的繁文縟節,不接受中原人的文化和思想,當變不變,楚國的一大弊端。

雖惟楚有才,但是楚國的才子大多數被別的國家所使用。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卿不如楚,······雖有材,晉實用之。

這是歷史文獻的記載,後來文人經常用來形容楚國人才盡失,皆為他國所用,也證明了楚國雖人傑地靈,但是楚國國君卻不能留住自己國家的人才。


楚國地廣人傑,戰國時期出過不少人才,但是這些人在楚國皆得不到重用,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遠赴他國,用自己的才情輔助君王成為一代佳話。而留在楚國的人才,要不是沒有實權,要麼被貴族排除在外,再不然就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貶謫,屈原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他一生都勵志為楚國捨生忘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他的一生卻多次遭到貶謫。最後客死他鄉。


楚國雖然地域廣闊,但是上至楚國國君下至百官,皆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規,導致國家人才凋零,國力日漸衰弱,楚國國君不能看清國家形式進行變法自強,在當時也是一大奇葩。


公元前495年,戰國時期,各國都在變法圖強,但楚國一直沒有明確的變法策略和思想。我們都知道戰國時期是一個變法的時代。


(大秦帝國秦昭襄王影視形象)

先有三家分晉,後有田氏代齊。

魏國的李悝變法的成功,讓各國都看到了變法的好處,因此諸侯都開始摸索實行變法。


趙、魏、韓三家分晉以後開始進行變法,


韓國緊隨其後開始申不害變法,韓國變法是術士變法,雖然不如秦國商鞅變法成功,但是也讓韓國有了十年輝煌的政績。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變法更是增加了趙國的軍事實力,成為後來抗秦的一大主力。


在各個國家變法圖強的時候,楚國並沒有明確的變法,屈原雖然提出了變法圖強的思想,但是嚴重遭到貴族勢力的反對,到了後來的

吳起變法


也是胎死腹中,並沒有真正的實行下去,所以楚國的變法基本上沒有。這也是他最終有一方強國淪為草寇的原因。除了上面所說的內部原因,還有那些外部因素使楚國沒有進行變法?是楚君冥頑不靈還是有別的原因呢?


戰國初期,各國變法圖強,楚國內憂外患。戰國時期,魏國首先進行李悝變法,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通過變法強大起來的國家,魏國的魏武卒戰力強盛,其他國家避之不及,都不願與他交戰。


韓國,申不害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不能結合韓國的國情進行從始至終的改革,他制定的每一項政策都需要經過君王的同意才可以實施,所以申不害變法不徹底。所以韓國的變法也只是曇花一現。


趙國四面楚歌,可謂是在夾縫中生存。北方的北狄經常騷擾趙國,因為經常與之作戰,趙武靈王就效仿胡人的作戰方式進行胡服騎射變法。在哪個時代騎兵是趙國的一大特色。是別的國家所沒有的。


除了這三個國家,別的諸侯也都在尋找使國家變強大的各種方法,反觀楚國,國內災害不斷,餓殍遍野。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一國之君楚聲王被「盜殺」而亡。可以看出當時楚國不管是政治、軍事上都有很大的漏洞。


國不可一日無君,楚國貴族勢力為了爭奪「擁護國君」的功勞費盡心思,一個國家沒有了君王,那將是大廈將傾,國不存也,當務之急是擁立下一任國君。


而此時的外部諸侯變法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等到楚國內部問題解決以後,再看天下局勢,早已不是從前,曾經的強盛在經歷多年的內亂以後,急需發展經濟、農業、軍事實力,與民生息是關鍵。


吳起變法,秦國看準時機把楚國的「強國夢」扼殺在搖籃里。楚聲王被「盜殺」以後,其子熊疑繼位,史稱楚悼王。


他繼位以後面對的是一個亂攤子,其父在位期間,國家政治軍事混亂,各種事情都需要改變,重新立法。


楚悼王看到其他諸侯在變法以後,各國實力都有增強,所以他也想通過變法強大楚國國威。但是他一直缺乏支持者和變法的人才。吳起的出現讓他看到了楚國的未來,二話不說就開始實行吳起所說的變法。但是這次變法卻沒有取得成功,主要有三個原因:


其一,和各國變法一樣,每當有人提出改變,總會有人出來阻撓,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那是因為變法的徹底性。而吳起變法就沒有這種優勢。

其二,變法時間只有短短五年時間,變法五年,對於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還不足以改變國家的軍事經濟實力,韓國申不害變法用了十年時間還只是曇花一現。


其三,秦國的外部干擾,秦國看到楚國試圖變法以圖強,想要統一六國的秦王怎麼能眼睜睜的看著它強大起來呢?所以必須要扼殺在搖籃里,於是秦王主動派兵攻打楚國,不給楚國強大的機會。


秦孝公是商鞅的有力後盾,不管前朝貴族如何的刁難,秦孝公都能力挺商鞅,這是商鞅變法成功的關鍵。


商鞅與秦孝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古至今只有此二人的君臣之誼為後來人津津樂道。


商鞅變法二十年,才為後來秦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基礎。

吳起變法卻只有短短五年,變法還沒有深入人心,吳起就被楚國貴族處死,並且楚國後來的君主也不認同吳起變法,對他變法的內容也沒有好好的繼承,所以這次變法實際上還沒有看到成效,就已經胎死腹中。


而作為要一統天下的秦國,自然不願看著身邊的國家一步步強盛起來,看到楚國變法,深受變法益處的秦國自然要把他提前解決了。秦國的外部干預也是吳起變法不能成功的主要因素。


楚國本來是一方強國,但是由於前幾代君王的無所作為,導致楚國國力衰弱,楚聲王這個一國之君,竟然被盜賊所殺,可見宮廷護衛不力,軍人部隊都急需重新整飭,楚國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時代,等到楚悼王繼位,國家已經積貧積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這種狀況的,楚國需要的是異常徹底的改革。但是由於楚國人才流失,國君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而朝中貴族更是多方面阻撓,楚國已經是舉步維艱的地步。


吳起的到來讓楚悼王看到了希望,一心想要有所作為的國君毅然實行了變法,但是這次變法持續時間太短,國中貴族勢力又是多方不配合,所以這次變法並不徹底。再加上秦國的外部干擾,楚國內憂外患,不能很好的變法圖強。

關鍵字: